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6396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下裂纹探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包括壳体、上叶轮、侧叶轮、滑轮、第一连接杆、摄像头、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探伤仪测头和探伤仪本体,壳体的顶端设置有上叶轮,壳体的一侧端设置有侧叶轮,壳体内部上侧固定有第一叶轮舵机,第一叶轮舵机的驱动端伸出到壳体的顶端后与上叶轮连接,壳体的内部一侧固定有第二叶轮舵机,第二叶轮舵机的驱动端伸出到壳体的侧端后与侧叶轮连接,位于壳体的另一侧端安装有滑轮,滑轮与侧叶轮分别位于壳体的左右两侧,壳体的底端分别固定有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较好的实现设备检测端的稳定,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
本技术涉及水下裂纹探测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海洋之下布置了各种管道,这些管道中比较常见的有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等。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是通过密闭的管道在海底连续地输送大量油气的管道,是目前较为快捷、安全和经济可靠的海上油气运输方式。由于海底环境恶劣,海水压力较大,较容易产生疲劳裂纹,因此需要定期对这些管道进行检测。目前的检测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靠管道首末两端的信号量来确定管道运行的状况,这种方法检测精度不高,设备的造价高。另一种是控制水下机器人围绕管道进行探伤,但是在进行探伤时,无法对检测设备的检测端进行固定,检测端容易产生晃动,影响了检测精度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能够较好的实现设备检测端的稳定,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和效果。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包括壳体、上叶轮、侧叶轮、滑轮、第一连接杆、摄像头、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上叶轮(12)、侧叶轮(13)、滑轮(14)、第一连接杆(21)、摄像头(24)、第二连接杆(31)、第三连接杆、探伤仪测头(4)和探伤仪本体(5),所述壳体(11)的顶端设置有上叶轮(12),所述壳体(11)的一侧端设置有侧叶轮(13),所述壳体(11)内部上侧固定有第一叶轮舵机(131),第一叶轮舵机(131)的驱动端伸出到壳体(11)的顶端后与上叶轮(12)连接,所述壳体(11)的内部一侧固定有第二叶轮舵机(121),第二叶轮舵机(121)的驱动端伸出到壳体(11)的侧端后与侧叶轮(13)连接,位于壳体(11)的另一侧端安装有滑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上叶轮(12)、侧叶轮(13)、滑轮(14)、第一连接杆(21)、摄像头(24)、第二连接杆(31)、第三连接杆、探伤仪测头(4)和探伤仪本体(5),所述壳体(11)的顶端设置有上叶轮(12),所述壳体(11)的一侧端设置有侧叶轮(13),所述壳体(11)内部上侧固定有第一叶轮舵机(131),第一叶轮舵机(131)的驱动端伸出到壳体(11)的顶端后与上叶轮(12)连接,所述壳体(11)的内部一侧固定有第二叶轮舵机(121),第二叶轮舵机(121)的驱动端伸出到壳体(11)的侧端后与侧叶轮(13)连接,位于壳体(11)的另一侧端安装有滑轮(14),滑轮(14)与侧叶轮(13)分别位于壳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壳体(11)的底端分别固定有第一连接杆(21)、第二连接杆(31),所述摄像头(24)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1)的前端,所述第二连接杆(31)的下端水平固定有第三连接杆,所述探伤仪测头(4)固定在第三连接杆的前端;所述探伤仪测头(4)与探伤仪本体(5)之间通过探伤仪导线(7)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微裂纹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杆包括外杆(32)、弹簧(33)和内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勇张牧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方海琴科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