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1143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系统,该导光系统具有一光轴及垂直于光轴的一水平轴,沿着光轴行进的第一光与第二光的水平轴上光强度大致相互补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系统,特别是涉及可产生一均匀的输出光的导光系统。
技术介绍
公知光学显示系统是使用光源透过导光板来产生方向及能量均匀的投射光,以供显示系统使用,但使用导光板的侧灯式光源,在导光板内传递时会损失光的能量,也因为上述的原因,公知导光板不容易均匀的从光源传递光线到最终显示于屏幕上。由此可见,如何使光源所提供的光,亮度均匀的显示于屏幕上是一重要的课题。参阅图1A,图1A为公知技术中导光板10与光源12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因为导光板10每个点到光源12的距离不同,一般来说距离光源越远,亮度越暗。为了达到导光的需求,所以导光板10上每个位置的形状与角度会随之改变,以调整每个位置的输出光14的亮度,使其达到导光的需求。在传统的导光板设计中,导光板形状必须因应光源的位置做相对应的设计,如果为了增加亮度而添加另外的光源,则导光板的形状必须重新设计,才能达到正确的导光方向及能量,如果加入新的光源却无法改良导光板,则无法达成增加光源以提高亮度的效果。参阅图1A与图1B,图1B为公知技术中输出光的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图。如图1A与图1B所示,使用公知技术的导光系统通过导光板10所产生的输出光14沿水平轴方向的输出光14的强度会随着距离光源12的远或近,产生强度不平均的现象,输出光14距离光源12较近的强度较强,相反的,当输出光14距离光源12越远则强度越弱。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系统,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系统,该导光系统可以提高输出光的强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系统,该导光系统可以产生一强度分布均匀的输出光。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系统(Light guiding system),该系统具有一光轴(Optical axis)及垂直于该光轴的一水平轴(Horizontal axis),该系统包括一第一光源组(Light source set)、一第二光源组、N个第一导光单元(Light guidingunit)、N个第二导光单元。第一光源组安置于光轴的一侧,第一光源组用以提供一第一光。第二光源组安置于光轴的另一侧,第二光源组用以提供一第二光。N个第一导光单元中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具有一入射面与一导光面,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沿水平轴设置,以使第一光入射该N个第一导光单元的入射面,进而投射至该N个第一导光单元的导光面上,随之沿着光轴行进,N为一自然数。N个第二导光单元,每一个第二导光单元具有一入射面与一导光面,每一个导光单元是沿水平轴设置,以使第二光入射该N个第二导光单元的入射面,进而投射至该N个第二导光单元的导光面,随之沿着光轴行进;借此,沿着光轴行进的第一光与第二光的水平轴上光强度分布大致相互补偿。与公知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导光系统利用多个光源与多个导光单元相互交错对称的排列,产生沿着水平轴具有强度均匀的一输出光,达到提高输出光亮度的目的。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A为公知技术中导光板与光源的示意图。图1B为公知技术中输出光的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导光系统的系统方块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导光系统产生的输出光沿水平轴的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导光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符号说明30、60导光系统 32、70光轴34、72水平轴 35、61第一光36、62第一光源组 37、63第二光38、64第二光源组 40、66第一导光单元41入射面 42、68第二导光单元43导光面 49、65输出光55、57、59关系曲线72X轴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2A,图2A为本专利技术导光系统30的系统方块图。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导光系统(Light guiding system)30,导光系统30具有一光轴(Optical axis)32及垂直于光轴32的一水平轴(Horizontal axis)34,导光系统30包括一第一光源组(Light source set)36、一第二光源组38、N个第一导光单元(Light guidingunit)40、N个第二导光单元42。第一光源组36安置于光轴32的一侧,第一光源组36用以提供一第一光35。第二光源组38安置于光轴32的另一侧,第二光源组38用以提供一第二光37,。N个第一导光单元40中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40具有一入射面41与一导光面43,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40沿水平轴34设置,以使第一光35入射该N个第一导光单元40的入射面41,进而投射至该N个第一导光单元40的导光面43上,随之沿着光轴32行进,N为一自然数。N个第二导光单元42中每一个第二导光单元42具有一入射面41与一导光面43,每一个导光单元42沿水平轴34设置,以使第二光37入射该N个第二导光单元42的入射面41,进而投射至该N个第二导光单元42的导光面43上,随之沿着光轴32行进,其中,沿着光轴32行进的第一光35与第二光37的水平轴34上光强度分布大致相互补偿。。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40的导光面43皆具有一特定轮廓,每一导光面沿着光轴32于水平轴34与导光面43间具有不特定的高度,每一第一导光单元40接近第一光源组36的一端的高度是大于每一第一导光单元40远离第一光源组36的一端的高度,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40的导光面43是自接近第一光源组36的一端沿着水平轴34倾斜至远离第一光源组36的一端,每一个第二导光单元42皆具有特定轮廓,每一导光面沿着光轴32于水平轴34与导光面43间具有不特定的高度,每一第二导光42单元接近第二光源组38的一端的高度是大于每一第二导光单元42远离第二光源组38的一端的高度,每一个第二导光单元42的导光面43是自接近第二光源组38的一端沿着水平轴34倾斜至远离第二光源组38的一端。借此沿着光轴32行进的第一光35与第二光37所组成的一输出光49具有沿水平轴34的均匀的强度分布。在一实施例中,N个第一导光单元40及N个第二导光单元42交错排列(Interlaced permutation)。在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导光系统中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以及每一个第二导光单元是分别为一导光板。而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以及每一个第二导光单元是分别为一反光镜。参阅图2A与图2B,图2B为本专利技术导光系统产生的输出光沿水平轴的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图。如图2A所示,本专利技术具有第一光源组36与第二光源组38,同时利用两个光源组36、38提供第一光35与第二光37,再搭配第一导光单元40与第二导光单元42的位置配置即可产生沿着水平轴34的强度均匀分布的输出光49,即是输出光49的强度并不会因为距离光源35、37位置的关系而产生极大的强度差异,如图2B所示,曲线55为第一光源组36利用第一导光单元40产生的输出光49强度与第一导光单元40的距离的关系曲线,曲线57则为第二光源组38利用第二导光单元42产生的输出光49强度与第二导光单元42的距离的关系曲线,本专利技术同时使用第一光源组36搭配第一导光单元40与第二光源组38搭配第二导光单元42即可产生如曲线59的输出光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曲线,因此本专利技术可解决公知技术中如图1A所示,因为距离光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光轴及垂直于该光轴的一水平轴,该系统包括:一第一光源组,该第一光源组安置于该光轴的一侧,该第一光源组用以提供一第一光;一第二光源组,该第二光源组安置于该光轴的另一侧,该第二光源组用以提供一第二光;   N个第一导光单元,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具有一入射面与一导光面,每一个第一导光单元沿该水平轴设置,以使该第一光入射该N个第一导光单元的该入射面,进而投射至该N个第一导光单元的该导光面上,随之沿着该光轴行进,N为一自然数;以及N个第 二导光单元,每一个第二导光单元具有一入射面与一导光面,每一个导光单元沿该水平轴设置,以使该第二光入射该N个第二导光单元的该入射面,进而投射至该N个第二导光单元的该导光面上,随之沿着该光轴行进;其中,沿着该光轴行进的第一光与第二光的水 平轴上光强度分布大致相互补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明宗蓝子轩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