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及其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546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及其连接方法,包括沿不同方向且相交的主梁和次梁,平行于主梁设置的主梁腰筋在与次梁交接处断开并通过连接板固定在所述次梁的对应两侧,平行于次梁设置的次梁腰筋在与所述主梁交接处断开并弯锚固定于所述主梁的对应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不同方向型钢梁相交时,主梁腰筋、次梁腰筋的锚固问题,避免了型钢梁腹板开孔率过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及其连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及其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往往存在多条型钢梁斜交,从而导致型钢梁的腰筋会受到相交梁腹板影响,以往技术多采用开孔穿筋。但当斜交角度较大时,按普通开孔钢筋无法穿过,只能扩大开孔。一般在型钢梁相交的部位,弯矩十分巨大,开孔后必须补强,影响型钢梁自身受力时,也造成了材料浪费。传统开孔时,一般孔径比钢筋直径大4mm~6mm,即Φ25的钢筋孔径在29mm~32mm。当型钢梁腹板壁厚20mm、钢梁斜交角度超过30°时,预留孔尺寸至少为长轴不小于60mm、短轴不小于35mm的椭圆孔,开孔率将为垂交时的2.4倍,而型钢梁交接处受力集中,过大开孔对型钢受力性能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会对钢梁腹板条形孔周边进行补强。此外,型钢梁腰筋穿孔时,钢筋本身施工难度大,且对开孔精度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现误差,往往需进行现场锉刀扩孔,极大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及其连接方法,解决现有的钢梁大角度斜交时,需要在相交梁上扩大开孔,导致钢梁自身结构受损、材料浪费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包括沿不同方向且相交的主梁和次梁,平行于主梁设置的主梁腰筋在与次梁交接处断开并通过连接板固定在所述次梁的对应两侧,平行于次梁设置的次梁腰筋在与所述主梁交接处断开并弯锚固定于所述主梁的对应两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主梁为工字钢,所述主梁腰筋平行于所述主梁的腹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次梁为工字钢,所述次梁腰筋平行于所述次梁的腹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相对所述次梁呈倾斜设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沿每一所述次梁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次梁腰筋与所述主梁点焊固定。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方法,用于沿不同方向且相交的主梁和次梁的腰筋连接,包括以下步骤:将主梁腰筋平行于主梁设置,在所述主梁与所述次梁交接处断开所述主梁腰筋并将所述主梁腰筋通过连接板固定在所述次梁的对应两侧;将次梁腰筋平行于次梁设置,在所述主梁与所述次梁交接处断开所述次梁腰筋并将所述次梁腰筋通过弯锚固定在所述主梁的对应两侧。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现有的腰筋穿孔做法在钢梁斜交时开孔率会比较大,一般必须进行钢板补强,从而造成用钢量增加,本申请避免了在主梁或次梁上开孔供腰筋穿过,从而无需对开孔处进行钢板补强,节省了钢板用量,也节省了人工。(2)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不同方向型钢梁相交时,主梁腰筋、次梁腰筋的锚固问题,避免了型钢梁腹板开孔率过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2中主梁与次梁斜交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主梁1;第一腹板11;主梁腰筋12;次梁2;第二腹板21;连接板22;次梁腰筋23。具体实施方式为利于对本专利技术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包括沿不同方向且相交的主梁1和次梁2,平行于主梁1设置的主梁腰筋12在与次梁2交接处断开并通过连接板22固定在所述次梁2的对应两侧,平行于次梁2设置的次梁腰筋23在与所述主梁1交接处断开并弯锚固定于所述主梁1的对应两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主梁1为工字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上翼缘板和第一下翼缘板,所述第一上翼缘板与所述第一下翼缘板之间固定有第一腹板11,所述主梁腰筋12平行于所述第一腹板1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次梁2为工字钢,每根所述次梁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上翼缘板和第二下翼缘板,所述第二上翼缘板和所述第二下翼缘板之间固定有第二腹板21,所述次梁腰筋23平行于所述第二腹板2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22相对所述次梁2呈倾斜设置,具体地,所述连接板22相对所述第二腹板21呈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连接板22能够与主梁腰筋12更好地搭接,优选地,连接板22与主梁腰筋11平行地固定于第二腹板21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22沿所述次梁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具体地,所述连接板22沿所述第二腹板2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连接板22分别与多个主梁腰筋12固定,以增加钢梁与型钢混凝土结构间的结构稳定性;具体地,所述连接板22为150mm*150mm*10mm的钢板,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第二腹板21采用气体保护焊全焊透焊接固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次梁腰筋23与主梁1点焊固定,具体地,次梁腰筋23与所述第一腹板11点焊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次梁腰筋23的两端的弯锚长度为次梁腰筋23直径的15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与主梁1斜交的次梁2的截面与主梁的相接面匹配对接,次梁2的截切是在工厂进行次梁2预制时完成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主梁1的第一上翼缘板与所述次梁2的第二上翼缘板平齐,所述主梁1的第一下翼缘板与所述次梁2的第二下翼缘板平齐;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调整主梁1和次梁2的尺寸及位置关系,使得第一上翼缘板与第二上翼缘板为非平齐关系,第二上翼缘板与第二下翼缘板为非平齐关系。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主梁腰筋12与次梁2上的连接板22固定,从而避免了在次梁2上开孔供主梁腰筋12穿过,通过将次梁腰筋23的端部弯锚与第一腹板11固定,从而避免了在主梁1上开孔供次梁腰筋23穿过,使得在主梁1与次梁2斜交时,无需增大开孔亦无需开孔就可以将主梁腰筋12、次梁腰筋23进行定位,也避免了对主梁1、次梁2的开孔及开孔后的钢板补强,节省了人工,节约了钢板的使用量,降低施工成本。以上具体说明了本专利技术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以下说明其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主梁腰筋12平行于主梁1设置,在所述主梁1与所述次梁2交接处断开所述主梁腰筋12并将所述主梁腰筋12通过连接板22固定在所述次梁2的对应两侧;将次梁腰筋23平行于次梁2设置,在所述主梁1与所述次梁2交接处断开所述次梁腰筋23并将所述次梁腰筋23通过弯锚固定在所述主梁1的对应两侧。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专利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不同方向且相交的主梁和次梁,平行于主梁设置的主梁腰筋在与次梁交接处断开并通过连接板固定在所述次梁的对应两侧,平行于次梁设置的次梁腰筋在与所述主梁交接处断开并弯锚固定于所述主梁的对应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不同方向且相交的主梁和次梁,平行于主梁设置的主梁腰筋在与次梁交接处断开并通过连接板固定在所述次梁的对应两侧,平行于次梁设置的次梁腰筋在与所述主梁交接处断开并弯锚固定于所述主梁的对应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为工字钢,所述主梁腰筋平行于所述主梁的腹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为工字钢,所述次梁腰筋平行于所述次梁的腹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同方向型钢梁斜交腰筋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相对所述次梁呈倾斜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海龙谭建国陈晓伟李鑫刘原伍康逸苗青洲程银行王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