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和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技术

技术编号:2677322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帕金森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和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包括脑定位步骤和定点注射步骤。定点注射步骤中根据大鼠的脑立体定位图谱在大鼠的脑部单侧确定第一注射点和第二注射点的位点坐标,基于第一注射点和第二注射点的位点坐标在该侧单开孔,并用微量注射针进行定点注射。本申请提供的帕金森大鼠模型及其造模方法,采用单侧开孔双点位注射的方法进行帕金森动物模型的构造,造模后第二周成功率达到80%,第三周成功率达到100%,不但显著提高了造模成功率,还能够减少模型的机械损伤,提高造模安全性,缩短建模时长,有效提高造模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和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
本专利技术属于帕金森治疗
,具体涉及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和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
技术介绍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以黑质纹状体通路退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以①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伴随由此而引起的纹状体DA含量的显著性减少;②由alpha-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错误折叠而产生的路易氏体(Lewybodies)为主要病理特征,可累及不同神经递质系统和不同神经系统区域。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或者逆转病情的药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并寻求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PD动物模型可分为三类:神经毒素模型、转基因模型与二者联用模型。神经毒素模型是最早使用在PD研究中的动物模型,也是目前最常用来评价PD治疗效果的手段之一。该类模型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结果重复性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脑定位步骤,保持大鼠颅顶水平,以微量注射针针尖为准,量取前囟、后囟中心点的纵坐标,将前囟、后囟调至同一水平;/n定点注射步骤,根据大鼠的脑立体定位图谱在大鼠的脑部单侧确定第一注射点和第二注射点的位点坐标,根据第一注射点和第二注射点的位点坐标在该侧单开孔,并用微量注射针进行6-OHDA定点注射;其中:第一注射点位点坐标为:前囟后4.2mm,中线右旁开1.2mm,颅骨表面下8.0mm;第二注射点位点坐标为:前囟后4.9mm,中线右旁开0.9mm,颅骨表面下8.2mm;或者,第一注射点位点坐标为:前囟后4.2mm,中线左旁开1.2mm,...

【技术特征摘要】
1.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脑定位步骤,保持大鼠颅顶水平,以微量注射针针尖为准,量取前囟、后囟中心点的纵坐标,将前囟、后囟调至同一水平;
定点注射步骤,根据大鼠的脑立体定位图谱在大鼠的脑部单侧确定第一注射点和第二注射点的位点坐标,根据第一注射点和第二注射点的位点坐标在该侧单开孔,并用微量注射针进行6-OHDA定点注射;其中:第一注射点位点坐标为:前囟后4.2mm,中线右旁开1.2mm,颅骨表面下8.0mm;第二注射点位点坐标为:前囟后4.9mm,中线右旁开0.9mm,颅骨表面下8.2mm;或者,第一注射点位点坐标为:前囟后4.2mm,中线左旁开1.2mm,颅骨表面下8.0mm;第二注射点位点坐标为:前囟后4.9mm,中线左旁开0.9mm,颅骨表面下8.2mm;6-OHDA的浓度为2.5μg/μL,第一注射点和第二注射点的注射剂量均为5.5-6.5μ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点注射步骤中,注射速度为1μL/min,注射完成后留针时间为5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侧单孔双点位帕金森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射点和第二注射点的注射剂量均为6.0μL。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芸郑婷婷胡阿珍郭淑媛成官迅戚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