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及其育苗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7292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包括主框架和输送带,所述输送带横向安装在主框架上,所述主框架的顶端从左到右安装有洒土机构、平整组件、划沟组件、洒水机构、播种机构和覆图机构,所述洒水机构的下方配合设置有水箱组件,且水箱组件的上方均安装有加药组件,所述输送带的出口处安装有码盘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有洒土机构、平整组件、划沟组件和覆图机构,使得后期培育出的秧苗更加整齐,有利于后期种子的成长,装置能在洒水的同时进行杀菌,减少后续工作步骤,设置有码盘机构,整体自动化程度高,大大工作人员的减轻了劳动强度,使用前景较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及其育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业机械设备,具体为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及其育苗方法,属于农业机械设备应用

技术介绍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持续增加与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密不可分。水稻育苗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中的第一个环节,因此尤为重要。水稻栽培模式和技术变革的过程也是水稻育苗技术向前不断发展的历程。现在水稻育苗多数通过育秧盘进行育秧,传统操作方式都是由人工将育秧盘整齐摆列在大棚内,然后进行洒土,播种,此种操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现有的水稻育苗装置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自动化程度不够高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洒水湿润时不能及时将抗菌药剂加入,增加了后期的工作量,另外现有的水稻育苗装置都是将稻谷种子直接漏入到育秧盘内,由此造成稻谷种子排布的较为散乱,而且不在稻谷种子播种后进行覆上薄土,不利于后期种子的成长,最后因为现有的水稻育苗装置都是由人工将成品育苗盘收集码列,劳动强度较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及其育苗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现在水稻育苗多数通过育秧盘进行育秧,传统操作方式都是由人工将育秧盘整齐摆列在大棚内,然后进行洒土,播种,此种操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现有的水稻育苗装置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自动化程度不够高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洒水湿润时不能及时将抗菌药剂加入,增加了后期的工作量,另外现有的水稻育苗装置都是将稻谷种子直接漏入到育秧盘内,由此造成稻谷种子排布的较为散乱,而且不在稻谷种子播种后进行覆上薄土,不利于后期种子的成长,最后因为现有的水稻育苗装置都是由人工将成品育苗盘收集码列,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而提出一种水稻育苗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包括主框架和输送带,所述输送带横向安装在主框架上,所述主框架的顶端从左到右安装有洒土机构、平整组件、划沟组件、洒水机构、播种机构和覆图机构,所述洒水机构的下方配合设置有水箱组件,且水箱组件的上方均安装有加药组件,所述输送带的出口处安装有码盘机构。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洒土机构包括有盛土箱、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滚筒,所述盛土箱的底端开设有出土口,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固定连接于盛土箱的前后两侧,所述滚筒设置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并通过轴承座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远离盛土箱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末端通过联轴器与滚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盛土箱底端的两侧均安装有H形支架,且H形支架的底端与主框架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洒土机构和覆图机构的结构相同,所述洒土机构和覆图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滚筒和出土口之间的间隙不同,所述覆图机构上所述滚筒和出土口之间的间隙较小。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平整组件包括有平整筒、两组第一立柱和两组活动杆,两组所述第一立柱均固定安装在主框架的上端面,两组所述活动杆分别与两组所述第一立柱铰接连接,所述平整筒设置在两组所述活动杆之间并且与所述活动杆转动连接。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划沟组件包括有转轴、两组第二支架,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贯穿两组所述第二支架并通过轴承座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线性等距安装有若干划沟轮。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播种机构包括有种子箱、第一气缸、第一气缸、连杆、挡板、安装座、两组球头杆和两组U形支架,两组所述U形支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种子箱的前后两侧,两组所述U形支架的底端均固定安装在主框架的上端面,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连接在所述种子箱的左侧,并且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末端与连杆铰接连接,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种子箱的底端,所述安装座固定在所述挡板的一侧,并且所述安装座与连杆的另一端铰接连接,两组所述球头杆分别固定在所述种子箱底端的两侧,并且所述挡板上开设有与球头杆配合使用的滑槽,所述种子箱的底端均匀开设有长腰孔,且长腰孔数量等同于划沟轮的数量。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洒水机构包括有洒水管、竖管、两组横管、两组小型水泵、两组连接管和两组第三支架,两组所述第三支架均固定安装在主框架的上端面,所述洒水管通过所述第三支架上开设的卡槽卡合在第三支架的顶端,所述洒水管和竖管相连通,所述洒水管的底端均匀开设有出水孔,两组所述横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竖管的两侧并与其相连通,并且所述横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小型水泵输出端相连接,两组所述横管上均安装有单向阀,两组所述连接管分别安装在所述小型水泵的输入端。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水箱组件包括有水箱、电机安装板和第二电机,所述水箱的内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搅拌轴,并且所述搅拌轴的一端延伸至水箱的外部,所述搅拌轴与水箱的接合处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所述电机安装板安装在水箱的一侧壁上,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电机安装板上,并且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穿过电机安装板与搅拌轴通过联轴器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水箱的顶端安装有水箱盖板,且水箱盖板顶端的一侧开设有进药孔,所述水箱组件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管与分别与两个水箱相连通。