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治具和贴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7407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贴合治具,用以屏体和曲面盖板的贴合,所述曲面盖板包括平直区以及位于平直区两侧的异形区,所述贴合治具包括:可变形压头,所述可变形压头包括对应所述平直区的贴平部以及对应所述异形区的贴弯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可变形压头内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臂、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三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下方,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两两交叉且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夹角为钝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异形区贴合力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贴合治具和贴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贴合治具和贴合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屏占比和更好的用户体验,各种曲面显示装置应运而生。曲面显示装置通常由柔性屏体和曲面盖板贴合制备,曲面盖板具备平面部分和曲面部分,如最常见的3D曲面盖板,具有平面部分和位于平面部分相邻两侧的曲面部分,由于曲面和平面的形状差异使得曲面盖板和屏体贴合过程中存在贴合力不均匀的问题,因此如何均衡曲面贴合过程中的力成为限制曲面显示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贴合治具和贴合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曲面贴合受力不均的问题。一方面,提供一种贴合治具,用以屏体和曲面盖板的贴合,所述曲面盖板包括平直区以及位于平直区两侧的异形区,所述贴合治具包括:可变形压头,所述可变形压头包括对应所述平直区的贴平部以及对应所述异形区的贴弯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可变形压头内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臂、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三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下方,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两两交叉且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夹角为钝角。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之间角度范围为120度至140度。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或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径向尺寸范围为0.7mm至1.5mm。进一步,所述支撑架硬度大于所述可变形压头硬度。进一步,所述支撑架材料包括钢。进一步,沿所述第三支撑臂延伸方向,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可变形压头外表面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架延伸方向,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可变形压头外表面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进一步,所述第一距离范围为5mm-8mm;所述第二距离范围为8mm-12mm。进一步,沿所述可变形压头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支撑臂与可变形压头贴合面的距离范围为5mm-8mm。进一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面包括镂空部。一方面提供一种贴合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贴合治具;用于承载所述贴合治具的承载部;以及推动所述承载部朝向被贴合对象移动的推动部。本技术提供的贴合治具和贴合装置,能够解决异形区贴合力不足的问题,且支撑架在可变形压头的带动下给贴合过程以额外的压力,不需要特殊的施力源,便于实现。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对应图2所示实施例中贴合治具结构示意图;图4为对应图2所示实施例中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又一实施例中支撑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可变形压头10;屏体20;盖板30;平直区31;异形区32;盖板承载台40;支撑架50;第一支撑臂51;第二支撑臂52;第三支撑臂53;第一支撑面60;镂空部6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附图中的元件的形状、尺寸、比例、角度和数量等要素仅仅是示例,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相同或对应的元件可以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且省略重复的说明。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在详细描述本技术之前,先对现有贴合治具、贴合装置和贴合过程进行分析。现有贴合方式包括多种,如滚轮贴合、气囊贴合、可变形压头贴合等。相较于其他贴合方式,可变形压头贴合具有设计灵活、贴合过程可控等优点。可变形压头是贴合过程中的关键部分,通过选择合适的压头材料,使得可变形压头兼具柔性和硬度,能够在一定的形状情况下产生可控形变,同时能够避免过硬造成屏体损伤,常用的可变形压头材料有硅胶材料。此外,通过对可变形压头的形状设计,能够实现不同曲面盖板和屏体的贴合。贴合装置包括可变形压头、可变形压头承载部、盖板承载部等,贴合过程中,可变形压头将屏体压贴到曲面盖板内表面,通常情况下,先将屏体的中间部分压贴至曲面盖板的平面部分,再将屏体的边缘部分压贴至曲面盖板的曲面部分,从平面到曲面的贴合顺序能够避免贴合过程中气泡的产生。然而,正如
技术介绍
记载,现有曲面盖板贴合过程中存在贴合力不均的情况,尤其是利用可变形压头实现曲面盖板和柔性屏体贴合的工艺中,可变形压头需要经过大量的研究设计才能实现盖板实现曲面盖板和柔性屏体的贴合。经研究发现,利用变形压头过程中,平面部分的贴合力大于曲面部分的贴合力,而曲面部分的曲角区往往贴合力最弱。贴合力不足容易产生贴合气泡、而若一味地增大可变形压头在贴合过程中的压力又容易产生平面部分屏体损伤、产生黑斑,造成显示不良。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贴治具和贴合装置。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贴合装置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结构。如图所示,屏体10附着于可变形压头10的贴合面形成贴合组合件,盖板承载部40具有与曲面盖板30相同的形状,对曲面盖板30提供支撑。如图所示,屏体20附着于可变形压头10贴合面形成贴合组合件,盖板30承载部具有与盖板30相同的形状,对盖板30提供支撑。曲面盖板30包括平直区31和异形区32,平直区31和异形区32之间平滑过渡,需要说明的是,平直区31与异形区32之间不限定明确的界限。异形区32也可包括部分平直的区域。异形区32和平直区31之间的弯曲角度可以为90度~180度之间或者甚至大于180,通常情况下,曲面盖板30异形区32对称设置,如3D盖板30包括平直区31和对称设置在平直区31两侧的异形区32,且通常情况下异形区32位于平直区31长边两侧,当然也存在曲面盖板30包括非对称设置的情况,或者包括更多的异形区32,如四曲面显示装置中用到的四曲盖板30在平直区31四周均为异形区32,当显示装置在异形区32和平直区31均具备显示功能时,显示装置获得更大的显示面积。应当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合治具,用以屏体和曲面盖板的贴合,所述曲面盖板包括平直区以及位于平直区两侧的异形区,所述贴合治具包括:/n可变形压头,所述可变形压头包括对应所述平直区的贴平部以及对应所述异形区的贴弯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可变形压头内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臂、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三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下方,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两两交叉且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夹角为钝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治具,用以屏体和曲面盖板的贴合,所述曲面盖板包括平直区以及位于平直区两侧的异形区,所述贴合治具包括:
可变形压头,所述可变形压头包括对应所述平直区的贴平部以及对应所述异形区的贴弯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可变形压头内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臂、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三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下方,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两两交叉且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夹角为钝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之间角度范围为120度至14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或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径向尺寸范围为0.7mm至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硬度大于所述可变形压头硬度。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苏伟杨硕古春笑袁亚鸿
申请(专利权)人: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