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包括U型架、激光发射器、超声波传感器、集波器、连接部、主机、操作杆、连接块、卡块、连接板、卡槽、手柄、凹槽、连接孔、弧形板、支撑柱、第一限位板、尖脚、螺纹孔、螺杆、第二限位板、滑块、活动腔、滑槽、限位槽和弹簧。在转动U型架时,弧形板会在连接孔的内部转动,进而再转动拧动螺杆,使得螺杆与螺纹孔螺合,螺杆的末端会卡合在弧形板的侧面,将其进行固定;可直接向外端拉动操作杆,第二限位板会顺着滑槽向外端运动,直至将滑块移动至限位槽的内部,再转动操作杆,滑块会卡合在限位槽内部,便于通过操作杆对本装置进行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故障定位装置,具体是一种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属于双回输电线路
技术介绍
同塔双回输电是指在一个杆塔上搭设二回线路,同塔多回输电技术中杄塔塔型与导线布置型式的选择特别重要,目前,杆塔结构主要有直线塔(自立塔)、转角塔、分支塔三种,导线布置型式有水平排列、垂直排列、三角排列三种,导线横担布置型式可有三层横担、四层横担、六层横担;至于选择何种杄塔结枃与导线布置型式应视同杄(塔)多回输电的电压等级、回跻数所处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防雷、防暴风雨雪等),考虑工频电磁场、无线电扰、噪音的景响,通过方案比较、计算分析等综合硏究加以确定。在现有技术中,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一般是对线路上的绝缘子进行故障检测,从而便于维修更换绝缘子,现有的定位装置一般为手持式,在使用时较为笨重,缺乏辅助支撑结构,不便于在野外使用,且目前的故障定位装置整体性较强,不利于携带与收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的U型架、激光发射器、超声波传感器、集波器、连接部、主机、调节结构、连接块、转动结构、手柄、连接板和支撑柱;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操作杆、活动腔、限位槽和弹簧,所述操作杆的末端贯穿所述U型架的一侧侧面,所述操作杆的末端固接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套接于所述活动腔内部,且所述弹簧套接于所述操作杆表面;所述活动腔的内侧壁上开有滑槽,所述滑槽的末端开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侧面固接有滑块,且所述滑块卡合在所述滑槽内部;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弧形板、凹槽、连接孔和螺杆,所述凹槽开设在所述手柄顶端端面,所述连接块卡合在所述凹槽内部,且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手柄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孔开设在所述手柄的一侧侧面,所述弧形板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孔,且所述弧形板的两端均固接在所述U型架底端;所述连接孔的内侧壁上开有螺纹孔,且所述螺杆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激光发射器固接在所述U型架的左侧外侧面,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固接在所述激光发射器的左侧内侧面,所述集波器固接在所述U型架的右侧内侧面,且所述连接部固接在所述U型架的右侧外侧面。优选的,所述主机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底端,且所述主机与所述U型架的右侧外侧面固接。优选的,所述活动腔开设在所述U型架的内部,且所述操作杆与所述活动腔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手柄的两侧侧面均固接有卡块,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表面开有卡槽,且所述卡块卡合在所述卡槽内部。优选的,所述支撑柱顶端与所述连接板的外端底部固接,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固接有尖脚,且所述支撑柱的表面套接有第一限位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在U型架的底端设有弧形板,弧形板与连接孔滑动连接,在转动U型架时,弧形板会在连接孔的内部转动,进而再转动拧动螺杆,使得螺杆与螺纹孔螺合,螺杆的末端会卡合在弧形板的侧面,将其进行固定,使得本装置在调节角度时较为简单,稳定性增强;2、本技术可直接向外端拉动操作杆,第二限位板会顺着滑槽向外端运动,直至将滑块移动至限位槽的内部,再转动操作杆,滑块会卡合在限位槽内部,便于通过操作杆对本装置进行操作,然后反向转动操作杆,在弹簧的作用下可将操作杆回缩至活动腔内部,便于收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弧形板与手柄连接图;图3为本技术调节结构示意图。