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与热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115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与热水设备,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中。由于换热板组装入换热壳内时,通气通道与燃烧腔连通,因此,燃烧腔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中,与第二水腔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内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上还设有第一水腔,且第一水腔围绕燃烧腔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本技术涉及热水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生活中大多数使用的热水设备均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水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水管内的水温上升。然而,燃烧器在对水管加热的同时,也在对壳体加热,导致壳体表面温度升高,严重影响热水设备的使用安全;同时,也导致大量热能损失,从而导致热水设备的热量利用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降低设备表面温度,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热量利用率。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热水设备,降低设备表面温度,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热量利用率。其技术方案如下: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壳,所述换热壳内形成燃烧腔与换热腔,所述换热壳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第一水腔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水腔至少部分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形成燃烧腔(210)与换热腔(290),所述换热壳(20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40)、第一水腔(280)和第一出水口(250),所述第一水腔(280)至少部分围设在所述燃烧腔(210)的外围;及/n换热板组(100),所述换热板组(10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290)内,所述换热板组(100)上设有通气通道(111)与第二水腔(112),所述通气通道(111)与所述燃烧腔(210)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二水腔(112)和所述第一出水口(250)水路依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形成燃烧腔(210)与换热腔(290),所述换热壳(20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40)、第一水腔(280)和第一出水口(250),所述第一水腔(280)至少部分围设在所述燃烧腔(210)的外围;及
换热板组(100),所述换热板组(10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290)内,所述换热板组(100)上设有通气通道(111)与第二水腔(112),所述通气通道(111)与所述燃烧腔(210)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二水腔(112)和所述第一出水口(250)水路依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腔(280)包括相连通的换热部(281)与降温部(282),所述换热部(281)位于所述换热腔(290)的外围,所述降温部(282)位于所述燃烧腔(210)的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281)包括第一进水段(2811)与第一出水段(2812),所述第一进水段(2811)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段(2812)与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所述降温部(282)包括第一包围段(2821)、连通段(2822)和第二包围段(2823),所述第一进水段(2811)、所述第一包围段(2821)、所述连通段(2822)、所述第二包围段(2823)和所述第一出水段(2812)水路依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200)包括相适配的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所述第一水腔(280)分为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分体腔(284),且所述第一水分体腔(283)与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均包括所述换热部(281)与所述降温部(282),所述第一壳体(22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一水分体腔(283)和所述第一出水口(250),所述第二壳体(230)上设有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也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潘同基李罗标张上兵李学研张华平岑锦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