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68708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32
本申请总体来说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及分别与集流管连通的第一换热排组、第二换热排组及第三换热排组,第一换热排组连接液态冷媒进管,第二换热排组和第三换热排组分别连接有气态冷媒进管,当换热器制冷时,气液两相冷媒通过液态冷媒进管进入第一换热排组,冷媒在第一换热排组换热后进入集流管,然后从第二换热排组和第三换热排组流出集流管,冷媒进出集流管的管路数形成进少出多的状态,降低了换热器的压降,且本方案中集流管相对于多排并联的换热器减少了集流管的分路数量,简化了集流管的加工工艺,降低了换热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本申请总体来说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充注量少等优点,传统的单排微通道换热器由于受换热面积限制,不能在大冷量高能效的空调器上使用。为了满足在较小空间的情况下达到所需能力要求,可采用多排微通道换热器,将多排排换热器串或并起来的串联换热器能有效提升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可满足在大冷量空调器的使用,但对于较大尺寸的多排并联换热器来说,进液管需要设置很多支路,导致加工装配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及分别与所述集流管连通的第一换热排组、第二换热排组及第三换热排组;所述第一换热排组连接液态冷媒进管,所述第二换热排组和所述第三换热排组分别连接有气态冷媒进管。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换热排组位于所述第二换热排组与所述第三换热排组之间。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换热排组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排组和所述第三换热排组。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集流管设置有用于限制流向所述第三换热排组冷媒流量的第一限流结构,所述第一限流结构设置有用于冷媒流通的第一流通通道。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集流管内部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流向所述第二换热排组冷媒流量的第二限流结构,所述第二限流结构设置有第二流通通道。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流通通道的过流断面小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过流断面,以使流向所述第二换热排组的冷媒流量大于流向所述第三换热排组的冷媒流量。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换热排组、所述第二换热排组及所述第三换热排组分别包括沿所述集流管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扁管。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集流管分别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换热排组、所述第二换热排组及所述第三换热排组装配的扁管槽。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集流管长度方向分隔有多个管腔,每个所述管腔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换热排组、所述第二换热排组及所述第三换热排组。一种空调系统,安装上述换热器。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的换热器及空调系统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当换热器制冷时,气液两相冷媒通过液态冷媒进管进入第一换热排组,冷媒在第一换热排组换热后进入集流管,然后从第二换热排组和第三换热排组流出集流管,冷媒进出集流管的管路数形成进少出多的状态,降低了换热器的压降,本方案中的集流管相对于多排并联的换热器减少了集流管的分路数量,简化了集流管的加工工艺,降低了换热器成本,当换热器制热时,冷媒从第二换热排组和第三换热排组进入集流管,然后从第一换热排组流出集流管,冷媒进出集流管的管路数形成进多出少的状态,提高了换热器在制热状态和制冷状态下冷媒进出集流管管路分配的合理性,提高了换热效果。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制冷媒制冷流动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图1换热器制热状态下冷媒流动示意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另一结构形态下冷媒制冷流动示意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另一结构形态下冷媒制热流动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集流管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集流管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集流管;200-第一换热排组;300-第二换热排组;400-第三换热排组;500-液态冷媒进管;600-第一气态冷媒进管;700-第二气态冷媒进管;110-第一限流结构;120-第二限流结构;130-扁管槽;111-第一流通通道;121-第二流通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方案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0及分别与集流管100连通的第一换热排组200、第二换热排组300及第三换热排组400,第一换热排组200连接液态冷媒进管500,第二换热排组300和第三换热排组400分别连接有气态冷媒进管,当换热器制冷时,气液两相的冷媒通过液态冷媒进管500进入第一换热排组200,冷媒在第一换热排组200换热后进入集流管100,然后从第二换热排组300和第三换热排组400流出集流管100,冷媒进出集流管100的管路数形成进少出多的状态,当换热器制热时,冷媒从第二换热排组300和第三换热排组400进入集流管100,然后从第一换热排组200流出集流管100,冷媒进出集流管100的管路数形成进多出少的状态,提高了换热器在制热状态和制冷状态下冷媒进出集流管100管路分配的合理性,在换热器制冷时降低了换热器的压降,提高了换热效果,本方案换热器相对于现有多排并联换热器减少了集流管100的分路,简化了集流管100的加工工艺,降低了换热器的加工成本。结合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0、第一换热排组200、第二换热排组300、第三换热排组400、液态冷媒进管500、第一气态冷媒进管600及第二气态冷媒进管700,第一换热排组200的两端分别连接集流管100及液态冷媒进管500,第二换热排组300的两端分别连接集流管100及第一气态冷媒进管600,第三换热排组400的两端分别连接集流管100和第二气态冷媒进管700。第二换热排组300位于第一换热排组200和第三换热排组400之间,集流管100内部在第二换热排组300和第三换热排组400之间设置有第一限流结构110,在第一换热排组200与第二换热排组300之间设置有第二限流结构120,第一限流结构110用于限制集流管100内流向第三换热排组400的冷媒流量,第一限流结构110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111,第二限流结构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管(100)及分别与所述集流管(100)连通的第一换热排组(200)、第二换热排组(300)及第三换热排组(400);/n所述第一换热排组(200)连接液态冷媒进管(500),所述第二换热排组(300)和所述第三换热排组(400)分别连接有气态冷媒进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管(100)及分别与所述集流管(100)连通的第一换热排组(200)、第二换热排组(300)及第三换热排组(400);
所述第一换热排组(200)连接液态冷媒进管(500),所述第二换热排组(300)和所述第三换热排组(400)分别连接有气态冷媒进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排组(200)位于所述第二换热排组(300)与所述第三换热排组(40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排组(300)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排组(200)和所述第三换热排组(40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100)设置有用于限制流向所述第三换热排组(400)冷媒流量的第一限流结构(110),所述第一限流结构(110)设置有用于冷媒流通的第一流通通道(1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100)内部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流向所述第二换热排组(300)冷媒流量的第二限流结构(1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吴迎文杨瑞琦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