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093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泵房主体,所述泵房主体顶部的四周均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遮雨顶,所述底板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稳定件,所述稳定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与底板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底部通过活塞杆贯穿至壳体的内腔并设置有移动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底板、泵房主体、支撑柱、遮雨顶、稳定件、房门、滑槽、滑块、散热口和散热风扇的相互配合,达到了稳定效果好的优点,放置后不会造成泵房出现滑动的现象,不影响人们的后期使用效果,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了一体化智能泵房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
本技术涉及泵房
,具体为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
技术介绍
泵房是一种供水系统,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矿山、电厂、居民生活区等生活、生产地点都需要建有泵房,安装相应型号的水泵,一般与水箱装配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一般设在地面和地下室,由于高峰期用水量、低谷期用水量、高楼层用水和大面积用水的水量水压均不同,采用人工关断不仅费时费力,人工监控投入大,因此而设置智能泵房。目前现有的一体化智能泵房,稳定效果差,放置后会造成泵房出现滑动的现象,影响人们的后期使用效果,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降低了一体化智能泵房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具备稳定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一体化智能泵房稳定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泵房主体,所述泵房主体顶部的四周均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遮雨顶,所述底板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稳定件,所述稳定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与底板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底部通过活塞杆贯穿至壳体的内腔并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底部贯穿至壳体的底部并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优选的,所述泵房主体正面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设置有房门,所述房门正面的顶部设置有观察窗,所述房门正面的内侧设置有门锁。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侧与移动板的两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泵房主体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的内腔设置有散热风扇。优选的,所述底板底部的四周均通过螺栓设置有安装座,且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底板、泵房主体、支撑柱、遮雨顶、稳定件、房门、滑槽、滑块、散热口和散热风扇的相互配合,达到了稳定效果好的优点,放置后不会造成泵房出现滑动的现象,不影响人们的后期使用效果,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了一体化智能泵房的实用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滑垫,增加了底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避免底座出现打滑的现象,增加了泵房主体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滑块和滑槽相互配合,对移动板和壳体起到减小摩擦的作用,解决了移动板和壳体在使用时由于摩擦力过大,出现损坏的现象,增加了移动板移动时的稳定性,延长了移动板和壳体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散热口和散热风扇,对泵房主体起到了散热的作用,解决了泵房主体内部设备长期使用时产生热量无法散去的问题,增加了泵房主体的散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泵房主体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稳定件结构剖视图。图中:1、底板;2、泵房主体;3、支撑柱;4、遮雨顶;5、稳定件;51、壳体;52、电动推杆;53、移动板;54、底座;55、移动杆;6、房门;7、滑槽;8、滑块;9、散热口;10、散热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3,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包括底板1,底板1底部的四周均通过螺栓设置有安装座,且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泵房主体2,泵房主体2正面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设置有房门6,房门6正面的顶部设置有观察窗,房门6正面的内侧设置有门锁,泵房主体2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口9,通过设置散热口9和散热风扇10,对泵房主体2起到了散热的作用,解决了泵房主体2内部设备长期使用时产生热量无法散去的问题,增加了泵房主体2的散热性能,散热口9的内腔设置有散热风扇10,泵房主体2顶部的四周均设置有支撑柱3,支撑柱3的顶部设置有遮雨顶4,底板1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稳定件5,稳定件5包括壳体51,壳体5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7,滑槽7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8,通过设置滑块8和滑槽7相互配合,对移动板53和壳体51起到减小摩擦的作用,解决了移动板53和壳体51在使用时由于摩擦力过大,出现损坏的现象,增加了移动板53移动时的稳定性,延长了移动板53和壳体51的使用寿命,滑块8的内侧与移动板53的两侧固定连接,壳体51的内侧与底板1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壳体51的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52,电动推杆52的底部通过活塞杆贯穿至壳体51的内腔并设置有移动板53,移动板5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杆55,移动杆55的底部贯穿至壳体51的底部并设置有底座54,底座5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通过设置防滑垫,增加了底座54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避免底座54出现打滑的现象,增加了泵房主体2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底板1、泵房主体2、支撑柱3、遮雨顶4、稳定件5、房门6、滑槽7、滑块8、散热口9和散热风扇10的相互配合,达到了稳定效果好的优点,放置后不会造成泵房出现滑动的现象,不影响人们的后期使用效果,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了一体化智能泵房的实用性。使用时,使用者将泵房主体2通过万向轮推动至需要放置的区域,然后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电动推杆52,电动推杆52通过活塞杆带动移动板53向下移动,移动板53通过滑槽7和滑块8的辅助带动移动杆55向下移动,移动杆55带动底座54和防滑垫向下移动与地面接触,通过设置防滑垫,增加了底座54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避免底座54出现打滑的现象,增加了泵房主体2的稳定性,防止万向轮出现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泵房主体(2),所述泵房主体(2)顶部的四周均设置有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顶部设置有遮雨顶(4),所述底板(1)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稳定件(5),所述稳定件(5)包括壳体(51),所述壳体(51)的内侧与底板(1)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51)的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52),所述电动推杆(52)的底部通过活塞杆贯穿至壳体(51)的内腔并设置有移动板(53),所述移动板(5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杆(55),所述移动杆(55)的底部贯穿至壳体(51)的底部并设置有底座(54),所述底座(5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泵房主体(2),所述泵房主体(2)顶部的四周均设置有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顶部设置有遮雨顶(4),所述底板(1)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稳定件(5),所述稳定件(5)包括壳体(51),所述壳体(51)的内侧与底板(1)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51)的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52),所述电动推杆(52)的底部通过活塞杆贯穿至壳体(51)的内腔并设置有移动板(53),所述移动板(5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杆(55),所述移动杆(55)的底部贯穿至壳体(51)的底部并设置有底座(54),所述底座(5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智能泵房,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经周赵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新昊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