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风转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737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屏风转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屏风转向机构,包括换向组件,换向组件架设在轨道型材上,换向组件的底部安装有屏风连接驱动组件,轨道型材上设置有滑触线,滑触线设置有若干道并且随着轨道型材的安装方向分别呈水平向或者竖直向排布,水平向的滑触线与竖直向的滑触线的交接处设置为弧形轨迹,水平向的滑触线与竖直向的滑触线交接处设置有换向固定座,换向固定座上安装有驱动马达,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驱动丝杆,驱动丝杆上通过螺纹连接安装有换向螺母,换向螺母的底端连接有换向驱动条。本申请能够有效完成了滑动轨迹转换,转向过程无需人员操作,呈自动化完成,稳定性高,并且不会与型材轨道之间出现摩擦等相关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屏风转向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屏风转向
,具体是一种屏风转向机构。
技术介绍
屏风用于隔离遮蔽、摆设或者装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供,对屏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市场上的屏风通过与家具的连接组装成型,不但美观,并且实用。现有的屏风均使用旗形合页进行固定连接,一般会有多个裸露的螺丝只能在沿边固定连接,影响屏风的美观,而且这类连接方式存在的缺陷是组装过程费时费力,在组装和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屏风损坏及变形。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7270193U)公布了一种转向连接件及包含其的屏风组件,插入的连接方式使得组装省时省力,同时宽大的设计使得可以旋转180度以上,但是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整体的可调节幅度较低,并且水平移动和转向都是由人工完成,无法达到现代化智能家居的作业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风转向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屏风转向机构,包括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架设在轨道型材上,所述换向组件的底部安装有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屏风转向机构,包括换向组件(31),所述换向组件(31)架设在轨道型材(32)上,所述换向组件(31)的底部安装有屏风连接驱动组件(34),所述轨道型材(32)上设置有滑触线(33),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触线(33)设置有若干道并且随着轨道型材(32)的安装方向分别呈水平向或者竖直向排布,水平向的滑触线(33)与竖直向的滑触线(33)的交接处设置为弧形轨迹,水平向的滑触线(33)与竖直向的滑触线(33)交接处设置有换向固定座(19),所述换向固定座(19)上安装有驱动马达(6),所述驱动马达(6)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驱动丝杆(24),所述驱动丝杆(24)上通过螺纹连接安装有换向螺母(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风转向机构,包括换向组件(31),所述换向组件(31)架设在轨道型材(32)上,所述换向组件(31)的底部安装有屏风连接驱动组件(34),所述轨道型材(32)上设置有滑触线(33),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触线(33)设置有若干道并且随着轨道型材(32)的安装方向分别呈水平向或者竖直向排布,水平向的滑触线(33)与竖直向的滑触线(33)的交接处设置为弧形轨迹,水平向的滑触线(33)与竖直向的滑触线(33)交接处设置有换向固定座(19),所述换向固定座(19)上安装有驱动马达(6),所述驱动马达(6)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驱动丝杆(24),所述驱动丝杆(24)上通过螺纹连接安装有换向螺母(18),所述换向螺母(18)的底端连接有换向驱动条(16),所述换向驱动条(16)的底端通过连接销(15)分别向两侧连接有第一驱动连杆(11)和第二驱动连杆(14),所述换向固定座(19)呈夹角式支架结构,所述换向固定座(19)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换向驱动座(10)和第二换向驱动座(20),所述第一换向驱动座(10)和第二换向驱动座(20)上分别安装有第一换向驱动片(8)和第二换向驱动片(21),所述第一换向驱动片(8)和第二换向驱动片(21)上均安装有滑轮(7),其两侧的滑轮(7)分别水平向的滑触线(33)和竖直向的滑触线(33)的轨道槽相匹配,所述第一驱动连杆(11)和第二驱动连杆(14)分别与第一换向驱动片(8)和第二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朝辉吴文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缆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