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45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包括巡航部件、监测部件、传感部件、骨架部件,巡航部件通过运动控制模块带动整个骨架部件在血液中巡航,监测部件固定在骨架部件上,监测部件实时监测血液中生化参数,监测部件将检测到的生化参数传递至传感部件,传感部件将生化参数传递至AR设备显示参数信息,血液中的生化参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释放的白介素‑6、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α。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创评估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检测技术,可以减少在介入治疗前评估病变和治疗后定期复查所进行的各种动脉造影和血管内有创操作,减少血管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检查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
技术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造成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动脉闭塞坏死,甚至意外猝死的关键原因。现有的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的金标准主要是利用动脉造影评价血管结构,光学相干成像或血管内超声评估斑块成分及稳定性,这几种方法均为有创性检查,费用高昂,且易造成血管损伤、破裂,甚至血栓,引发手术相关并发症。目前仅动脉增强CT可以从结构上评价血管结构,尚缺乏理想的斑块稳定性的无创评估技术,无创准确简便评估斑块稳定性必然是未来检测手段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借助可巡航于血液的纳米监测器识别损伤或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用于无创评估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包括巡航部件、监测部件、传感部件、骨架部件,所述巡航部件通过运动控制模块带动整个骨架部件在血液中巡航,所述监测部件固定在骨架部件上,所述监测部件实时监测血液中生化参数,所述监测部件将检测到的生化参数传递至传感部件,所述传感部件将生化参数传递至AR设备显示参数信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血液中的生化参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释放的白介素-6、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核转录因子NF-κB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监测部件采用监测探针对血液参数进行检测,并通过电信号将数据传输至传感部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传感部件为无线信号传输设备,为检测器与AR设备之间提供无线信号传输通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运动控制模块包括分子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数据采集模块,所述分子驱动装置为分子马达,所述分子马达驱动螺旋桨推动骨架部件在血液中巡航,所述控制系统依据检测人员设定的巡检速度控制分子马达转速,并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获取马达测速编码器测量的分子马达的实际转速,进而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设定速度和反馈实际速度的偏差值,通过PID算法计算输出控制信号至分子马达。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能源供应子系统,所述能源供应子系统为系统提供电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创评估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检测技术,可以减少在介入治疗前评估病变和治疗后定期复查所进行的各种动脉造影和血管内有创操作,减少血管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检查费用,并且能够多次重复简便的评估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模块图;图中:1、巡航部件;2、监测部件;3、传感部件;4、骨架部件;5、运动控制模块;6、控制系统;7、数据采集模块;8、分子马达;9、螺旋桨;10、能源供应子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包括巡航部件1、监测部件2、传感部件3、骨架部件4,巡航部件1通过运动控制模块5带动整个骨架部件4在血液中巡航,监测部件2固定在骨架部件4上,监测部件2实时监测血液中生化参数,监测部件2将检测到的生化参数传递至传感部件3,传感部件3将生化参数传递至AR设备显示参数信息。监测部件2采用监测探针对血液参数进行检测,并通过电信号将数据传输至传感部件3,传感部件3为无线信号传输设备,为检测器与AR设备之间提供无线信号传输通道,血液中的生化参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释放的白介素-6、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核转录因子NF-κB等。运动控制模块5包括分子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6、数据采集模块7,分子驱动装置为分子马达8,分子马达8驱动螺旋桨9推动骨架部件4在血液中巡航,控制系统6依据检测人员设定的巡检速度控制分子马达8转速,并通过数据采集模块7获取马达测速编码器测量的分子马达8的实际转速,进而反馈给控制系统6,控制系统6根据设定速度和反馈实际速度的偏差值,通过PID算法计算输出控制信号至分子马达8,形成检测器速度的闭环控制。通过该闭环控制,能够提高检测器在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还包括能源供应子系统10,能源供应子系统10为上述系统提供电能,保证运动控制模块、传感部件都能正常运作。具体的,通过分子马达8带动整个检测器在血液中巡航,实时监测血液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释放的IL-6(白介素-6)、MCP-1(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核转录因子NF-κB等生化参数。同时,利用数据采集模块7采集分子马达8的实际转速,从而利用控制系统6自动调整分子马达8的转速,保证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监测部件2采用监测探针检测并通过电信号将上述生化参数传达给传感部件3,再由传感部件3将信号传递至AR设备显示参数信息,用于无创远程监控斑块稳定性,便于医生决定对患者是否进行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后的评估与复查。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创评估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检测技术,可以减少在介入治疗前评估病变和治疗后定期复查所进行的各种动脉造影和血管内有创操作,减少血管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检查费用,并且能够多次重复简便的评估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巡航部件(1)、监测部件(2)、传感部件(3)、骨架部件(4),所述巡航部件(1)通过运动控制模块(5)带动整个骨架部件(4)在血液中巡航,所述监测部件(2)固定在骨架部件(4)上,所述监测部件(2)实时监测血液中生化参数,所述监测部件(2)将检测到的生化参数传递至传感部件(3),所述传感部件(3)将生化参数传递至AR设备显示参数信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巡航部件(1)、监测部件(2)、传感部件(3)、骨架部件(4),所述巡航部件(1)通过运动控制模块(5)带动整个骨架部件(4)在血液中巡航,所述监测部件(2)固定在骨架部件(4)上,所述监测部件(2)实时监测血液中生化参数,所述监测部件(2)将检测到的生化参数传递至传感部件(3),所述传感部件(3)将生化参数传递至AR设备显示参数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中的生化参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释放的白介素-6、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核转录因子NF-κ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评估的纳米生物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部件(2)采用监测探针对血液参数进行检测,并通过电信号将数据传输至传感部件(3)。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瑛程晓多周秀杰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仁芯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