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回头及电磁膜片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250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请求保护的止回头及电磁膜片泵,其中所述止回头包括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锥头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锥头部配合并共同形成有一容腔,其中所述锥头部在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端部开设有开缝,且置于所述容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开缝向外导通;所述锥头部具有分居在所述开缝两相对侧的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所述锥头部上第一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和/或所述第二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于液体作用于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并将锥头部上开缝打开,进而便于液体通过开缝向外导通;及/或,便于外置液体作用于第一锥面及第二锥面,以使开缝更加闭合,进而提高该止回头闭合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止回头及电磁膜片泵
本技术属于止回头相关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止回头及电磁膜片泵。
技术介绍
止回头为常见的单向阀,常用于电磁膜片泵中并与泵芯座配合,实现该电磁膜片泵上阀体进水及出水的单向导通。具体地,止回头容腔内部的液体能够作用于止回头上两个锥面所在的部位,并通过液体推挤对应于两个锥面的内表面,以使止回头的开缝打开并导通;而外置的液体反向冲击时,液体作用于两个锥面上,使止回头的开缝闭合。目前,现有的止回头上位于开缝两相对侧的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相等,使得止回头流量导通时液体需要有一定的压力作用于止回头上对应于两个锥面的内表面;另外当止回头受外部液体反向冲击时,止回头上开缝闭合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止回头的泄漏,使得两个止回头应用于电磁膜片泵,该电磁膜片泵的流量稳定性差,且功率利用率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止回头及电磁膜片泵。具体地,一种止回头,包括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锥头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锥头部配合并共同形成有一容腔,其中所述锥头部在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端部开设有开缝,且置于所述容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开缝向外导通;所述锥头部具有分居在所述开缝两相对侧的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所述锥头部上第一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和/或所述第二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逐渐增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锥头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一锥面的内表面定义为第一内表面,对应于所述第二锥面的内表面定义为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一锥面与所述第二锥面所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锥面和/或所述第二锥面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相对于所述锥头部向外凸斜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内表面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相对于所述锥头部向内凸斜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锥面和/或所述第二锥面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相对于所述锥头部向外凸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内表面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相对于所述锥头部向内凸斜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开缝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交叉重叠的位置。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止回头设为橡胶件或硅胶件。本技术还请求保护一种电磁膜片泵,包括隔磁管,固接于所述隔磁管的泵体,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隔磁管内的泵芯,设于所述泵芯与所述隔磁管之间的泵芯弹簧,固接于所述泵芯的膜片,以及与所述膜片配合的泵芯座;所述隔磁管上套接有绕组线圈,所述绕组线圈通电能够产生驱动所述泵芯压缩所述泵芯弹簧的磁场;所述泵芯座开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并在所述进水孔的进口位置设有第一止回头,在所述出水孔的出口位置设有第二止回头;所述第一止回头和/或所述第二止回头为上述任一所述的止回头。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止回头和所述第二止回头均为上述任一所述的止回头。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所提供的止回头及电磁膜片泵,通过锥头部上第一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和/或第二锥面所在的位置的壁厚合理的结构设置,以此便于液体作用于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并将锥头部上开缝打开,进而便于液体通过开缝向外导通;及/或,便于外置液体作用于第一锥面及第二锥面,以使开缝更加闭合,进而提高该止回头闭合的稳定性,使得应用于该止回头的电磁膜片泵工作时的流量稳定性高,提高该电磁膜片泵的功率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电磁膜片泵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电磁膜片泵中泵芯座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电磁膜片泵中泵芯座的剖视图。图4为图1的电磁膜片泵中止回头的剖视图。其中,10、隔磁管;11、绕组线圈;20、泵体;30、泵芯;31、泵芯弹簧;40、膜片;50、泵芯座;51、进水孔;511、外孔部;512、第一缩口部;513、第二缩口部;514、内孔部;515、台阶面;52、出水孔;53、进水槽;54、出水槽;55、加强筋条;101、第一止回头;102、第二止回头;110、安装部;120、锥头部;121、第一锥面;122、第二锥面;123、第一内表面;124、第二内表面;130、开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电磁膜片泵,包括隔磁管10,固接于所述隔磁管10的泵体20,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隔磁管10内的泵芯30,设于所述泵芯30与所述隔磁管10之间的泵芯弹簧31,固接于所述泵芯30的膜片40,以及与所述膜片40配合的泵芯座50。其中,所述隔磁管10上套接有绕组线圈11,所述绕组线圈11通电能够产生驱动所述泵芯30压缩所述泵芯弹簧31的磁场;所述泵芯座50开设有进水孔51和出水孔52,并在所述进水孔51的进口位置设有第一止回头101,在所述出水孔52的出口位置设有第二止回头102,以此实现所述泵芯座50上进水孔51及出水孔61的单向导通。由上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电磁膜片泵工作时,所述绕组线圈11通电产生磁场并驱动所述泵芯30压缩所述泵芯弹簧31,所述泵芯30的运动能够带动所述膜片40脱离与所述泵芯座50的配合,并使所述膜片40与所述泵芯座50之间形成有负压,使得外置的液体能够途经所述第一止回头101及所述进水孔51吸入至所述膜片40与所述泵芯座50之间的位置;当所述绕组线圈11断电后,所述泵芯弹簧31因失去所述泵芯30的作用而进行弹性复位,并推动所述泵芯30运动,以带动泵芯30上膜片40推挤液体并由所述泵芯座50的出水孔52及所述第二止回头102向外排出,以此实现该电磁膜片泵工作时对液体流量控制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止回头101和/或第二止回头102为附图4所示的止回头,优选地,所述第一止回头101及所述第二止回头102均为附图4所示的止回头。具体地,所述止回头包括安装部110,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110的锥头部120,所述安装部110与所述锥头部120配合并共同形成为一容腔100,其中所述锥头部120在背离所述安装部110的一侧端部开设有开缝130,且置于所述容腔100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开缝130向外导通。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开缝130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表面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24交叉重叠的位置,且所述止回头可根据使用的需求设为橡胶件或硅胶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止回头,包括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锥头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锥头部配合并共同形成有一容腔,其中所述锥头部在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端部开设有开缝,且置于所述容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开缝向外导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头部具有分居在所述开缝两相对侧的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所述锥头部上第一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和/或所述第二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逐渐增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止回头,包括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锥头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锥头部配合并共同形成有一容腔,其中所述锥头部在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端部开设有开缝,且置于所述容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开缝向外导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头部具有分居在所述开缝两相对侧的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所述锥头部上第一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和/或所述第二锥面所在位置的壁厚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头部上对应于所述第一锥面的内表面定义为第一内表面,对应于所述第二锥面的内表面定义为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一锥面与所述第二锥面所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回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面和/或所述第二锥面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相对于所述锥头部向外凸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回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内表面自远离所述开缝的方向相对于所述锥头部向内凸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回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刚赵建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佳音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