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态传感器及其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6516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姿态传感器及其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及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的稳压模块、磁力计模块、气压测量模块及输出模块;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及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VIN管脚分别连接+5V电源、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及第一控制芯片U1的EN管脚;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和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VOUT管脚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节点VCC;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节点VCC分别与控制模块、磁力计模块和气压测量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保障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提高姿态传感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姿态传感器及其控制电路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姿态传感器
,尤其涉及一种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姿态传感器是基于MEMS技术的高性能三维运动姿态测量系统。它包含三轴陀螺仪、三轴加速度计,三轴电子罗盘等运动传感器,通过内嵌的低功耗ARM处理器得到经过温度补偿的三维姿态与方位等数据。利用基于四元数的三维算法和特殊数据融合技术,实时输出以四元数、欧拉角表示的零漂移三维姿态方位数据。LPMS系列和iAHRS-M0姿态传感器可广泛嵌入到航模无人机,机器人,机械云台,车辆船舶,地面及水下设备,虚拟现实,人体运动分析等需要自主测量三维姿态与方位的产品设备中。但现有的姿态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多种问题,诸如数据跳动,数据不稳定,数据锯齿波严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姿态传感器使用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及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的稳压模块、磁力计模块、气压测量模块及输出模块;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及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VIN管脚分别连接+5V电源、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及第一控制芯片U1的EN管脚;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和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VOUT管脚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节点VCC;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节点VCC分别与控制模块、磁力计模块和气压测量模块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控制芯片U2、第四电容C4及多个输入接口;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节点VCC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VDD管脚、VDDA管脚分别与节点VCC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BOOT0管脚接地。进一步地,所述输入接口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SWDIO管脚和SWCLK管脚。进一步地,所述磁力计模块包括第三控制芯片U3、第五电容C5及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的一端接地且另一端连接于节点VCC;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于第三控制芯片U3的REGOUT管脚且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三控制芯片U3的FSYNC管脚和接地;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VDD管脚、VDDIO管脚、RESV管脚分别连接于节点VCC;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GND管脚、RESV管脚接地;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nSC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nSC管脚,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SCK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SCK管脚,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MOSI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MOSI管脚,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MISO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MISO管脚;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INT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INT管脚。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且正极连接于第一电阻R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LED1管脚。进一步地,所述气压测量模块包括第四控制芯片U4、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所述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并联且一端连接于节点VCC、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控制芯片U4的VDD管脚和VDDIO管脚分别连接于节点VCC;所述第四控制芯片U4的GND管脚接地;所述第四控制芯片U4的CSB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CSB管脚;所述第四控制芯片U4的MOSI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MOSI管脚;所述第四控制芯片U4的MISO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MISO管脚;所述第四控制芯片U4的SCK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SCK管脚。进一步地,所述输出模块包括串口输出模块和IIC输出模块。进一步地,所述串口输出模块包括第一接口P1;所述第一接口P1的D0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D0管脚;所述第一接口P1的RX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RX管脚;所述第一接口P1的TX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TX管脚;所述第一接口P1的D1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D1管脚;所述第一接口P1的第2管脚连接+5V电源,第5管脚接地。进一步地,所述IIC输出模块包括第二接口P2;所述第二接口P2的D2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D2管脚;所述第二接口P2的SCL2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SCL2管脚;所述第二接口P2的SDA2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SDA2管脚;所述第二接口P2的D3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D3管脚;所述第二接口P2的第2管脚连接+5V电源,第5管脚接地。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姿态传感器,包括所述的控制电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U1对+5V电压降压到3.3V,从而给控制模块、磁力计模块和气压测量模块进行供电;通过稳压模块的作用,能够对其他模块的电压进行稳压,从而有效保障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有效避免数据跳动、数据不稳定、数据锯齿波严重等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姿态传感器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稳压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控制模块的部分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磁力计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气压测量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6为本技术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输出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及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的稳压模块、磁力计模块、气压测量模块及输出模块;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及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VIN管脚分别连接+5V电源、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及第一控制芯片U1的EN管脚;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和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VOUT管脚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节点VCC;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节点VCC分别与控制模块、磁力计模块和气压测量模块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及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的稳压模块、磁力计模块、气压测量模块及输出模块;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及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VIN管脚分别连接+5V电源、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及第一控制芯片U1的EN管脚;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和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VOUT管脚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节点VCC;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节点VCC分别与控制模块、磁力计模块和气压测量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控制芯片U2、第四电容C4及多个输入接口;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节点VCC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VDD管脚、VDDA管脚分别与节点VCC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BOOT0管脚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接口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SWDIO管脚和SWCLK管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计模块包括第三控制芯片U3、第五电容C5及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的一端接地且另一端连接于节点VCC;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于第三控制芯片U3的REGOUT管脚且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三控制芯片U3的FSYNC管脚和接地;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VDD管脚、VDDIO管脚、RESV管脚分别连接于节点VCC;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GND管脚、RESV管脚接地;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nSC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nSC管脚,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SCK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SCK管脚,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MOSI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MOSI管脚,所述第三控制芯片U3的MISO管脚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U2的MISO管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姿态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朱必红王伟圣伍泽众李智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维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