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与热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115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与热水设备,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中。由于换热板组装入换热壳内时,通气通道与燃烧腔连通,因此,燃烧腔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中,与第二水腔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内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上还设有第一水腔,且第一水腔围绕燃烧腔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本技术涉及热水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生活中大多数使用的热水设备均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水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水管内的水温上升。然而,燃烧器在对水管加热的同时,也在对壳体加热,导致壳体表面温度升高,严重影响热水设备的使用安全;同时,也导致大量热能损失,从而导致热水设备的热量利用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降低设备表面温度,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热量利用率。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热水设备,降低设备表面温度,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热量利用率。其技术方案如下: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壳,所述换热壳内形成燃烧腔与换热腔,所述换热壳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第一水腔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水腔至少部分围设在所述燃烧腔的外围;及换热板组,所述换热板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板组上设有通气通道与第二水腔,所述通气通道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水腔和所述第一出水口水路依次连通。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中。由于换热板组装入换热壳内时,通气通道与燃烧腔连通,因此,燃烧腔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中,与第二水腔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内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上还设有第一水腔,且第一水腔围绕燃烧腔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吸收后的水会从第一水腔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为用户使用,如此,大大提高热能的利用率,有利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设备的出水率。另外,本方案将燃烧腔设置在换热壳内,一方面不需要额外设置独立的燃烧室,减少热水设备的零部件,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不需要考虑燃烧器和换热器连接的气密性,提高热水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腔包括相连通的换热部与降温部,所述换热部位于所述换热腔的外围,所述降温部位于所述燃烧腔的外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部包括第一进水段与第一出水段,所述第一进水段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段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降温部包括第一包围段、连通段和第二包围段,所述第一进水段、所述第一包围段、所述连通段、所述第二包围段和所述第一出水段水路依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壳包括相适配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水腔分为第一水分体腔与第二水分体腔,且所述第一水分体腔与所述第二水分体腔均包括所述换热部与所述降温部,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水分体腔和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所述第二水分体腔,所述第二水分体腔也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外壳与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且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一外壳合围形成所述第一水分体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外壳与第二内壳,所述第二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合围形成所述第二水分体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和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内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出水管内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第一水分体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第一围板与第二围板,所述第一围板围在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周边,所述第二围板围在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周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二进水管和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内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出水管内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均与所述第二水分体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腔包括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二进水段、降温段、第三水分体腔和第二出水段,所述降温段位于所述换热板组上靠近所述燃烧腔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水段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水段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组包括两个以上换热板、进水结构及出水结构,两个以上所述换热板间隔层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形成所述通气通道,所述第二水腔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所述进水结构上设有所述进水通道、及两个以上第二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与每个所述第二水腔分别通过对应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结构上设有所述出水通道、及两个以上第二出水口,所述出水通道与每个所述第二水腔分别通过对应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热水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本技术所述的热水设备,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换热器,将水通入第一进水口中,使得水流入第二水腔中。由于换热板组装入换热壳内时,通气通道与燃烧腔连通,因此,燃烧腔内的热气会进入通气通道中,与第二水腔内的水进行换热,使得水温升高。加热后的水,从第二水腔内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以完成热水的供应。又由于换热壳上还设有第一水腔,且第一水腔围绕燃烧腔的周向分布,因此,水进入第二水腔的同时,也会进入第一水腔中,进入后的水会大量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使得热水器设备表面温度有效降低,保证设备安全使用。同时,吸收后的水会从第一水腔流入第一出水口中,并从第一出水口处输出,为用户使用,如此,大大提高热能的利用率,有利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设备的出水率。另外,本方案将燃烧腔设置在换热壳内,一方面不需要额外设置独立的燃烧室,减少热水设备的零部件,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不需要考虑燃烧器和换热器连接的气密性,提高热水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一视角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另一视角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爆炸示意图;图4为图3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板结构一视角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板结构另一视角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换热板组,110、换热板,111、通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形成燃烧腔(210)与换热腔(290),所述换热壳(20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40)、第一水腔(280)和第一出水口(250),所述第一水腔(280)至少部分围设在所述燃烧腔(210)的外围;及/n换热板组(100),所述换热板组(10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290)内,所述换热板组(100)上设有通气通道(111)与第二水腔(112),所述通气通道(111)与所述燃烧腔(210)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二水腔(112)和所述第一出水口(250)水路依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形成燃烧腔(210)与换热腔(290),所述换热壳(20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40)、第一水腔(280)和第一出水口(250),所述第一水腔(280)至少部分围设在所述燃烧腔(210)的外围;及
换热板组(100),所述换热板组(10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290)内,所述换热板组(100)上设有通气通道(111)与第二水腔(112),所述通气通道(111)与所述燃烧腔(210)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二水腔(112)和所述第一出水口(250)水路依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腔(280)包括相连通的换热部(281)与降温部(282),所述换热部(281)位于所述换热腔(290)的外围,所述降温部(282)位于所述燃烧腔(210)的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281)包括第一进水段(2811)与第一出水段(2812),所述第一进水段(2811)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段(2812)与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所述降温部(282)包括第一包围段(2821)、连通段(2822)和第二包围段(2823),所述第一进水段(2811)、所述第一包围段(2821)、所述连通段(2822)、所述第二包围段(2823)和所述第一出水段(2812)水路依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200)包括相适配的第一壳体(220)与第二壳体(230),所述第一水腔(280)分为第一水分体腔(283)与第二水分体腔(284),且所述第一水分体腔(283)与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均包括所述换热部(281)与所述降温部(282),所述第一壳体(220)上设有水路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一水分体腔(283)和所述第一出水口(250),所述第二壳体(230)上设有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所述第二水分体腔(284)也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40)、所述第一出水口(25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潘同基李罗标张上兵李学研张华平岑锦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