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组件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6904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包,温控组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且第二缓冲板与第一缓冲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一起围成通道。通道具有:宽面;窄面,与宽面相对设置;以及限位凸起,突出于宽面并与窄面间隔设置,且限位凸起的至少部分处于窄面在宽面上的投影区域内。在电池包的工作过程中,相邻两个电池的膨胀力挤压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将膨胀力传递给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在膨胀力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以吸收电池的膨胀力。由于限位凸起最终会抵靠到通道的窄面上,从而使得通道依然具有足够的通风空间,由此提高了温控组件的热管理性能以及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电池包通常包括成组在一起的多个电池。在成组技术中,除了保证结构自身强度和性能外,还需要考虑结构对于电池寿命的影响,其中温度和膨胀力对于电池寿命影响很大,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热管理和膨胀力设计。在热管理设计方面:目前主要有水冷和风冷两种方式。其中,由于水冷方式的成本较高,因而电池包普遍采用风冷方式进行散热。在膨胀力设计方面:电池包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会逐渐产生膨胀、且与固定结构产生相互作用力(即膨胀力)。其中,适当的膨胀力会有益于电池自身反应,但是过大的膨胀力会使得电池受压过大而发生析锂现象,甚至产生不可逆的容量损失,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电池的寿命。为了缓解膨胀力,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电池之间直接贴紧、加强外部结构,以直接抵抗膨胀力,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当电池容量和电池成组串数逐渐提升时,电池成组后的膨胀力会越来越大,从而降低了电池使用寿命;(2)电池间增加缓冲垫等结构,其通过材料自身伸缩特性来吸收膨胀力,从而降低成组后的膨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控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侧板(11);/n第二侧板(12),沿纵向(Y)与第一侧板(11)相对设置;/n第一缓冲板(13),设置于第二侧板(12)与第一侧板(11)之间并从第一侧板(11)朝向第二侧板(12)倾斜向上延伸;/n第二缓冲板(14),设置于第二侧板(12)与第一侧板(11)之间并从第一侧板(11)朝向第二侧板(12)倾斜向下延伸,且第二缓冲板(14)沿上下方向(Z)与第一缓冲板(13)间隔设置并与第一缓冲板(13)、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一起围成通道(F);/n所述通道(F)具有:宽面(F1);窄面(F2),沿纵向(Y)与宽面(F1)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侧板(11);
第二侧板(12),沿纵向(Y)与第一侧板(11)相对设置;
第一缓冲板(13),设置于第二侧板(12)与第一侧板(11)之间并从第一侧板(11)朝向第二侧板(12)倾斜向上延伸;
第二缓冲板(14),设置于第二侧板(12)与第一侧板(11)之间并从第一侧板(11)朝向第二侧板(12)倾斜向下延伸,且第二缓冲板(14)沿上下方向(Z)与第一缓冲板(13)间隔设置并与第一缓冲板(13)、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一起围成通道(F);
所述通道(F)具有:宽面(F1);窄面(F2),沿纵向(Y)与宽面(F1)相对设置;以及限位凸起(F3),沿纵向(Y)突出于宽面(F1)并与窄面(F2)间隔设置,且限位凸起(F3)的至少部分处于窄面(F2)在宽面(F1)上的投影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组件(1),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板(13)位于第二缓冲板(14)下方,所述通道(F)的宽面(F1)为第一侧板(11)面向第二侧板(12)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组件(1),其特征在于,
第一侧板(11)在纵向(Y)上的壁厚为h1;
限位凸起(F3)面向窄面(F2)的表面在上下方向(Z)上尺寸为b且h1<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组件(1),其特征在于,窄面(F2)在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为l且2.5h1≤b≤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奔彪宿永强马俊王增忠吴布维孙占宇郑陈玲骆兵团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