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71039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屏风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包括框架和固设于框架内的竹编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若干竖直方向呈螺旋状的框架组件在水平方向上拼接而成,所述框架组件由若干框架单元在竖直方向上拼接而成,所述框架单元包括上边框、下边框和螺旋状的竹编构件,所述上边框固设于竹编构件的顶部,所述下边框固设于竹编构件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屏风采用模块化构造,可以自由拆卸和调节屏风大小,便于搬运;屏风外形类似DNA双螺旋形状,美观大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
本技术涉及屏风
,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
技术介绍
屏风为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溢彰,浑然一体,成为中式家具装饰不可分隔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目前屏风已经运用在饭店和家庭中,很多饭店甚至于中国家庭中的常用工具,饭店中用于隔离桌子,家庭中用于装饰。但是现有技术中屏风尺寸固定,不能人为调节,且由于屏风长度或者宽度较大,对屏风在运输或者搬运过程中造成不便,另外作为装饰用的屏风不够美观。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4483663公开了一种竹屏风,包括若干顺次连接的方形框架结构,所述若干方形框架结构之间通过可折叠结构连接,所述方形框架结构的㡳端设有用于支撑竹屏风平稳放置的支撑架,所述竹屏风还包括可透光的复合竹皮结构,所述复合竹皮结构经过弯曲扭转作用后两端分别安装与方形框架结构的相邻的两个边上,所述复合竹皮结构内部隐藏安装有LEG灯。又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8610385公开了一种木质铁质结合的屏风,包括第一屏风本体、连接架、第二屏风本体、蓄电池和木框,第一屏风本体、第二屏风本体、第三屏风本体和第四屏风本体之间均通过合页连接,所述第一屏风本体、第二屏风本体、第三屏风本体和第四屏风本体的中间均安装有横架,所述第一屏风本体的内壁上安装有铁皮,所述第四屏风本体的一侧壁上安装有LED照明灯与蓄电池,所述第一屏风本体的顶面内壁上安装有滑轨,所述第一屏风本体的横架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下滑轨。上述专利技术方案中屏风尺寸较大且固定,不能人为调节屏风大小,不便于搬运,而且缺乏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本技术屏风采用模块化构造,可以自由拆卸和调节屏风大小,便于搬运;屏风外形类似DNA双螺旋形状,美观大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包括框架和固设于框架内的竹编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若干竖直方向呈螺旋状的框架组件在水平方向上拼接而成,所述框架组件由若干框架单元在竖直方向上拼接而成。作为优选,所述框架单元包括上边框、下边框和螺旋状的竹编构件,所述上边框固设于竹编构件的顶部,所述下边框固设于竹编构件的底部。作为优选,所述竹编构件包括呈弯曲状的左边框和右边框,所述左边框和右边框之间固设有竹编片。作为优选,所述上边框包括前上边框和后上边框,所述前上边框与后上边框相互扣接,所述竹编片的顶部夹设于前上边框与后上边框之间;所述下边框包括前下边框和后下边框,所述前下边框与后下边框相互扣接,所述竹编片的底部夹设于前下边框和后下边框之间。作为优选,所述前上边框上与后上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后上边框上与前上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与第一环形槽相适配的第一空心环状凸起部,所述第一空心环状凸起部卡扣在第一环形槽内部;所述前下边框上与后下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后下边框上与前下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与第二环形槽相适配的第二空心环状凸起部,第二空心环状凸起部卡扣在第二环形槽内部。作为优选,所述框架由两个框架组件在水平方向上拼接而成;所述框架包括左框架组件和右框架组件,所述左框架组件与右框架组件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卡槽,所述左框架组件上与地面接触的框架单元的下边框的右端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右框架组件上与地面接触的框架单元的下边框上靠近左框架组件的侧面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连接部左端的卡槽卡接,所述第二凸起部与连接部右端的卡槽卡接。作为优选,所述左框架组件和右框架组件均由3个框架单元拼接而成,所述框架单元的高度为60-70cm。因此,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屏风采用模块化构造而成,由多个框架组件在水平方向上拼接而成,框架组件由若干框架单元在竖直方向上拼接而成,本技术屏风大小尺寸可以根据实际大小需要进行调节,拼接方便,便于搬运;另外,本技术屏风外观呈类似DNA双螺旋形状,美观大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屏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屏风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屏风框架单元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屏风上边框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屏风下边框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屏风连接部与左框架组件和右框架组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框架1、竹编片2、框架组件11、框架单元12、上边框121、下边框122、竹编构件123、左边框123a、右边框123b、前上边框121a、后上边框121b、前下边框122a、后下边框122b、第一环形槽1211、第一空心环状凸起部1212、第二环形槽1221、第二空心环状凸起部1222、左框架组件111、右框架组件112、连接部3、卡槽31、第一凸起部1111、第二凸起部11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为本技术模块化可拆卸屏风一种结构示意图,包括框架1和固设于框架内的竹编片2,所述框架由两个框架组件11在水平方向上拼接而成,包括左框架组件111和右框架组件112;所述框架组件由3个框架单元12在竖直方向上拼接而成,所述每个所述框架单元的高度为60cm;如图2为本技术屏风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框架单元包括上边框121、下边框122和螺旋状的竹编构件123,图3是本技术屏风框架单元的拆分结构示意图,所述竹编构件包括呈弯曲状的左边框123a和右边框123b,所述左边框和右边框之间固设有竹编片2;图4是本技术屏风上边框的拆分结构示意图,所述上边框包括前上边框121a和后上边框121b,图4是本技术屏风上边框的拆分结构示意图,所述前上边框上与后上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第一环形槽1211,所述后上边框上与前上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与第一环形槽相适配的第一空心环状凸起部1212,所述第一空心环状凸起部卡扣在第一环形槽内部,所述竹编片的顶部夹设于前上边框与后上边框之间;所述下边框包括前下边框122a和后下边框122b;图5是本技术屏风下边框的拆分结构示意图,所述前下边框上与后下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第二环形槽1221,所述后下边框上与前下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与第二环形槽相适配的第二空心环状凸起部1222,第二空心环状凸起部卡扣在第二环形槽内部,所述竹编片的底部夹设于前下边框和后下边框之间;图6是本技术屏风连接部与左框架组件和右框架组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所述左框架组件与右框架组件之间通过连接部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卡槽31,所述左框架组件上与地面接触的框架单元的下边框的右端设有第一凸起部1111,所述右框架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包括框架(1)和固设于框架内的竹编片(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若干竖直方向呈螺旋状的框架组件(11)在水平方向上拼接而成,所述框架组件由若干框架单元(12)在竖直方向上拼接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包括框架(1)和固设于框架内的竹编片(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若干竖直方向呈螺旋状的框架组件(11)在水平方向上拼接而成,所述框架组件由若干框架单元(12)在竖直方向上拼接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单元包括上边框(121)、下边框(122)和螺旋状的竹编构件(123),所述上边框固设于竹编构件的顶部,所述下边框固设于竹编构件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编构件包括呈弯曲状的左边框(123a)和右边框(123b),所述左边框和右边框之间固设有竹编片(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框包括前上边框(121a)和后上边框(121b),所述前上边框与后上边框相互扣接,所述竹编片的顶部夹设于前上边框与后上边框之间;所述下边框包括前下边框(122a)和后下边框(122b),所述前下边框与后下边框相互扣接,所述竹编片的底部夹设于前下边框和后下边框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可拆卸屏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边框上与后上边框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第一环形槽(121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雄杰郑林欣王秋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