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691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气化器领域,具体是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通过设置第二气化装置,使得第一气化装置中积存的液相介质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空温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空气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或者,中间介质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中间介质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二者均能够使得气化器的气化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化器领域,具体是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
技术介绍
气化器是将液相介质转化为气相介质的设备,其中的空温式气化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其核心构造为串联的翅片管。当液相介质由翅片管的入口至其出口方向移液时,液相介质通过翅片管的管壁和翅片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得液相介质的温度升高之后达到沸点,由此,液相介质在翅片管内转变为气相介质。其中的中间介质式气化器,采用中间介质作为热源,液相介质吸收中间介质的热量之后沸腾,从而转变为气相介质。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空温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空气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或者,中间介质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中间介质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二者均能够使得气化器的气化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空温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空气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或者,中间介质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中间介质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二者均能够使得气化器的气化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包括雾化装置、第一气化装置、第二气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内腔相通;所述第一气化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化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一气化装置与所述第二气化装置可启闭的相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化装置包括筒体和增温组件,所述增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腔中。进一步的,所述增温组件包括散热管和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在所述散热管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进一步的,在所述筒体的内腔中,多个所述散热管呈等同间距状的沿着所述筒体的内壁呈至少两列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相互平行。进一步的,所述气化器组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阀和控制器,所述控制阀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化装置的入口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化装置包括所述筒体和所述增温组件,所述增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腔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化装置包括翅片管。进一步的,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压力式喷嘴,所述压力式喷嘴的喷雾半径小于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内直径。进一步的,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双流体喷嘴,所述双流体喷嘴的喷雾半径小于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内直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通过设置第二气化装置,使得第一气化装置中积存的液相介质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空温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空气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或者,中间介质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中间介质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二者均能够使得气化器的气化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气化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气化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力式喷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流体喷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空温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空气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或者,中间介质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中间介质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二者均能够使得气化器的气化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参见图1,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包括雾化装置1、第一气化装置2、第二气化装置3,所述雾化装置1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腔相通;所述第一气化装置2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化装置3的顶部,所述第一气化装置2与所述第二气化装置3可启闭的相通。应当理解的是,液相介质呈低温液态状,雾状介质同样呈低温液态状,二者的区别是:液相介质是由众多的液态状颗粒汇聚而成的一个连续的总体,而雾状介质是相互之间呈分散状态的液态状颗粒。其中,雾化装置1用于将液相介质转变为雾状介质,雾状介质由雾化装置1注入第一气化装置2内,雾状介质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转变为雾状介质。由于雾状介质颗粒小、重量轻,能够随着气相介质共同流动,因而,雾状介质可以延缓第一气化装置2内积存液相介质的时间。当第一气化装置2内积存液相介质时,将第一气化装置2与第二气化装置3设置为导通状态,积存的液相介质由第一气化装置2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内。液相介质在第二气化装置3内转变为气相介质。应当理解的是,无论第一气化装置2采用何种形式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只要第一气化装置2内具有积存的液相介质时,均可以将积存的液相介质注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内。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通过设置第二气化装置,使得第一气化装置中积存的液相介质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空温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空气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或者,中间介质式气化器在其长时间的将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过程中,由于中间介质的温度趋于低温,使得空温式气化器的内腔中存有液相介质;二者均能够使得气化器的气化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进一步的,参见图2,所述第二气化装置3包括筒体4和增温组件5,所述增温组件5设置在所述筒体4的内腔中。其中,导热介质能够在增温组件5的内腔中流动。雾状介质通过增温组件5吸收导热介质的热量,并转变为气相介质。在筒体4内,液相介质与增温组件5接触,液相介质通过增温组件5与导热介质形成热交换结构,液相介质吸收导热介质的热量后转变为气相介质。例如: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套管式气化器组设置在我国北方某地区时,该地区的夏季,其空气温度的最高温在30°以上,该地区的冬季,其空气温度的最低温在零下30°以下。若是在夏季时,将外部的空气注入增温组件5内,液相介质通过吸收增温组件5内的空气热量,从而转变为气相介质。应当理解的是,由于液相介质的沸点温度远远低于夏季时的空气温度,并且,空气在增温组件5内呈持续的流动状态,因此,空气中的水蒸气不会在增温组件5内结冰。若是在夏季时,遇到阴雨天气或夜晚,空气温度相对较低,使得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的效率有所下降,此时,可以提高空气在增温装置内的流动速度,使得液相介质能够汲取到足够的空气热量,并转化为气相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装置、第一气化装置、第二气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内腔相通;所述第一气化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化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一气化装置与所述第二气化装置可启闭的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混合式外置气化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装置、第一气化装置、第二气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内腔相通;所述第一气化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化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一气化装置与所述第二气化装置可启闭的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化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化装置包括筒体和增温组件,所述增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化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温组件包括散热管和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在所述散热管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化器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体的内腔中,多个所述散热管呈等同间距状的沿着所述筒体的内壁呈至少两列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化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相互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辉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