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板组与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115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板组与换热器,将换热板间隔层叠设置,并在换热板内设置第一水腔,使得每个换热板的第一水腔并列间隔;接着,分别通过进水结构与出水结构,使得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分别与每个第一水腔连通,如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水通入进水通道中,再由第一进水口将水流入每个第一水腔中,并由出水通道集中输出,使得水顺利完成流通。由于相邻两个换热板之间形成与燃烧腔连通的通气通道,因此,使得第一水腔与通气通道之间仅隔着换热板的表面,增大第一水腔与通气通道之间的传热面积,极大提高热水设备的传热效率,从而使得设备的出水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板组与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热水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板组与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生活中大多数使用的热水设备的主换热器均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通过水管盘绕壳体方式,实现水管与壳体之间热的传递。然而,由于水管与壳体之间接触面积少,因此,很容易导致水管与壳体之间的传热效率低,从而造成能源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板组,提高热水设备的传热效率,使得设备的出水率更高。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提高热水设备的传热效率,使得设备的出水率更高。其技术方案如下: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换热板组,包括:换热板,若干所述换热板间隔层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形成用于与燃烧腔连通的通气通道,所述换热板内设有第一水腔,所述第一水腔包括水路依次连通的进水段、降温段、水分体腔和出水段,所述降温段位于所述换热板上靠近所述燃烧腔的一侧;进水结构,所述进水结构上设有进水通道和第一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进水段依次连通;及出水结构,所述出水结构上设有出水通道和第一出水口,所述出水段、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出水通道依次连通。本技术所述的换热板组,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将换热板间隔层叠设置,并在换热板内设置第一水腔,使得每个换热板的第一水腔并列间隔;接着,分别通过进水结构与出水结构,使得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分别与每个第一水腔连通,如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水通入进水通道中,再由第一进水口将水流入每个第一水腔中,并由出水通道集中输出,使得水顺利完成流通。由于相邻两个换热板之间形成与燃烧腔连通的通气通道,因此,使得第一水腔与通气通道之间仅隔着换热板的表面,增大第一水腔与通气通道之间的传热面积,极大提高热水设备的传热效率,从而使得设备的出水率更高。此外,当水进入第一水腔中时,首先从进水段流入降温段,由于降温段靠近燃烧腔一侧分布,因此,流入的水先降低燃烧环境的温度,使得水温升高,升高后的水再流入水分体腔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的换热效率,而且还降低燃烧环境温度,使得换热器表面温度降低。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为一体化结构,且所述第一水腔为所述换热板内的中空部分;或者,所述换热板为两部分结构拼合而成,且所述第一水腔形成于两部分结构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上设有阻流槽,所述阻流槽的侧壁伸入所述通气通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的两侧面中至少一面设有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支撑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的两侧面均设有所述支撑凸起,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一侧的所述支撑凸起与另一侧的所述支撑凸起抵触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上设有第一围板,所述第一围板围在所述进水结构的周边,且所述第一围板贯穿所述换热板,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两侧的所述第一围板相互抵触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板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水腔连通的第一泄压通道,所述进水结构上设有第一泄压口,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一泄压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泄压口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结构包括两个以上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换热板一一对应设置,且贯穿所述换热板,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两侧的所述进水管相互密封连通,并形成所述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泄压口均设置在所述进水管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上设有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围在所述出水结构的周边,且所述第二围板贯穿所述换热板,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两侧的所述第二围板相互抵触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连有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位于所述换热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围成所述通气通道。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壳和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板组,所述换热板组装设在所述换热壳内,所述换热壳内留有与所述通气通道连通的燃烧腔,所述换热壳上设有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的第二出水口。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换热板组,将换热板间隔层叠设置,并在换热板内设置第一水腔,使得每个换热板的第一水腔并列间隔;接着,分别通过进水结构与出水结构,使得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分别与每个第一水腔连通,如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水通入进水通道中,再由第一进水口将水流入每个第一水腔中,并由出水通道集中输出,使得水顺利完成流通。由于相邻两个换热板之间形成与燃烧腔连通的通气通道,因此,使得第一水腔与通气通道之间仅隔着换热板的表面,增大第一水腔与通气通道之间的传热面积,极大提高热水设备的传热效率,从而使得设备的出水率更高。此外,当水进入第一水腔中时,首先从进水段流入降温段,由于降温段靠近燃烧腔一侧分布,因此,流入的水先降低燃烧环境的温度,使得水温升高,升高后的水再流入水分体腔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的换热效率,而且还降低燃烧环境温度,使得换热器表面温度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一视角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另一视角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爆炸示意图;图4为图3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板结构一视角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板结构另一视角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换热板组,110、换热板,111、通气通道,112、第一水腔,1121、进水段,1122、出水段,1123、水分体腔,1124、降温段,113、阻流槽,114、第一连接板,115、第二连接板,120、进水结构,121、进水通道,122、第一进水口,123、第一泄压口,124、进水管,130、出水结构,131、出水通道,132、第一出水口,133、第二泄压口,134、出水管,140、支撑凸起,150、第一围板,151、第一泄压通道,160、第二围板,161、第二泄压通道,200、换热壳,210、燃烧腔,220、第一壳体,221、安装孔,222、观察孔,230、第二壳体,240、第二进水口,250、第二出水口,260、第一固定件,270、第二固定件,280、第二水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板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换热板(110),若干所述换热板(110)间隔层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110)之间形成用于与燃烧腔(210)连通的通气通道(111),所述换热板(110)内设有第一水腔(112),所述第一水腔(112)包括水路依次连通的进水段(1121)、降温段(1124)、水分体腔(1123)和出水段(1122),所述降温段(1124)位于所述换热板(110)上靠近所述燃烧腔(210)的一侧;/n进水结构(120),所述进水结构(120)上设有进水通道(121)和第一进水口(122),所述进水通道(121)、所述第一进水口(122)和所述进水段(1121)依次连通;及/n出水结构(130),所述出水结构(130)上设有出水通道(131)和第一出水口(132),所述出水段(1122)、所述第一出水口(132)和所述出水通道(131)依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板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板(110),若干所述换热板(110)间隔层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110)之间形成用于与燃烧腔(210)连通的通气通道(111),所述换热板(110)内设有第一水腔(112),所述第一水腔(112)包括水路依次连通的进水段(1121)、降温段(1124)、水分体腔(1123)和出水段(1122),所述降温段(1124)位于所述换热板(110)上靠近所述燃烧腔(210)的一侧;
进水结构(120),所述进水结构(120)上设有进水通道(121)和第一进水口(122),所述进水通道(121)、所述第一进水口(122)和所述进水段(1121)依次连通;及
出水结构(130),所述出水结构(130)上设有出水通道(131)和第一出水口(132),所述出水段(1122)、所述第一出水口(132)和所述出水通道(131)依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110)为一体化结构,且所述第一水腔(112)为所述换热板内的中空部分;或者,所述换热板(110)为两部分结构拼合而成,且所述第一水腔(112)形成于两部分结构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110)上设有阻流槽(113),所述阻流槽(113)的侧壁伸入所述通气通道(1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110)的两侧面中至少一面设有支撑凸起(140),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110)之间,一侧的所述支撑凸起(140)与另一侧的所述支撑凸起(140)、或者所述换热板(110)的侧面抵触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110)上设有第一围板(150),所述第一围板(150)围在所述进水结构(120)的周边,且所述第一围板(150)贯穿所述换热板(110),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110)之间,两侧的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潘同基李罗标张上兵李学研张华平岑锦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