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2485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围绕软弱土地带的边缘设置一圈隔水板,在软弱土地带以行形式竖直设置中空的管桩;步骤二、以相邻的两行管桩为一个单元,在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设置多块分隔板,多块分隔板首尾相接呈锯齿形分布,在每个单元的两行管桩之间设置一行加固件;步骤三、在每个单元内深层多次喷射混凝土;步骤四、在填筑混凝土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土工格栅、稻草层、钢丝网架、级配碎石。本发明专利技术增强了软弱土的致密性、提升了软弱土的抗剪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是一种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软弱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及饱和松散粉细砂与粉土。这类土的工程特性差。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其中以软弱地基施工较为常见。软弱地基指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构成的地基。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则会影响到工程主体的稳定性。因此,如何对应用于工程建设的软弱土进行加固处理以增强软弱土的强度进而提高工程主体的稳定性,成为当下的重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其增强了软弱土的致密性、提升了软弱土的抗剪强度。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围绕软弱土地带的边缘设置一圈隔水板,在软弱土地带以行形式竖直设置中空的管桩,每行的相邻两个管桩的间距为1米,相邻两行的管桩一一对应,所述管桩下沉至软弱土层下方1米处,所述管桩内插入钢筋笼后通过盖体盖合,其中,所述隔水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多个连接筋,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平行设置且均为钢板,多个连接筋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空隙填充橡胶;步骤二、以相邻的两行管桩为一个单元,在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设置多块分隔板,多块分隔板首尾相接呈锯齿形分布,在每个单元的两行管桩之间设置一行加固件,该行的加固件与该两行的管桩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固件的顶端与所述管桩的顶端齐平且均高于软弱土的表面,所述加固件包括波浪板、多个支撑筋、固定锥,所述波浪板竖直设置并由多个弧形板首尾相接一体成型,一个支撑筋竖直设置在一个弧形板之间,所述固定锥设置在位于最底端的弧形板的下方,所述固定锥插入软土层下方0.5米处;步骤三、在每个单元内深层多次喷射混凝土,每次喷射时分别以每行管桩为基点呈蛇形路径喷射,两行管桩的喷射深度始终相差10厘米,直至到达软弱土的表面时停止,再继续填筑混凝土,直至与所述加固件或所述管桩的顶端齐平;步骤四、在填筑混凝土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土工格栅、稻草层、钢丝网架、级配碎石。优选的是,所述隔水板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厚度相同,且与所述连接筋的长度的比为1:3。优选的是,所述盖体包括圆形板和固设在圆形板下方的定位网,所述定位网为多层结构,所述圆形板与所述定位网的厚度比为2:3。优选的是,所述管桩的直径不小于20厘米。优选的是,所述混凝土包括石灰、骨料、聚酰胺、水。优选的是,所述弧形板的弧度为π,相邻两个弧形板之间的支撑筋不共线。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软弱土区域设置隔水板,相比于传统的纯钢板,重量减轻,便于施工,同时,提高了隔水板的减震效果,有效削弱来自于土地内部的震动,确保隔水板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在软弱土内设置管桩,对软弱土内的淤泥进行挤压,减少淤泥间的间隙;管桩内设置钢筋笼,加强对管桩的内部支撑,提升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加固件的整体结构呈现顺滑的曲线,在确保支撑的前提下减小了与软弱土的摩擦加固件与管桩一起在软弱土内形成立体的阵列,可以阻挡部分喷射的混凝土,对软弱土进行加固,提升加固的效果,提升软弱土的抗剪强度。本专利技术在每次喷射时分别以每行管桩为基点呈蛇形路径喷射,两行管桩的喷射深度始终相差10厘米,确保每次喷射时的混凝土都能覆盖每个单元所在的区域,提升了喷射后的混凝土在软弱土内的均匀分布,使软弱土的致密性增强。本专利技术的管桩与加固件均高于软弱土的表面,在软弱土的表面继续填筑混凝土,并依次铺设土工格栅、稻草层、钢丝网架、级配碎石,为软弱土设置坚固的表层,进一步加固软弱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扰动性大、透水性差等特点。