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5442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测试重锤,用于对待测桩基进行撞击;架体,用于放置测试重锤;提升机构,设置在架体上并与测试重锤连接,用于将测试重锤提升至测试高度;检测组件,设置在架体上,用于检测测试重锤与待测基桩的对准程度和距离;辅助支撑部件,与架体连接,用于调节架体与地面的垂直度;传感器组件,设置在待测基桩上,在待测基桩受到测试重锤冲撞时,采集待测桩基的受力信号和速度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辅助支撑部件对架体与地面的垂直度进行调整,确保了测试重锤能够以自由落体的方式与待测桩基进行撞击,大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桩基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技术介绍
为判别基桩施工质量和承载性能,确保上部结构的安全性,桩基础在建造上部结构前需进行相应的桩基础质量检测及承载力测试。常规的桩基检测方法包括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高应变法和静载法等。目前,一般采用静载法或高应变法进行桩基承载力检测,其中高应变法检测具有费用低、效率高、可检测桩身完整性等优点。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高应变测试装置吨位和尺寸都比较大造成检测作业不构灵活的缺点,此外,高应变吊机的稳定性差、锤架的摆放与水平地面存在角度、用锤的偏心下落,都是高应变测试法的难点,并且影响着高应变法的测试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其能提高测试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包括:测试重锤,用于对待测桩基进行撞击;架体,用于放置所述测试重锤;提升机构,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并与所述测试重锤连接,用于将所述测试重锤提升至测试高度;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用于检测所述测试重锤与所述待测基桩的对准程度和距离;辅助支撑部件,与所述架体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架体与地面的垂直度;传感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待测基桩上,在所述待测基桩受到所述测试重锤冲撞时,采集所述待测桩基的受力信号和速度信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小体积的架体,增强了测试装置的灵活性,通过设置辅助支撑部件使架体保持稳定和使架体保持竖直的状态,确保了测试重锤能够以自由落体的方式与待测桩基进行撞击,大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精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架体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导轨,所述测试重锤设置在所述导轨内,并在所述导轨内上下运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轨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导轨横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位置调节部件,所述辅助支撑部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位置调节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位置调节部件包括:电动万向轮,所述电动万向轮设置有脚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支撑部件包括:螺杆升降机构、外侧斜撑杆、中间斜撑杆和底部斜撑杆,所述螺杆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电动万向轮上;所述外侧斜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螺杆升降机构上,另一端连接与所述架体的中部连接;所述中间斜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螺杆升降机构上,另一端连接与所述架体的底部连接;所述底部斜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螺杆升降机构上,另一端与所述导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若干激光对中仪,其设置在所述导轨上,用于检测所述测试重锤与所述待测基桩的对准程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组件还包括激光测距仪,用于获取所述待测基桩与所述测试重锤的距离。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本专利技术还包括:无线终端控制器,与所述位置调节部件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位置调节部件移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提升机构包括:电动葫芦、侧滑轮、对中滑轮和吊钩;所述电动葫芦、所述测滑轮和所述对中滑轮均设置在所述架体上,所述电动葫芦的钢绞线绕在所述测滑轮、所述对中滑轮外,并延伸至所述导轨内;所述吊钩固定在所述钢绞线的末端。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方法,采用上述的测试装置,所述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移动所述架体,直至所述测试重锤位于所述待测桩基的上方;通过所述检测组件,检测所述测试重锤和所述待测基桩的对准程度和距离;调整所述测试重锤的位置,使得所述测试重锤与所述待测基桩对准,并且所述重锤与所述待测基桩的距离达到测试高度;调整所述辅助支撑部件,使所述架体水平地面垂直;在所述待测基桩上安装所述传感器组件;释放所述测试重锤使其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撞击所述待测基桩;从所述传感器组件获取受力信号和速度信号。