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口模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395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出口模拟器,包括安装于框架上的舱门、视景系统、灯光系统、乘务员控制面板、教员控制面板和控制系统;所述舱门内侧设有手柄、力感调节机构和舱门提升模块;所述舱门的两侧还设有音效模块,所述乘务员控制面板设于音效模块的右上方,所述乘务员控制面板的下方设有乘务员座椅,所述音效模块的右侧设有教员控制室,所述教员控制面板与乘务员控制面板连接并设于教员控制室正前方;所述视景系统与控制系统、乘务员控制面板、教员控制面板连接,所述力感调节机构和舱门提升模块均与控制系统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外形不够真实、操作顺序与舱门视景、声音系统、灯光系统的协同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出口模拟器
本技术涉及乘务模拟器领域
,具体为一种出口模拟器。
技术介绍
乘务模拟器主要是模拟飞行仿真模拟/演示构建、先进仿真/实验环境构建、空乘动态舱系统设计与集成,以用于培训飞机客舱乘务员专业技能。乘务模拟器从模拟功能上分为以下几类:客舱模拟器(动态类、静态类)、出口模拟器、灭火模拟器、水上模拟场及其他设备和设施。出口模拟器,是指用于培养和模拟驾驶舱和客舱的机组人员集体处置飞机紧急事故能力的一种地面模拟装置。目的是使机组人员熟练掌握机载应急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步骤,引导乘客迅速安全撤离飞机。其中,出口模拟器内部布置如舱门、窗口、座椅、应急设备(灭火器等)都应与所模拟的机型一致。模拟器在模拟中可真实模拟出飞行过程中的各种视、听和感觉效果,并设有录像、录音系统和教师席位,使受训人员和评定人员能准确了解各人在模拟中的表现。出口模拟器主要功能包括模拟动力失效、舱门卡阻、舱门卡死、手柄卡死、滑梯自动充气故障、滑梯手动充气故障、应急灯、EVAC命令等操作过程,但是目前相关出口模拟器在操作时存在力感不足、动作不到位、灯光和声音不真实、舱门视镜和声音和操作过程不同步等问题,达不到模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具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外形不够真实、操作顺序与舱门视景、声音系统、灯光系统协同问题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出口模拟器,包括安装于框架上的舱门、视景系统、灯光系统、乘务员控制面板、教员控制面板和控制系统;所述舱门内侧设有手柄、力感调节机构和舱门提升模块;所述视景系统设于舱门上,所述灯光系统设于舱门上方,所述控制系统设于舱门的下方及两侧,所述舱门的两侧还设有音效模块,所述舱门的一侧设有乘务员座椅,所述乘务员座椅的上方设有乘务员控制面板,所述舱门的右侧设有教员控制室,所述教员控制面板与乘务员控制面板连接并设于教员控制室正前方;所述视景系统与控制系统、乘务员控制面板、教员控制面板连接,所述力感调节机构和舱门提升模块均与控制系统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力感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和与第一伺服电机一体连接的电动缸,所述电动缸的一端与手柄连接,另一端与框架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舱门提升模块包括提升组件及伺服控制系统,所述提升组件包括第二伺服电机、通过链轮链条与第二伺服电机连接的提升连杆和与舱门连接的铰链臂,所述铰链臂远离舱门的一端与框架连接,所述伺服控制系统与第二伺服电机连接,所述伺服控制系统为转矩控制模式,用于对第二伺服电机转速及转矩大小进行调整,以实现对手柄的控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铰链臂上设有舱门开启机构,所述舱门开启机构包括摇臂,所述摇臂呈V型设置,所述摇臂的一端与铰链臂连接、另一端与框架连接,所述摇臂与框架连接的一端铰接伺服电动缸,所述伺服电动缸的另一端与摇臂靠近铰链臂段的中点铰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框架包括舱体框架、隔框、横梁、天花板框架和控制室框架;所述舱体框架通过方管和第一冷轧钢板焊接而成,所述隔框包括第二冷轧钢板,所述隔框与横梁通过组合型架组装形成框式刚性骨架,所述天花板框架和控制室框架均通过铝材和角件连接而成。