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隔水板、管桩、分隔板、加固件的分布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加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围绕软弱土地带的边缘设置一圈隔水板1,在软弱土地带以行形式竖直设置中空的管桩2,每行的相邻两个管桩2的间距为1米,相邻两行的管桩2一一对应,所述管桩2下沉至软弱土层下方1米处,所述管桩2内插入钢筋笼后通过盖体盖合,其中,所述隔水板1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多个连接筋,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平行设置且均为钢板,多个连接筋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空隙填充橡胶;步骤二、以相邻的两行管桩2为一个单元,在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设置多块分隔板3,多块分隔板3首尾相接呈锯齿形分布,在每个单元的两行管桩2之间设置一行加固件4,该行的加固件4与该两行的管桩2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固件4的顶端与所述管桩2的顶端齐平且均高于软弱土的表面,所述加固件4包括波浪板41、多个支撑筋42、固定锥43,所述波浪板41竖直设置并由多个弧形板首尾相接一体成型,一个支撑筋42竖直设置在一个弧形板之间,所述固定锥43设置在位于最底端的弧形板的下方,所述固定锥43插入软土层下方0.5米处;步骤三、在每个单元内深层多次喷射混凝土,每次喷射时分别以每行管桩2为基点呈蛇形路径喷射,两行管桩2的喷射深度始终相差10厘米,直至到达软弱土的表面时停止,再继续填筑混凝土,直至与所述加固件4或所述管桩2的顶端齐平;步骤四、在填筑混凝土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土工格栅、稻草层、钢丝网架、级配碎石。本专利技术在软弱土区域设置隔水板1,将软弱土与周边的土质区分,防止水分相互渗透,隔水板1设置成钢板夹设橡胶的结构,相比于传统的纯钢板,重量减轻,便于施工,同时,提高了隔水板1的减震效果,有效削弱来自于土地内部的震动,确保隔水板1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在软弱土内设置管桩2,对软弱土内的淤泥进行挤压,减少淤泥间的间隙;管桩2内设置钢筋笼,加强对管桩2的内部支撑,提升稳定性;且将管桩2划分为多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内设置加固件4,与管桩2一起在软弱土内形成立体的阵列,可以阻挡部分喷射的混凝土,对软弱土进行加固,提升加固的效果。此外,在施工时,加固件4的整体结构呈现顺滑的曲线,在确保支撑的前提下减小了与软弱土的摩擦。本专利技术在每次喷射时分别以每行管桩2为基点呈蛇形路径喷射,两行管桩2的喷射深度始终相差10厘米,确保每次喷射时的混凝土都能覆盖每个单元所在的区域,提升了喷射后的混凝土在软弱土内的均匀分布,使软弱土的致密性增强。本专利技术的管桩2与加固件4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围绕软弱土地带的边缘设置一圈隔水板,在软弱土地带以行形式竖直设置中空的管桩,每行的相邻两个管桩的间距为1米,相邻两行的管桩一一对应,所述管桩下沉至软弱土层下方1米处,所述管桩内插入钢筋笼后通过盖体盖合,其中,所述隔水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多个连接筋,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平行设置且均为钢板,多个连接筋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空隙填充橡胶;/n步骤二、以相邻的两行管桩为一个单元,在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设置多块分隔板,多块分隔板首尾相接呈锯齿形分布,在每个单元的两行管桩之间设置一行加固件,该行的加固件与该两行的管桩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固件的顶端与所述管桩的顶端齐平且均高于软弱土的表面,所述加固件包括波浪板、多个支撑筋、固定锥,所述波浪板竖直设置并由多个弧形板首尾相接一体成型,一个支撑筋竖直设置在一个弧形板之间,所述固定锥设置在位于最底端的弧形板的下方,所述固定锥插入软土层下方0.5米处;/n步骤三、在每个单元内深层多次喷射混凝土,每次喷射时分别以每行管桩为基点呈蛇形路径喷射,两行管桩的喷射深度始终相差10厘米,直至到达软弱土的表面时停止,再继续填筑混凝土,直至与所述加固件或所述管桩的顶端齐平;/n步骤四、在填筑混凝土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土工格栅、稻草层、钢丝网架、级配碎石。/n...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弱土加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围绕软弱土地带的边缘设置一圈隔水板,在软弱土地带以行形式竖直设置中空的管桩,每行的相邻两个管桩的间距为1米,相邻两行的管桩一一对应,所述管桩下沉至软弱土层下方1米处,所述管桩内插入钢筋笼后通过盖体盖合,其中,所述隔水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多个连接筋,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平行设置且均为钢板,多个连接筋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空隙填充橡胶;
步骤二、以相邻的两行管桩为一个单元,在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设置多块分隔板,多块分隔板首尾相接呈锯齿形分布,在每个单元的两行管桩之间设置一行加固件,该行的加固件与该两行的管桩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固件的顶端与所述管桩的顶端齐平且均高于软弱土的表面,所述加固件包括波浪板、多个支撑筋、固定锥,所述波浪板竖直设置并由多个弧形板首尾相接一体成型,一个支撑筋竖直设置在一个弧形板之间,所述固定锥设置在位于最底端的弧形板的下方,所述固定锥插入软土层下方0.5米处;
步骤三、在每个单元内深层多次喷射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珏杜继鹏唐建明李鸿儒郝唯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