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208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工业修井作业用的打捞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该装置包括矛杆和卡瓦;矛杆包括圆环状接头和两个横截面为半圆状的矛杆杆体,两个矛杆杆体上端与圆环状接头连接成一体,两个矛杆杆体具有弹性,闭合在一起的两个矛杆杆体中心为通道,每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均设有凸台和凹槽,释放块插装在两个矛杆杆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打捞成功率高,可大负荷活动解卡,也可进行倒扣操作,同时具备可退出功能,减少二次卡钻事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起出井筒后,对活塞、释放块进行复位,更换释放剪钉,可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
:本技术涉及石油工业修井作业用的打捞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
技术介绍
:滑块捞矛是石油开采现场修井作业中一种常用的打捞工具,用于打捞井下管类落物。在井内落物鱼顶完好、落物情况清晰的情况下,滑块捞矛与其他打捞工具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打捞成功率高的优点,捞获落物后既可以进行大负荷上下活动解卡,也可以进行倒扣操作。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滑块捞矛本身不具备可退功能,捞获落物无法解卡时,难以从井内安全退出打捞工具,容易造成二次卡钻事故,导致后续处理难度增大和工作量增加,增大作业成本;二是落物捞出后,在地面要退出捞矛也很困难,通常是采用气割或机械切割方式剖开打捞的管类落物,取出滑块捞矛,若切割操作不慎,可能损坏捞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该装置实现了实现了打捞成功率高,可大负荷活动解卡,也可进行倒扣操作,同时具备可退出功能,减少二次卡钻事故,本技术在起出井筒后,对活塞、释放块进行复位,更换释放剪钉,可重复使用。克服了现有滑块捞矛不具备可退功能,易造成二次卡钻事故,在地面要退出捞矛也很困难,增大作业成本的不足。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包括矛杆和卡瓦;矛杆包括圆环状接头和两个横截面为半圆状的矛杆杆体,两个矛杆杆体上端与圆环状接头连接成一体,两个矛杆杆体具有弹性,闭合在一起的两个矛杆杆体中心为通道,每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均设有凸台和凹槽,释放块插装在两个矛杆杆体之间,释放块外壁上设计有分别与两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凸台及凹槽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释放块外壁下端凸台通过释放剪钉固定在矛杆杆体内壁下端凸台上,此时两个矛杆杆体被释放块撑开,当释放剪钉剪断后释放块下行,释放块的凸台及凹槽与矛杆杆体凹槽及凸台相扣合时,两个矛杆杆体收缩并闭合,每个矛杆杆体外壁上均设有向下向外倾斜的轨道,上述轨道上分别安装有卡瓦,卡瓦能够沿上述轨道移动,在上述轨道下端固定有对卡瓦限位的锁块;矛杆的圆环状接头与缸套相连接,缸套上端连接接箍,活塞安装在缸套内并与缸套内壁滑动密封,在活塞下端的缸套侧壁上开排液孔,活塞下端设计有活塞杆,活塞杆下端抵在释放块上端。活塞外壁上安装有密封圈并通过密封圈与缸套内壁之间密封。活塞上端通过接箍下端面限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现了打捞成功率高,可大负荷活动解卡,也可进行倒扣操作,同时具备可退出功能,减少二次卡钻事故,本技术在起出井筒后,对活塞、释放块进行复位,更换释放剪钉,可重复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包括矛杆5和卡瓦7;矛杆5包括圆环状接头和两个横截面为半圆状的矛杆杆体,两个矛杆杆体上端与圆环状接头连接成一体,两个矛杆杆体具有弹性,闭合在一起的两个矛杆杆体中心为通道,每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均设有凸台和凹槽,释放块6插装在两个矛杆杆体之间,释放块6外壁上设计有分别与两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凸台及凹槽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释放块6外壁下端凸台通过释放剪钉9固定在矛杆杆体内壁下端凸台上,此时两个矛杆杆体被释放块6撑开,当释放剪钉9剪断后释放块6下行,释放块6的凸台及凹槽与矛杆杆体凹槽及凸台相扣合时,两个矛杆杆体收缩并闭合,每个矛杆杆体外壁上均设有向下向外倾斜的轨道,上述轨道上分别安装有卡瓦7,卡瓦7能够沿上述轨道移动,在上述轨道下端固定有对卡瓦7限位的锁块8;矛杆5的圆环状接头与缸套4相连接,缸套4上端连接接箍1,活塞3安装在缸套4内并与缸套4内壁滑动密封,在活塞3下端的缸套4侧壁上开排液孔,活塞3下端设计有活塞杆,活塞杆下端抵在释放块6上端。