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舱门上还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预位手柄系统,所述预位手柄系统包括用于控制手柄移动的手动预位和自动预位,所述自动预位包括电机和与电机连接用于导向的锥齿轮,所述电机与手柄连接;所述手动预位和自动预位均连接有用于控制电路接通或断开的电磁离合器;所述舱门下侧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系留杆组件,所述系留杆组件包括系留杆、转臂和驱动件,所述系留杆通过转臂与驱动件连接,当控制系统检测到手柄移动至接触采点后,驱动件带动系留杆运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音效模块包括声强测试仪和立体环绕音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力感调节结构通过第一伺服电机提供动力,调节第一伺服电机的参数,即可改变开门动力以模拟应急开门,使得在应急开门状态下,舱门打开后自动应急开门;改变第一伺服电机的力矩方向,使得舱门提升后舱门无法打开,即可模拟舱门卡死;改变第一伺服电机的参数,以改变第一伺服电机的转矩,从而增加舱门开启的难度,模拟舱门的卡阻;通过调节第一伺服电机的参数,可达到保证舱门的操作力感与真实飞机接近,从而保证模拟的真实度和效果。2、舱门提升模块通过伺服控制系统替代以往的纯机械式提升,增加了舱门在提升时间方面和手柄力感调节方便的真实度,从而保证模拟的真实度和效果。3、电磁离合器完美的解决了手动预位与自动预位之间的连贯问题,气弹簧解决了预位力感问题。4、本技术方案最大可能性的保证了框架的强度,更便于之后模拟,使得在模拟过程中框架不易发生形变,从而延长了该出口模拟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舱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舱门开启机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舱门提升模块机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图8是本技术教员控制面板的视窗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2、舱门;21、手柄;22、乘务员座椅;23、教员控制面板;3、音效模块;31、立体环绕音响;32、声强测试仪;4、预位手柄系统;5、舱门提升模块;51、第二伺服电机;52、铰链臂;53、链轮链条;6、系留杆组件;7、阵风锁;71、辅助手柄;8、力感调节结构;9、摇臂;91、伺服电动缸。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出口模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框架(1)上的舱门(2)、视景系统、灯光系统、乘务员控制面板、教员控制面板(23)和控制系统;/n所述舱门(2)内侧设有手柄(21)、力感调节机构和舱门提升模块(5);/n所述视景系统设于舱门(2)上,所述灯光系统设于舱门(2)上方,所述控制系统设于舱门(2)的下方及两侧,所述舱门(2)的两侧还设有音效模块(3),所述舱门(2)的一侧设有乘务员座椅(22),所述乘务员座椅(22)的上方设有乘务员控制面板,所述舱门(2)的右侧设有教员控制室,所述教员控制面板(23)与乘务员控制面板连接并设于教员控制室正前方;/n所述视景系统与控制系统、乘务员控制面板、教员控制面板(23)连接,所述力感调节机构和舱门提升模块(5)均与控制系统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口模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框架(1)上的舱门(2)、视景系统、灯光系统、乘务员控制面板、教员控制面板(23)和控制系统;
所述舱门(2)内侧设有手柄(21)、力感调节机构和舱门提升模块(5);
所述视景系统设于舱门(2)上,所述灯光系统设于舱门(2)上方,所述控制系统设于舱门(2)的下方及两侧,所述舱门(2)的两侧还设有音效模块(3),所述舱门(2)的一侧设有乘务员座椅(22),所述乘务员座椅(22)的上方设有乘务员控制面板,所述舱门(2)的右侧设有教员控制室,所述教员控制面板(23)与乘务员控制面板连接并设于教员控制室正前方;
所述视景系统与控制系统、乘务员控制面板、教员控制面板(23)连接,所述力感调节机构和舱门提升模块(5)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出口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力感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和与第一伺服电机一体连接的电动缸,所述电动缸的一端与手柄(21)连接,另一端与框架(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出口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舱门提升模块(5)包括提升组件及伺服控制系统,所述提升组件包括第二伺服电机(51)、通过链轮链条(53)与第二伺服电机(51)连接的提升连杆和与舱门(2)连接的铰链臂(52),所述铰链臂(52)远离舱门(2)的一端与框架(1)连接,所述伺服控制系统与第二伺服电机(51)连接,所述伺服控制系统为转矩控制模式,用于对第二伺服电机(51)转速及转矩大小进行调整,以实现对手柄(21)的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岩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兴航航空仿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