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2226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于固定部运动,且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更具体地来说,本技术有关于一种驱动光学元件旋转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都配有镜头模块而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然而,当需要将焦距较长的镜头设置于前述电子装置中时,会造成电子装置厚度的增加,进而不利于电子装置的轻薄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于固定部运动,且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用以将一光线的行进方向由一入射方向调整为一出射方向,且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绕一第一旋转轴转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旋转轴未穿过该光线的转折处,且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弹性元件。活动部经由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固定部具有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活动部设置于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且弹性元件由第一侧延伸至第二侧。弹性元件具有一板状结构,且弹性元件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平行于入射方向。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弹性元件包括一第一结合段、一第二结合段、一第一弯曲段、一第二弯曲段、以及一轴向段。第一结合段连接固定部。第二结合段连接活动部。第一弯曲段连接第一结合段。第二弯曲段连接第二结合段。轴向段连接第一弯曲段和第二弯曲段。沿出射方向观察时,第一弯曲段和第二弯曲段至少部分重叠。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复数个阻尼元件,用以抑制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震动,且设置于固定部、活动部或弹性元件,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多边形结构,沿着入射方向或出射方向观察时,阻尼元件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不同角落。前述阻尼元件位于一虚拟平面上,且虚拟平面垂直或平行于入射方向。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和活动部之间形成一间隙。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驱动组件包括相互对应的一第一电磁驱动元件和一第二电磁驱动元件,分别设置于固定部和活动部上。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一导磁性元件,设置于活动部上且位于第二电磁驱动元件和活动部之间。前述导磁性元件具有至少一延伸部,延伸穿过活动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复数个导线以及一位置感测元件。导线埋设于该固定部中,且位置感测元件连接导线的连接部,其中导线的连接部相对于位置感测元件对称。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和一壳体,活动部设置于底座和壳体之间。底座具有一凸出部、一基底、以及一侧壁,且壳体具有一孔洞。基底具有一溢料槽,侧壁连接基底且具有连通溢料槽的一胶槽。当底座和壳体结合时,凸出部穿过孔洞,胶槽位于底座和壳体之间,且溢料槽显露于外。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复数个导线,埋设于底座中,且底座还包括复数个穿孔,前述导线的至少部分自穿孔显露。导线可具有至少一中断区域,且中断区域也自穿孔显露。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图6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壳体后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活动部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壳体后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仰视图。图10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图13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壳体后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壳体后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5-10、5-1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1第一侧5-12第二侧5-20电子装置5-30光学元件5-31第一面5-32第二面5-40光学系统5-100、5-100’固定部5-110、5-110’底座5-111、5-111’基底5-112、5-112’侧壁5-113凸出部5-114胶槽5-115溢料槽5-116、5-116’定位件5-117、5-117’抵接件5-118、5-118’穿孔5-120、5-120’壳体5-121孔洞5-122、5-122’定位槽5-200活动部5-210表面5-211支撑部5-220侧壁5-221沟槽5-300、5-300’弹性元件5-310、5-310’第一结合段5-320、5-320’第二结合段5-330、5-330’第一弯曲段5-340、5-340’第二弯曲段5-350、5-350’轴向段5-400、5-400’驱动组件5-410、5-410’第一电磁驱动元件5-420、5-420’第二电磁驱动元件5-430、5-430’位置感测元件5-440、5-440’导线5-441中断区域5-442、5-442’连接处5-500、5-500’导磁性元件5-510、5-510’延伸部5-600、5-600’阻尼元件5-D1入射方向5-D2出射方向5-G间隙5-L光线5-P虚拟平面5-R、5-R’旋转轴5-S感光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技术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技术,并非用以局限本技术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一般技艺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首先请参阅图1、2,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n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n一固定部,该活动部可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以及/n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且该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绕一第一旋转轴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220 EP 19218896;20190419 US 62/836,405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
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
一固定部,该活动部可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以及
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且该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绕一第一旋转轴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用以将一光线的行进方向由一入射方向调整为一出射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旋转轴未穿过该光线的转折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弹性元件,该活动部经由该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该固定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该活动部设置于该第一侧和该第二侧之间,且该弹性元件由该第一侧延伸至该第二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具有一板状结构,且该弹性元件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平行于该入射方向。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包括:
一第一结合段,连接该固定部;
一第二结合段,连接该活动部;
一第一弯曲段,连接该第一结合段;
一第二弯曲段,连接该第二结合段;以及
一轴向段,连接该第一弯曲段和该第二弯曲段,其中沿该出射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弯曲段和该第二弯曲段至少部分重叠。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复数个阻尼元件,用以抑制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的震动,且设置于该固定部、该活动部或该弹性元件,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多边形结构,沿着该入射方向或该出射方向观察时,该些阻尼元件位于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不同角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富源陈圣宗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