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基处理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263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基处理桩,其包括桩身,桩身外侧设有用于容纳孔隙水的外扩体,外扩体包括固定于桩身周侧的外扩管,外扩管与桩身之间留有孔隙水腔,外扩管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孔隙水腔连通的多个第一进水孔,孔隙水腔内填充有遇水固化的固化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土体内的孔隙水由第一进水孔进入孔隙水腔,以此消散超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地基的压实固结性能,孔隙水流至固化材料间隙并与固化材料发生反应,固化材料固化而于桩身周侧形成固化层,增大了桩端的承载面积,从而提高了桩身承载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基处理桩
本技术涉及地基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地基处理桩。
技术介绍
我国地域广袤,软土分布范围广,软土地基土体含水量高,透水性非常差,在地基处理过程中,软土地基承受强荷载后,孔隙水压会急剧上升,极易出现超孔隙水压问题,导致地基的压实固结性能显著降低,若处理加固不善,便会引起地基大面积下沉、基础不均匀沉降、构件倒塌等重大安全问题。预制管桩作为地基处理工程中常用的增强体结构,采用静压、锤击施工工艺,预制管桩在饱和软土的沉桩过程中挤土效应十分显著,会带来超孔隙水压力、浮桩、桩位偏移压断等问题。尤其是超孔隙水压力问题,一般软土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消散,对工期有不利影响。目前,公布号为CN103643691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烧结透水桩地基处理方法,包括烧结透水桩,烧结的透水桩内部中空,且中空处安插有排水管,排水管穿出桩顶并延伸到施工区外面,桩体内的排水管外接于水泵,在施工期间孔隙水穿过桩壁进入桩体内部,通过水泵把桩体内所存滞的水排出。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透水桩的内部中空,减小了桩端承载面积,降低了桩身的承载力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地基处理桩,其于桩身外侧设置有容纳孔隙水的外扩体,具有提高桩身承载力性能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地基处理桩,包括桩身,所述桩身外侧设有用于容纳孔隙水的外扩体,所述外扩体包括的固定于所述桩身周侧的外扩管,所述外扩管与所述桩身之间留有孔隙水腔,所述外扩管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孔隙水腔连通的第一进水孔,所述孔隙水腔内填充有遇水固化的固化材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桩体压入地基后,土体由于受到外力挤压,桩体周侧的土体内水压力上升而形成超孔隙水压力,此时桩体周侧土体内的孔隙水由第一进水孔进入孔隙水腔内,并流至固化材料的间隙,以此消散超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了地基的压实固结性能,且固化材料与孔隙水发生反应而固化,于桩身周侧形成了固化层,增大了桩端的承载面积,从而提高了桩身承载力性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化材料由陶粒、水泥及砂浆混合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陶粒的外壳坚硬,与碎石相比,陶粒的表面粗糙且吸水性能较好,陶粒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粘结能力较强,当孔隙水与陶粒、水泥及砂浆接触后发生反应而硬化,以此于桩身周侧形成了坚硬的固化层。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桩身的周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相间排布的第一分隔板及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及所述第二分隔板均与所述外扩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化材料分散于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固化材料包含的水泥及砂浆的颗粒较陶粒的体积小,当桩体压入地基发生振动时,水泥及砂浆易由陶粒的间隙下沉至孔隙水腔的底部,设置的第一分隔板及第二分隔板将孔隙水腔分为多个小腔室,固化材料分散于多个小腔室内,提高了固化材料在孔隙水腔内混合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固化材料的固化效果。此外,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对外扩管形成支撑,以分解外扩管向下移过程中土体对外扩管的压力,防止外扩管发生形变,从而提高了外扩体的承载强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一分隔板之间形成有相间排布的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且所述第一进水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桩体压入地基时,孔隙水通过第一进水孔流入第一腔室,并与第一腔室内的固化材料发生反应,且第一进水孔位于第一腔室的上部,防止第一腔室内的水泥及砂浆由第一进水孔漏出并堵塞第一进水孔。