活塞3外壁上安装有密封圈2并通过密封圈2与缸套4内壁之间密封。活塞3上端通过接箍1下端面限位。本技术进行打捞操作时,首先落实清楚落鱼状况后,选择本技术下井,在下井时的活塞3和释放块6的位置状态如下:活塞3位于缸套4的上部,释放块6的凸台与矛杆杆体上的凸台贴合,释放块6由释放剪钉9固定在矛杆5的本体上,使释放块6不会沿矛杆5滑动。此状态下矛杆5的本体与井内管状落鱼内壁的接触间隙最小。本技术下放至鱼顶位置后,继续下放打捞管柱,下压负荷5~6吨,矛杆5进入鱼腔,然后缓慢上提打捞管柱,捞矛的卡瓦7在自身重量及落鱼内壁摩擦力的作用下,沿着矛杆杆体上的轨道向下滑动,卡住落物内壁,随着上提负荷增大,卡瓦7卡得越紧,捞获落物。若井内落鱼被卡死,无法解卡,需要退出本技术时,操作如下:上提管柱负荷至管柱自身悬重,以适当的速度冲击下放打捞管柱,管柱的负荷全部坐在落鱼上,卡瓦7在其与落鱼内壁摩擦力的作用下,与矛杆5产生相对运动,卡瓦7滑动到矛杆杆体上的轨道的上端,脱离与落鱼内壁的咬合状态;管柱上部连接水龙带,用泵车正打压6~8MPa,活塞3带动活塞杆下行,活塞杆推动释放块6,剪断固定释放块6的释放剪钉9,释放块6向下滑动,释放块6的凸台进入矛杆杆体的凹槽,此状态下矛杆5的本体与落鱼内壁的接触间隙达到最大;泄掉泵压,上提管柱,由于此时矛杆5的本体与落鱼内壁的接触间隙大于卡瓦齿面的最大咬合范围,卡瓦7即使下滑也无法卡住落鱼内壁,实现矛杆5从鱼腔中退出。地面退出捞矛操作:落鱼捞出后,平置于地面上,用榔头沿捞矛的轴向方向,用力敲击接箍1端部(注意用垫片保护接箍1,防止敲击时损坏接箍1),使卡瓦7与鱼腔内壁脱离咬合状态,再通过地面泵打压,剪断释放剪钉9,退出捞矛。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技术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受限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包括矛杆(5)和卡瓦(7);其特征在于:矛杆(5)包括圆环状接头和两个横截面为半圆状的矛杆杆体,两个矛杆杆体上端与圆环状接头连接成一体,两个矛杆杆体具有弹性,闭合在一起的两个矛杆杆体中心为通道,每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均设有凸台和凹槽,释放块(6)插装在两个矛杆杆体之间,释放块(6)外壁上设计有分别与两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凸台及凹槽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释放块(6)外壁下端凸台通过释放剪钉(9)固定在矛杆杆体内壁下端凸台上,此时两个矛杆杆体被释放块(6)撑开,当释放剪钉(9)剪断后释放块(6)下行,释放块(6)的凸台及凹槽与矛杆杆体凹槽及凸台相扣合时,两个矛杆杆体收缩并闭合,每个矛杆杆体外壁上均设有向下向外倾斜的轨道,上述轨道上分别安装有卡瓦(7),卡瓦(7)能够沿上述轨道移动,在上述轨道下端固定有对卡瓦(7)限位的锁块(8);/n矛杆(5)的圆环状接头与缸套(4)相连接,缸套(4)上端连接接箍(1),活塞(3)安装在缸套(4)内并与缸套(4)内壁滑动密封,在活塞(3)下端的缸套(4)侧壁上开排液孔,活塞(3)下端设计有活塞杆,活塞杆下端抵在释放块(6)上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退式双滑块捞矛,包括矛杆(5)和卡瓦(7);其特征在于:矛杆(5)包括圆环状接头和两个横截面为半圆状的矛杆杆体,两个矛杆杆体上端与圆环状接头连接成一体,两个矛杆杆体具有弹性,闭合在一起的两个矛杆杆体中心为通道,每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均设有凸台和凹槽,释放块(6)插装在两个矛杆杆体之间,释放块(6)外壁上设计有分别与两个矛杆杆体内壁上凸台及凹槽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释放块(6)外壁下端凸台通过释放剪钉(9)固定在矛杆杆体内壁下端凸台上,此时两个矛杆杆体被释放块(6)撑开,当释放剪钉(9)剪断后释放块(6)下行,释放块(6)的凸台及凹槽与矛杆杆体凹槽及凸台相扣合时,两个矛杆杆体收缩并闭合,每个矛杆杆体外壁上均设有向下向外倾斜的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文科宋宏宇陈献宇
申请(专利权)人:焦恩天津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