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0662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属于救援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其包括风机、风筒和锚固件,风机和风筒位于第一区域内;救援系统使用时,锚固件由运输设备运送至第二区域,然后拉动牵引绳以使风筒的前端到达第二区域,最后利用风机向风筒内鼓气,以使风筒展开并形成为连通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逃生通道,因而能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快速地形成逃生通道,从而能够快速地对多个被困人员施救,提高其逃生的成功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
本技术涉及救援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
技术介绍
当发生暴风洪涝灾害时,灾害区域内的河流或湖泊水位通常会暴涨,使得洪水淹没桥梁、隧道和交通通道。此外,洪水产生的动力现象也会形成新的河流、湖泊和堰塞湖,从而阻断灾害区域与外界的通道,使得灾害区域被困人员面临较大的危险。目前,常用的救援方法是依靠船只或绳索对被困人员施救。例如,申请号为2018221040873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配装安全阀的充气救援船,该救援船包括救援艇本体,救援艇本体内规则设有若干坐板,坐板的左右两端的板面上均设有把手,坐板的下方设有座椅安全枕,救援艇本体的外侧壁上规则设有若干救生气囊。然而,当被困人员较多时,利用船只转移被困人员的效率较低,一些被困人员无法及时得到救援,因而提高了其受到伤害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利用船只或绳索对被困人员施救的效率较低的不足,提供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本方案通过可移动至第二区域的锚固件上设置的导向轮,使得牵引绳拉动风筒的前端至第二区域,并用风机展开风筒以形成生命通道,能够快速地对多个被困人员施救,提高其逃生的成功几率。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包括风机、风筒和锚固件,所述风机和风筒位于第一区域内,所述风筒的前端连接有牵引绳,所述锚固件上设置有导向轮,所述牵引绳绕设在导向轮上;所述水上灾害救援系统被配置为:所述锚固件由运输设备运送至第二区域之后,拉动所述牵引绳以使风筒的前端到达第二区域;所述风机向所述风筒内鼓气,以使所述风筒展开并形成为连通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逃生通道。进一步地,所述风筒的前端设有逃生入口,所述风筒的后端设有逃生出口。进一步地,所述逃生入口上设置有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用于遮盖所述逃生入口;和/或,所述逃生出口上设置有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用于遮盖所述逃生出口。进一步地,所述逃生入口和逃生出口为柔性口,所述柔性口上设置有拉链,所述拉链用于控制所述柔性口的打开/闭合。进一步地,所述风筒为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沿其轴线方向贯通并形成所述的逃生通道。进一步地,所述风筒为扁平结构,所述扁平结构的上侧面为逃生通道。进一步地,所述扁平结构的上侧面设有若干个抓持部。进一步地,所述风机通过鼓风管道与所述风筒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锚固件为树脂胶泥材质制成的网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设备为无人机,所述无人机具有夹持爪,所述夹持爪上可放下地夹持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与所述锚固件连接。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其包括风机、风筒和锚固件,风机和风筒位于第一区域内;救援系统使用时,锚固件由运输设备运送至第二区域,然后拉动牵引绳以使风筒的前端到达第二区域,最后利用风机向风筒内鼓气,以使风筒展开并形成为连通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逃生通道,因而能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快速地形成逃生通道,从而能够快速地对多个被困人员施救,提高其逃生的成功几率。(2)本技术中,风筒为扁平结构,风机将风筒展开后,风筒能够漂浮在水面上,扁平结构的上侧面为逃生通道,因而被困人员可以在风筒上侧面移动并逃生;扁平结构的上侧面设有若干个抓持部,被困人员在移动可以依靠抓持部的辅助作用,快速通过逃生通道,提高救援/逃生效率。(3)本技术中,运输设备为无人机,因而能够适应灾害区域的不同救援环境;无人机具有夹持爪,夹持爪上可放下地夹持有连接绳,连接绳与锚固件连接,锚固件为树脂胶泥材质制成的网状结构,当无人机飞抵第二区域上方时,控制夹持爪放下连接绳,锚固件落在第二区域内,使得网状结构能够挂在第二区域内的地面、岩石或灌木上,实现对于风筒的固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水上灾害救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锚固件的固定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逃生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牵引绳、导向轮和风筒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逃生入口和逃生出口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套筒结构的风筒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扁平结构的风筒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本技术1、风机;2、鼓风口;3、风筒;4、逃生出口;5、牵引绳;6、锚固件;7、连接绳;8、运输设备;9、逃生入口;10、导向轮;11、抓持部。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实施方式的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其应用场景是,当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被水体阻隔后,本实施方式的水上灾害救援系统能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形成逃生通道,从而使得被困在第二区域内的人员能够逃生至第一区域。其中,第一区域指的是安全区域,第二区域指的是灾害区域,即被困人员所在的区域。参照图1~3,本实施方式的救援系统,其包括风机1、风筒3和锚固件6,以及用于移动锚固件6的运输设备8。其中,风机1和风筒3被配置在第一区域内。参照图4,风筒3前端连接有牵引绳5,锚固件6上设置有导向轮10,导向轮10具体是定滑轮,牵引绳5绕设在导向轮10上,具体是牵引绳5的自由端绕过导向轮10并回到第一区域内。参照图1,当需要对第二区域内被困人员就行救援时,驱动运输设备8将锚固件6移动至第二区域内,然后拉动牵引绳5的自由端从而带动风筒3的前端朝向第二区域移动;参照图2和图3,当风筒3的前端移动到第二区域之后,启动风机1,并使风机1向风筒3内鼓风,具体可以是风机1通过鼓风管道2向风筒3内鼓气,从而使得风筒3展开并产生正压环境,此时风筒3能够漂浮在水体上并形成逃生通道,被困人员可通过风筒3完成逃生。实施例1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风筒3的前端上设置有逃生入口9,风筒的后端设置有逃生出口4,当逃生入口9和逃生出口4关闭时,风筒3内保持正压并漂浮在水体上,被困人员在风筒3内部移动。其中,可以使用挡风板遮盖逃生入口9和逃生出口4,具体是在逃生入口9上设置第一挡风板,在逃生出口4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1)、风筒(3)和锚固件(6),所述风机(1)和风筒(3)位于第一区域内,所述风筒(3)的前端连接有牵引绳(5),所述锚固件(6)上设置有导向轮(10),所述牵引绳(5)绕设在导向轮(10)上;/n所述水上灾害救援系统被配置为:所述锚固件(6)由运输设备(8)运送至第二区域之后,拉动所述牵引绳(5)以使风筒(3)的前端到达第二区域;所述风机(1)向所述风筒(3)内鼓气,以使所述风筒(3)展开并形成为连通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逃生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1)、风筒(3)和锚固件(6),所述风机(1)和风筒(3)位于第一区域内,所述风筒(3)的前端连接有牵引绳(5),所述锚固件(6)上设置有导向轮(10),所述牵引绳(5)绕设在导向轮(10)上;
所述水上灾害救援系统被配置为:所述锚固件(6)由运输设备(8)运送至第二区域之后,拉动所述牵引绳(5)以使风筒(3)的前端到达第二区域;所述风机(1)向所述风筒(3)内鼓气,以使所述风筒(3)展开并形成为连通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逃生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3)的前端设有逃生入口(9),所述风筒(3)的后端设有逃生出口(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入口(9)上设置有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用于遮盖所述逃生入口(9);和/或,
所述逃生出口(4)上设置有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用于遮盖所述逃生出口(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上灾害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富李佩瑶茆文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李佩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