图中:1、U型架,2、激光发射器,3、超声波传感器,4、集波器,5、连接部,6、主机,7、操作杆,8、连接块,9、卡块,10、连接板,101、卡槽,11、手柄,111、凹槽,112、连接孔,12、弧形板,13、支撑柱,14、第一限位板,15、尖脚,16、螺纹孔,17、螺杆,18、第二限位板,181、滑块,19、活动腔,191、滑槽,1911、限位槽,20、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的U型架1、激光发射器2、超声波传感器3、集波器4、连接部5、主机6、调节结构、连接块8、转动结构、手柄11、连接板10和支撑柱13;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操作杆7、活动腔19、限位槽1911和弹簧20,所述操作杆7的末端贯穿所述U型架1的一侧侧面,所述操作杆7的末端固接有第二限位板18,所述第二限位板18套接于所述活动腔19内部,且所述弹簧20套接于所述操作杆7表面;所述活动腔19的内侧壁上开有滑槽191,所述滑槽191的末端开有限位槽1911,所述第二限位板18的侧面固接有滑块181,且所述滑块181卡合在所述滑槽191内部;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弧形板12、凹槽111、连接孔112和螺杆17,所述凹槽111开设在所述手柄11顶端端面,所述连接块8卡合在所述凹槽111内部,且所述连接块8与所述手柄1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孔112开设在所述手柄11的一侧侧面,所述弧形板12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孔112,且所述弧形板12的两端均固接在所述U型架1底端;所述连接孔112的内侧壁上开有螺纹孔16,且所述螺杆17与所述螺纹孔16螺纹连接。所述激光发射器2固接在所述U型架1的左侧外侧面,所述超声波传感器3固接在所述激光发射器2的左侧内侧面,所述集波器4固接在所述U型架1的右侧内侧面,且所述连接部5固接在所述U型架1的右侧外侧面,便于本装置对绝缘体进行故障定位;所述主机6位于所述连接部5的底端,且所述主机6与所述U型架1的右侧外侧面固接,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的U型架(1)、激光发射器(2)、超声波传感器(3)、集波器(4)、连接部(5)、主机(6)、调节结构、连接块(8)、转动结构、手柄(11)、连接板(10)和支撑柱(13);/n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操作杆(7)、活动腔(19)、限位槽(1911)和弹簧(20),所述操作杆(7)的末端贯穿所述U型架(1)的一侧侧面,所述操作杆(7)的末端固接有第二限位板(18),所述第二限位板(18)套接于所述活动腔(19)内部,且所述弹簧(20)套接于所述操作杆(7)表面;所述活动腔(19)的内侧壁上开有滑槽(191),所述滑槽(191)的末端开有限位槽(1911),所述第二限位板(18)的侧面固接有滑块(181),且所述滑块(181)卡合在所述滑槽(191)内部;/n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弧形板(12)、凹槽(111)、连接孔(112)和螺杆(17),所述凹槽(111)开设在所述手柄(11)顶端端面,所述连接块(8)卡合在所述凹槽(111)内部,且所述连接块(8)与所述手柄(1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孔(112)开设在所述手柄(11)的一侧侧面,所述弧形板(12)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孔(112),且所述弧形板(12)的两端均固接在所述U型架(1)底端;所述连接孔(112)的内侧壁上开有螺纹孔(16),且所述螺杆(17)与所述螺纹孔(16)螺纹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110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的U型架(1)、激光发射器(2)、超声波传感器(3)、集波器(4)、连接部(5)、主机(6)、调节结构、连接块(8)、转动结构、手柄(11)、连接板(10)和支撑柱(13);
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操作杆(7)、活动腔(19)、限位槽(1911)和弹簧(20),所述操作杆(7)的末端贯穿所述U型架(1)的一侧侧面,所述操作杆(7)的末端固接有第二限位板(18),所述第二限位板(18)套接于所述活动腔(19)内部,且所述弹簧(20)套接于所述操作杆(7)表面;所述活动腔(19)的内侧壁上开有滑槽(191),所述滑槽(191)的末端开有限位槽(1911),所述第二限位板(18)的侧面固接有滑块(181),且所述滑块(181)卡合在所述滑槽(191)内部;
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弧形板(12)、凹槽(111)、连接孔(112)和螺杆(17),所述凹槽(111)开设在所述手柄(11)顶端端面,所述连接块(8)卡合在所述凹槽(111)内部,且所述连接块(8)与所述手柄(1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孔(112)开设在所述手柄(11)的一侧侧面,所述弧形板(12)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孔(112),且所述弧形板(12)的两端均固接在所述U型架(1)底端;所述连接孔(112)的内侧壁上开有螺纹孔(16),且所述螺杆(17)与所述螺纹孔(16)螺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智方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