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幕及液晶显示屏幕的使用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幕及液晶显示屏幕的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全面屏技术已成为液晶显示屏幕发展的主要方向,全面屏具有可视区域大,屏占比高,视觉效果好等优势,在手机等方面的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对于这些设备中对于正面光学元件的需求,如自拍摄像头、光学指纹、光线/距离传感器、红外摄像头等,传统设计的液晶显示屏幕因其难以透光的特点,只能在屏幕上预留刘海或开口区域,或者采用升降的方式,弹出上述的各个光学元件。这两种方案前者破坏全面屏的完整性,而后者则会在手机内留下机械结构,压缩手机内部空间,增大手机损坏可能性和维修成本。因此,怎样在不破坏全面屏的完整性以及增大手机损坏可能性和维修成本的前提下,解决现有液晶显示屏幕难以透光的技术问题是全世界面板厂家正在努力攻克的难关。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幕及液晶显示屏幕的使用方法,可以在不破坏全面屏的完整性以及增大手机损坏可能性和维修成本的前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背光组件以及第二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二背光组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所述第二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或第二侧上;或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二背光组件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二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上;/n其中,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包括可调节透明面板以及位于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一端的发光二极管灯带;/n当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打开,且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呈背光态时,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射向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的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背光组件以及第二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二背光组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所述第二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或第二侧上;或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二背光组件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二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上;
其中,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包括可调节透明面板以及位于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一端的发光二极管灯带;
当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打开,且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呈背光态时,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射向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的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以形成均匀面光源;
当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关闭,且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呈透明态时,所述背光模组外的光可透过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传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包括透明基极、铟锡氧化物电极以及散射材料层,
所述透明基极包括第一透明基极以及第二透明基极,所述第一透明基极和第二透明基极相对设置;
所述铟锡氧化物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极和第二透明基极之间,且所述铟锡氧化物电极包括第一铟锡氧化物电极以及第二铟锡氧化物电极,所述第一透明基极和第二透明基极相对设置;
所述散射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一铟锡氧化物电极以及第二铟锡氧化物电极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当施加第一电压至所述铟锡氧化物电极时,所述散射材料层中的散射材料得到激发,对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射向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的光起到散射作用,以改变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射向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的光的传播路径,形成均匀面光源;
当施加第二电压至所述铟锡氧化物电极,所述散射材料层中的散射材料未得到激发,所述可调节透明背光面板呈透明态,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外的光可透过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传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透明面板还包括框胶,所述框胶设置在所述散射材料层远离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的一端以及靠近所述发光二极管灯带的一端,且所述框胶位于所述第一铟锡氧化物电极以及第二铟锡氧化物电极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且所述第二背光组件中部设置有一通孔,所述第一背光组件覆盖所述通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且所述第二背光组件中部设置有一通孔,所述第一背光组件包括第一部分以及设置在第一部分两端的第二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泉,姜何,刘广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