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2973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摄影镜头组能同时满足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具有上述摄影镜头组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摄影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以前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所以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以符合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摄影镜头组能同时满足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至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1.0<CT1/MaxCT28;R14/R15<1.20;以及Dr5r10/Dr11r16<0.90。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至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1.0<CT1/MaxCT28;R14/R15<1.20;以及Dr5r10/Dr11r16<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上述的摄影镜头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影镜头组的成像面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上述的取像装置。当CT1/MaxCT28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确保第一透镜不会过厚以加强其他透镜的空间利用。当R14/R15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进一步缩短摄影镜头组的后焦距,以更妥善地利用摄影镜头组的有限空间。当Dr5r10/Dr11r16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避免透镜间过度拥挤或间距过大而造成空间利用不佳,进而加强透镜的空间使用效率。以上的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图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5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7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9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5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7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9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图。图20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图2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图2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图2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图24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参数参数Yc321、Yc322、Yc511、Yc512、Yc62、Yc72、Yc82以及部分透镜的部分的反曲点和临界点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取像装置:10、21、31、32、33、41、42、43、44、51、52成像镜头:11驱动装置:12电子感光元件:13影像稳定模块:14电子装置:20、30、40、50显示装置:22反曲点:P临界点:C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光阑:101、102、103、201、202、301、302、401、402、403、501、502、601、602、701、702、801、802、901、902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该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n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n其中,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n1.0<CT1/MaxCT28;/nR14/R15<1.20;以及/nDr5r10/Dr11r16<0.90。/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12 TW 1081202901.一种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该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
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其中,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1.0<CT1/MaxCT28;
R14/R15<1.20;以及
Dr5r10/Dr11r16<0.9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中各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其满足下列条件:
1.5<CT1/MaxCT28<3.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其满足下列条件:
-2.5<R14/R15<0.5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0.30<Dr5r10/Dr11r16<0.7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两个临界点,该至少一片透镜的该至少一表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1,该至少一片透镜的该至少一表面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2,其满足下列条件:
1.20<|Yc2/Yc1|<5.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与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7,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8,其满足下列条件:
0.40<T78/(CT7+CT8)<1.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该第七透镜与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78/T12;
1.0<T78/T23;
1.0<T78/T34;
1.0<T78/T45;
1.0<T78/T56;
1.10<T78/T67;以及
0.80<T78/BL。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该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其满足下列条件:
-1.0<(V3-V6)/(V3+V6)<-0.3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62,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72,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82,其满足下列条件:
Yc62<Yc82<Yc72。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2.0<EPD/Dr5r10<4.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3.0<f/R12+f/R14+f/R16<10。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光圈值为Fno,该摄影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Fno/tan(HFOV)<2.20。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中每两个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七透镜与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满足下列条件:
1.0<ΣAT/(T23+T56+T78)<1.50。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该第六透镜、该第七透镜与该第八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678,其满足下列条件:
0<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振诚曾昱泰陈纬彧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