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加药组件包括有盛药箱、第二气缸和气缸安装板,所述盛药箱的四个边角处均安装有第三安装板,且第三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水箱盖板的顶端,所述第二气缸通过所述气缸安装板安装在水箱盖板的顶端,并且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盛药箱的背侧,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有刮药板,所述盛药箱靠近刮药板的一侧开设有缺口,所述刮药板穿过缺口,所述盛药箱底端的一侧设置为圆弧板,并且所述盛药箱在圆弧板的位置处安装有出药导管,所述出药导管与盛药箱内部相连通,并且出药导管穿过进药孔与水箱内部相连通,所述盛药箱的顶端设置有药箱盖板。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码盘机构包括有方形支架、液压缸安装板、液压缸、托板和四组方管立柱,所述方形支架设置在所述输送带的出口处,所述液压缸安装板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方形支架的中部,所述液压缸安装在所述液压缸安装板的上端面,所述托板固定连接在液压缸的活塞杆末端,并且所述托板位于方形支架的上端面,四组所述方管立柱均安装在所述方形支架的上端面,并且所述方管立柱上均开始有开槽,并且所述方管立柱在开槽的位置处均铰接有活动支脚,育秧盘的宽度大于所述活动支脚之间的纵向距离,所述活动支脚的底端设置为圆弧面。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该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使用人工或其他输送装置向盛土箱内部加入培育土,在种子箱内加入稻谷种子,其次可投入工作,在输送带的入口端每次码列一个育秧盘,并且使其一个紧挨着一个,洒土机构上的第一电机带动滚筒转动,使得培养土能够更加均匀的落下来,同理设置的覆图机构上的滚筒和出土口之间所留的间隙较小,这样从盛土箱内流下的土较少较薄,只起到覆盖秧苗的作用;步骤二:活动杆能够在第一立柱上转动,如此活动杆另一端连接的平整筒即为活动的,平整筒自由运动能够将育秧盘中的土平整,转轴和第二支架在轴承座的作用下能够自由转动,经过平整筒平整的培育土被划沟轮转动进行等距划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包括主框架(1)和输送带(2),所述输送带(2)横向安装在主框架(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1)的顶端从左到右安装有洒土机构(3)、平整组件(4)、划沟组件(5)、洒水机构(6)、播种机构(7)和覆图机构(8),所述洒水机构(6)的下方配合设置有水箱组件(9),且水箱组件(9)的上方均安装有加药组件(10),所述输送带(2)的出口处安装有码盘机构(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包括主框架(1)和输送带(2),所述输送带(2)横向安装在主框架(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1)的顶端从左到右安装有洒土机构(3)、平整组件(4)、划沟组件(5)、洒水机构(6)、播种机构(7)和覆图机构(8),所述洒水机构(6)的下方配合设置有水箱组件(9),且水箱组件(9)的上方均安装有加药组件(10),所述输送带(2)的出口处安装有码盘机构(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洒土机构(3)包括有盛土箱(31)、第一安装板(33)、第二安装板(34)和滚筒(35),所述盛土箱(31)的底端开设有出土口(32),所述第一安装板(33)和第二安装板(34)固定连接于盛土箱(31)的前后两侧,所述滚筒(35)设置在第一安装板(33)和第二安装板(34)之间并通过轴承座与第一安装板(33)和第二安装板(34)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34)远离盛土箱(31)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机(36),且第一电机(36)的输出轴末端通过联轴器与滚筒(3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盛土箱(31)底端的两侧均安装有H形支架(37),且H形支架(37)的底端与主框架(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洒土机构(3)和覆图机构(8)的结构相同,所述洒土机构(3)和覆图机构(8)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滚筒(35)和出土口(32)之间的间隙不同,所述覆图机构(8)上所述滚筒(35)和出土口(32)之间的间隙较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整组件(4)包括有平整筒(41)、两组第一立柱(42)和两组活动杆(43),两组所述第一立柱(42)均固定安装在主框架(1)的上端面,两组所述活动杆(43)分别与两组所述第一立柱(42)铰接连接,所述平整筒(41)设置在两组所述活动杆(43)之间并且与所述活动杆(43)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划沟组件(5)包括有转轴(51)、两组第二支架(52),所述转轴(51)的两端分别贯穿两组所述第二支架(52)并通过轴承座与所述第二支架(52)转动连接,所述转轴(51)上线性等距安装有若干划沟轮(5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机构(7)包括有种子箱(71)、第一气缸(72)、第一气缸(72)、连杆(73)、挡板(74)、安装座(75)、两组球头杆(76)和两组U形支架(77),两组所述U形支架(77)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种子箱(71)的前后两侧,两组所述U形支架(77)的底端均固定安装在主框架(1)的上端面,所述第一气缸(72)固定连接在所述种子箱(71)的左侧,并且所述第一气缸(72)的活塞杆末端与连杆(73)铰接连接,所述挡板(74)设置在所述种子箱(71)的底端,所述安装座(75)固定在所述挡板(74)的一侧,并且所述安装座(75)与连杆(73)的另一端铰接连接,两组所述球头杆(76)分别固定在所述种子箱(71)底端的两侧,并且所述挡板(74)上开设有与球头杆(76)配合使用的滑槽(78),所述种子箱(71)的底端均匀开设有长腰孔(79),且长腰孔(79)数量等同于划沟轮(53)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水机构(6)包括有洒水管(61)、竖管(62)、两组横管(63)、两组小型水泵(64)、两组连接管(65)和两组第三支架(66),两组所述第三支架(66)均固定安装在主框架(1)的上端面,所述洒水管(61)通过所述第三支架(66)上开设的卡槽(67)卡合在第三支架(66)的顶端,所述洒水管(61)和竖管(62)相连通,所述洒水管(61)的底端均匀开设有出水孔,两组所述横管(63)分别设置在所述竖管(62)的两侧并与其相连通,并且所述横管(63)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小型水泵(64)输出端相连接,两组所述横管(63)上均安装有单向阀,两组所述连接管(65)分别安装在所述小型水泵(64)的输入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稻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组件(9)包括有水箱(91)、电机安装板(94)和第二电机(95),所述水箱(91)的内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搅拌轴(92),并且所述搅拌轴(92)的一端延伸至水箱(91)的外部,所述搅拌轴(92)与水箱(9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锐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军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