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分隔板上部开设有多个贯穿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二进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腔室内余留的孔隙水通过第二进水孔流入第二腔室,并与第二腔室内的固化材料发生反应,且第二进水孔开设于第二分隔板靠近桩身的一侧,使第二进水孔位于第二腔室的上部,防止第二腔室内的水泥及砂浆由第二进水孔漏出,从而保证孔隙水腔内固化材料混合的均匀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扩管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以引导孔隙水进入所述第一进水孔的导流斜面,所述导流斜面由上至下逐渐靠近所述外扩管的轴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斜面上至下逐渐靠近所述外扩管的轴线,当土体内的孔隙水流至外扩管的外侧壁时,孔隙水沿导流斜面向下流入第一进水孔内,从而具有良好的收集桩体周侧孔隙水的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进水孔内固定设置有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孔隙水流入第一进水孔时,滤网对孔隙水所夹带的泥土进行过滤,防止泥土堵塞第一进水孔。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桩身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桩尖,所述桩尖与所述外扩管的底面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桩体下沉压入地基时,桩尖引导桩身插入地基的土体内,增加了桩体对土层的穿透能力,并中和桩体与土体之间的作用力,防止桩体因局部应力过大遭到破坏,且外扩管的底面与桩尖的固定连接,以此加强外扩管与桩身的固定,防止外扩管与桩身分离,从而保证了桩端的承载面积的增大。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土体内的孔隙水由第一进水孔进入孔隙水腔,以此消散超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地基的压实固结性能,孔隙水流至固化材料间隙并与固化材料发生反应,固化材料固化而于桩身周侧形成固化层,增大了桩端的承载面积,从而提高了桩身承载力性能;2.陶粒、水泥及砂浆与孔隙水接触后发生反应而硬化,陶粒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粘结能力较强,以此于桩身周侧形成了坚硬的固化层;3.设置的第一分隔板及第二分隔板将孔隙水腔分为多个小腔室,固化材料分散于多个小腔室内,提高了固化材料在孔隙水腔内混合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固化材料的固化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外扩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桩身;11、桩尖;12、导流斜面;13、滤网;2、外扩体;21、外扩管;211、孔隙水腔;212、固化材料;213、第一进水孔;22、第一分隔板;221、第一腔室;23、第二分隔板;231、第二腔室;232、第二进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地基处理桩,包括桩身1以及外扩体2。结合图2,桩身1为圆柱体形,其由混凝土浇灌而成。桩身1的下端设有桩尖11,桩尖11为圆锥体形,其底面圆心位于桩身1的轴线上,且桩尖11上表面的直径大于桩身1的直径,桩尖11的上表面与桩身1的下底面固定连接。参照图2,外扩体2包括外扩管21、第一分隔板22以及第二分隔板23。外扩管21为圆形的管状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基处理桩,包括桩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桩身(1)外侧设有用于容纳孔隙水的外扩体(2),所述外扩体(2)包括固定于所述桩身(1)周侧的外扩管(21),所述外扩管(21)与所述桩身(1)之间留有孔隙水腔(211),所述外扩管(2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孔隙水腔(211)连通的第一进水孔(213),所述孔隙水腔(211)内填充有遇水固化的固化材料(2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基处理桩,包括桩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桩身(1)外侧设有用于容纳孔隙水的外扩体(2),所述外扩体(2)包括固定于所述桩身(1)周侧的外扩管(21),所述外扩管(21)与所述桩身(1)之间留有孔隙水腔(211),所述外扩管(2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孔隙水腔(211)连通的第一进水孔(213),所述孔隙水腔(211)内填充有遇水固化的固化材料(2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基处理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身(1)的周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相间排布的第一分隔板(22)及第二分隔板(23),所述第一分隔板(22)及所述第二分隔板(23)均与所述外扩管(2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化材料(212)分散于所述第一分隔板(22)与所述第二分隔板(2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基处理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22)与所述第一分隔板(22)之间形成有相间排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轩张艳军王颖坤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润宝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