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测试方法的流程图。标记说明:1、测试重锤;2、架体;21、导轨;22、导轨横撑;3、提升机构;31、电动葫芦;32、侧滑轮;33、对中滑轮;34、吊钩;35、钢绞线;4、检测组件;41、激光对中仪;42、激光测距仪;5、辅助支撑部件;51、千斤顶;52、外侧斜撑杆;53、中间斜撑杆;54、底部斜撑杆;6、传感器组件;7、位置调节部件;71、电动万向轮;72、脚刹;8、无线终端控制器;100、待测基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包如图1所示,包括:测试重锤1、架体2、提升机构3、检测组件4、辅助支撑部件5和传感器组件6,其中,测试重锤1用于对待测桩基进行撞击;架体2用于放置测试重锤1;提升机构3设置在架体2上并与测试重锤1连接,用于将测试重锤1提升至测试高度;检测组件4设置在架体2上,用于检测测试重锤1与待测基桩100的对准程度和距离;辅助支撑部件5与架体2连接,用于调节架体2与地面的垂直度;传感器组件6设置在待测基桩100上,在待测基桩100受到测试重锤1冲撞时,采集待测桩基的受力信号和速度信号。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9.2.5条:采用高应变法进行承载力检测时,测试重锤的重量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比值不小于0.02。本实施例可采用尺寸较小测试重锤1,重量可小于1.0t,适用于承载力特征不超过500kN的基桩高应变检测;并且可同步配置测试重锤配件,增量不超过0.5t,与测试重锤1锚固连接;组合锤可进行承载力特征不超过750kN的基桩高应变检测,满足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低承载力桩如微型钢管桩的检测条件,扩大检测业务范围。进一步的,架体2由若干竖向支架和若干横向支架组成,使得架体2形成一框型的小型架体2,架体2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导轨21,即导轨21与竖向支架平行,测试重锤1设置在导轨21内,并在导轨21内上下运动,导轨21主要起到以下作用:为重锤的移动提供固定的运动轨道,对测试重锤1进行限位,以免测试重锤1在自有落体的过程中偏离预定轨迹;也就是说,当架体2放置平衡时,测试重锤1会在导轨21内垂直下落,保证撞击时的垂直度,当架体2放置有一定角度时,测试重锤1在导轨21的约束下,同样可以对待测桩基进行撞击。在上述实施例中,导轨21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导轨横撑22,导轨横撑22能对导轨21进行加固,避免测试重锤1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对导轨21进行冲撞,而造成导轨21受损变形。此外,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测试重锤,用于对待测桩基进行撞击;/n架体,用于放置所述测试重锤;/n提升机构,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并与所述测试重锤连接,用于将所述测试重锤提升至测试高度;/n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用于检测所述测试重锤与所述待测基桩的对准程度和距离;/n辅助支撑部件,与所述架体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架体与地面的垂直度;/n传感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待测基桩上,在所述待测基桩受到所述测试重锤冲撞时,采集所述待测桩基的受力信号和速度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试重锤,用于对待测桩基进行撞击;
架体,用于放置所述测试重锤;
提升机构,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并与所述测试重锤连接,用于将所述测试重锤提升至测试高度;
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用于检测所述测试重锤与所述待测基桩的对准程度和距离;
辅助支撑部件,与所述架体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架体与地面的垂直度;
传感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待测基桩上,在所述待测基桩受到所述测试重锤冲撞时,采集所述待测桩基的受力信号和速度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导轨,所述测试重锤设置在所述导轨内,并在所述导轨内上下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导轨横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置调节部件,所述辅助支撑部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位置调节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位置调节部件包括:电动万向轮,所述电动万向轮设置有脚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部件包括:千斤顶、外侧斜撑杆、中间斜撑杆和底部斜撑杆,所述千斤顶设置在所述电动万向轮上;
所述外侧斜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千斤顶上,另一端连接与所述架体的中部连接;
所述中间斜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千斤顶上,另一端连接与所述架体的底部连接;
所述底部斜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千斤顶上,另一端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陈希林伟杨兆坚杨晓林杨学顺刘春林余福宝李泽深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