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建筑外墙自内至外依次包括外墙主体、砂浆找平层、保温隔热层、装饰层,所述保温隔热层与所述装饰层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保温空腔,保温空腔的下端设有与建筑地下室连通的进气孔。本申请通过在保温隔热层与装饰层设置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保温空腔,保温空腔的上端通过出气孔与建筑外的连通,保温空腔的下端通过进气孔与建筑地下室连通,可将建筑地下室内的空气送入保温空腔,利用建筑地下室内空气与建筑外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可有效减少装饰层、保温隔热层之间的热传导,由此可提升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效果,该方案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施工方便、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
本技术涉及外墙保温技术,尤其是一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建筑外墙保温主要通过在墙体外侧设置保温层、保温层,从而减少外部环境与建筑内的热交换。如公告号为CN209277326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建筑保温外墙结构”,由外墙基层、保温隔热层、抗裂砂浆层、墙板、防水隔热粉层和加强杆组成,保温隔热层由第一保温材料层、第一支撑板、聚酯发泡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二保温材料层组成,聚酯发泡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反光膜;该文件通过对保温隔热层进行改进增强外墙的保温隔热效果。如上所述,目前实现建筑外墙保温隔热效果的提升主要是对保温隔热层的结构进行改进,此种改进通常会增加保温层隔热层的施工难度和成本,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用于解决现有建筑外墙保温隔热效果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建筑外墙自内至外依次包括外墙主体、砂浆找平层、保温隔热层、装饰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隔热层与所述装饰层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保温空腔,所述装饰层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顶部设有与所述保温空腔连通的出气孔,所述保温空腔的下端设有与建筑地下室连通的进气孔,所述建筑地下室内还安装有送风机,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本技术提供的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建筑地下室的外墙的顶部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进气孔,多个所述进气孔分别通过送气支管与均压管连通,所述均压管通过多个连通管与送气主管连通,所述送气主管与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送气支管、所述均压管、所述连通管、所述送气主管均为金属管,所述送气主管的进气口处还安装有防火阀。优选地,各所述送气支管上均设有防火阀,或各所述送气支管上均设有电控阀或联动电控阀以实现各送气支管的联动、独立控制。进一步地,所述装饰层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顶部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出气孔。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孔的外侧还设有用于封堵所述出气孔的活动挡板,所述活动挡板的上端铰接固定在所述装饰层的外侧,所述保温空腔的内空气自所述出气孔向外流动时可推动所述活动挡板向外摆动以打开所述出气孔,所述活动挡板还可在自重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以封堵所述出气孔。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挡板的下端连接有限位绳,所述限位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装饰层上,在所述限位绳的作用下所述活动挡板向外摆动的角度小于90°。进一步地,所述保温空腔、所述建筑地下室和建筑室外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所述保温空腔内的温度、所述建筑地下室内的温度以及建筑室外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送风机的启、闭。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保温隔热层与装饰层设置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保温空腔,保温空腔的上端通过出气孔与建筑外的连通,保温空腔的下端通过进气孔与建筑地下室连通,通过送风机可将建筑地下室内的空气送入保温空腔,利用建筑地下室内空气与建筑外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可有效减少装饰层、保温隔热层之间的热传导,由此可提升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效果,该方案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施工方便、成本低;可以理解的是,建筑地下室内的空气自进气孔进入保温空腔后,空气沿保温空腔自下向上流动时会产生烟囱效应使得空气流动加速,因此本申请中的送风机可采用较小的功率,设备运行、维护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视图;图3为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建筑地下室内的送气管道布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至图4所示的本技术的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实施例的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建筑外墙自内至外依次包括外墙主体11、砂浆找平层12、保温隔热层13、装饰层14,保温隔热层13与装饰层14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保温空腔101,装饰层14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顶部设有与保温空腔101连通的出气孔141,保温空腔101的下端设有与建筑地下室201连通的进气孔131,建筑地下室201内还安装有送风机,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通过送风管道与进气孔131连通。本申请通过在保温隔热层与装饰层设置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保温空腔,保温空腔的上端通过出气孔与建筑外的连通,保温空腔的下端通过进气孔与建筑地下室连通,通过送风机可将建筑地下室内的空气送入保温空腔,利用建筑地下室内空气与建筑外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可有效减少装饰层、保温隔热层之间的热传导,由此可提升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效果,该方案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施工方便、成本低;可以理解的是,建筑地下室内的空气自进气孔进入保温空腔后,空气沿保温空腔自下向上流动时会产生烟囱效应使得空气流动加速,因此本申请中的送风机可采用较小的功率,设备运行、维护成本低。具体而言,由于建筑地下室与建筑室外通常具有5℃--10℃的内外温差,在冬季时,建筑地下室内的空气温度高于建筑外的空气温度,将建筑地下室内温度较高的空气引入装饰层与保温隔热层之间的保温空腔,可减少保温隔热层通过装饰层向建筑外的热量传递,即减少室内热量通过保温隔热层、装饰层向建筑外流失,保温效果好;在夏季时,建筑地下室内的空气温度低于建筑外的空气温度,将建筑地下室内温度较低的空气引入装饰层与保温隔热层之间的保温空腔,可减少装饰层通过保温隔热层向内的热量传递,即减少室外热量通过装饰层、保温隔热层向建筑内传递,隔热效果好。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建筑地下室201的外墙的顶部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进气孔131,多个进气孔131分别通过送气支管21与均压管22连通,均压管22通过多个连通管23与送气主管24连通,送气主管24与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连通,通过设置均压管22,建筑地下室201内空气通过送风机、送气主管24、连通管23首先进入均压管22,通过各连通管23进入均压管22的空气在均压管22内混合后再通过送气支管21进入保温空腔,由此使得各进气孔的压力均衡,保温空腔内的空气流动均匀。优选地,送气支管21、均压管22、连通管23、送气主管24均为金属管,送气主管24的进气口处还安装有防火阀,由此使得各管道满足建筑防火的相关要求。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装饰层14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顶部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出气孔141。优选地,出气孔141的外侧还设有用于封堵出气孔的活动挡板31,活动挡板31的上端铰接固定在装饰层14的外侧,保温空腔201的内空气自出气孔141向外流动时可推动活动挡板31向外摆动以打开出气孔141,活动挡板31还可在自重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以封堵出气孔141。优选地,活动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建筑外墙自内至外依次包括外墙主体、砂浆找平层、保温隔热层、装饰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隔热层与所述装饰层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保温空腔,所述装饰层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顶部设有与所述保温空腔连通的出气孔,所述保温空腔的下端设有与建筑地下室连通的进气孔,所述建筑地下室内还安装有送风机,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进气孔连通 。/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建筑外墙自内至外依次包括外墙主体、砂浆找平层、保温隔热层、装饰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隔热层与所述装饰层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保温空腔,所述装饰层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顶部设有与所述保温空腔连通的出气孔,所述保温空腔的下端设有与建筑地下室连通的进气孔,所述建筑地下室内还安装有送风机,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进气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地下室的外墙的顶部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进气孔,多个所述进气孔分别通过送气支管与均压管连通,所述均压管通过多个连通管与送气主管连通,所述送气主管与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支管、所述均压管、所述连通管、所述送气主管均为金属管,所述送气主管的进气口处还安装有防火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发臣,
申请(专利权)人:李发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