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利汉专利>正文

一种基坑护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740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护坡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筒、第二支撑筒和二次支撑单元,第一支撑筒的外弧面中部焊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为两个且对称倾斜设置,第二支撑筒与连接板的左侧端头固定连接,二次支撑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内部,还包括第二护坡板、第二支撑板和通槽,第二护坡板分别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端头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焊接于第二护坡板的内侧表面,第二支撑板为三角形结构,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端头外弧面均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该基坑护坡结构采用双重支撑的方式进行护坡,支撑效果好,可以消减基坑周边土坡的压力,避免对另一侧的基坑坑壁结构造成破坏形成连锁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护坡结构
本技术涉及基坑施工
,具体为一种基坑护坡结构。
技术介绍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在城市隧道的修建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基坑的上端进行水平支护,现有的基坑护坡结构通常是采用支撑架对两侧的坑壁利用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进行单一的支撑,并不能消除坑壁所施加的压力,一旦一侧的压力过大,很容易对另一侧基坑的坑壁结构造成破坏,形成连锁效应,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坑护坡结构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基坑护坡结构,采用双重支撑的方式进行护坡,支撑效果好,可以消减基坑周边土坡的压力,避免对另一侧的基坑坑壁结构造成破坏形成连锁反应,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护坡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筒、第二支撑筒和二次支撑单元;第一支撑筒:所述第一支撑筒的外弧面中部焊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两个且对称倾斜设置;第二支撑筒:所述第二支撑筒与连接板的左侧端头固定连接;二次支撑单元:所述二次支撑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内部;其中:还包括第二护坡板、第二支撑板和通槽,所述第二护坡板分别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端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焊接于第二护坡板的内侧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板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端头外弧面均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通槽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中部,将第一护坡板深埋于基坑的两侧土坡内部,第二支撑板固定于基坑的坑壁,第一护坡板通过第一弹簧的推力对基坑的土坡进行支撑,第二护坡板通过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对基坑的坑壁进行支撑防护,采用双重加固支撑的方式进行防护,结构稳定,防护效果好,当左侧的第一护坡板受到土坡的压力较大且第一弹簧的弹力不足以起到支撑作用时,第一护坡板通过支撑柱向内侧移动,第一弹簧被压缩,支撑柱在第二支撑筒的内壁进行滑动时带动转轴移动,转轴在第二支撑筒中部的通槽内移动,使第二弹簧被压缩,套管的连接作用使两端的连接杆以销轴为中心轴旋转,进而使第一支撑筒内部对应的转轴反向移动,进而通过第一支撑筒内部的支撑柱将对应的第一护坡板反向推动,对基坑的土坡施加反向压力,即消减了土坡的压力,有防止对另一侧的结构造成破坏,起到双重保护作用。进一步的,所述二次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柱、第一弹簧和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为两个且分别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内弧面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对称设置于第一固定块的两侧端头,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第一弹簧的外侧端头固定连接,起到二次支撑加固的作用。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护坡板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护坡板与支撑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均匀设置于支撑柱的外侧端头,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护坡板固定连接,对基坑的土坡内部进行包括支撑。进一步的,还包括销轴、套管、连接杆、第二弹簧、第二固定块和转轴,所述转轴与支撑柱的通孔内表面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穿过通槽,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转轴的对应端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弹簧的外侧端头固定连接,所述套管与对应的连接杆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固定连接于套管的内弧面中部,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两侧端头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弹簧内侧端头固定连接,所述销轴固定连接于连接板的中部,所述销轴与对应的第二固定块中心孔滑动连接,所述销轴穿过套管的通孔,当一侧的基坑土坡发生侧移时,将侧移的压力转换为反向的推力传递给周围的土坡,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为十字交叉型结构,所述固定架的右侧端头与第一支撑筒的外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右侧端头与第二支撑筒的外弧面固定连接,起到加固连接、提高稳定性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基坑护坡结构,具有以下好处:1、将第一护坡板深埋于基坑的两侧土坡内部,第二支撑板固定于基坑的坑壁,第一护坡板通过第一弹簧的推力对基坑的土坡进行支撑,第二护坡板通过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对基坑的坑壁进行支撑防护,采用双重加固支撑的方式进行防护,结构稳定,防护效果好。2、当左侧的第一护坡板受到土坡的压力较大且第一弹簧的弹力不足以起到支撑作用时,第一护坡板通过支撑柱向内侧移动,第一弹簧被压缩,支撑柱在第二支撑筒的内壁进行滑动时带动转轴移动,转轴在第二支撑筒中部的通槽内移动,使第二弹簧被压缩,套管的连接作用使两端的连接杆以销轴为中心轴旋转,进而使第一支撑筒内部对应的转轴反向移动,进而通过第一支撑筒内部的支撑柱将对应的第一护坡板反向推动,对基坑的土坡施加反向压力,即消减了土坡的压力,有防止对另一侧的结构造成破坏,起到双重保护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套管剖视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筒、2第二支撑筒、3连接板、4第一护坡板、5第二护坡板、6第二支撑板、7第一支撑板、8二次支撑单元、81支撑柱、82第一弹簧、83第一固定块、9销轴、10固定架、11通槽、12套管、13连接杆、14第二弹簧、15第二固定块、16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护坡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筒1、第二支撑筒2和二次支撑单元8;第一支撑筒1:第一支撑筒1的外弧面中部焊接有连接板3,连接板3为两个且对称倾斜设置。第二支撑筒2:第二支撑筒2与连接板3的左侧端头固定连接。二次支撑单元8:二次支撑单元8包括支撑柱81、第一弹簧82和第一固定块83,第一固定块83为两个且分别与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内弧面中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82对称设置于第一固定块83的两侧端头,支撑柱81的一端与第一弹簧82的外侧端头固定连接,第一护坡板4通过第一弹簧82的推力对基坑深处的土坡进行支撑。其中:还包括第一护坡板4、第一支撑板7、销轴9、套管12、连接杆13、第二弹簧14、第二固定块15、转轴16和固定架10,第一护坡板4与支撑柱8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7均匀设置于支撑柱81的外侧端头,第一支撑板7与第一护坡板4固定连接,转轴16与支撑柱81的通孔内表面转动连接,转轴16穿过通槽11,连接杆13的一端与转轴16的对应端头固定连接,连接杆13的另一端与第二弹簧14的外侧端头固定连接,套管12与对应的连接杆13外表面滑动连接,第二固定块15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筒(1)、第二支撑筒(2)和二次支撑单元(8);/n第一支撑筒(1):所述第一支撑筒(1)的外弧面中部焊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为两个且对称倾斜设置;/n第二支撑筒(2):所述第二支撑筒(2)与连接板(3)的左侧端头固定连接;/n二次支撑单元(8):所述二次支撑单元(8)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内部;/n其中:还包括第二护坡板(5)、第二支撑板(6)和通槽(11),所述第二护坡板(5)分别与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端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6)焊接于第二护坡板(5)的内侧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板(6)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端头外弧面均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6)固定连接,所述通槽(11)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中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筒(1)、第二支撑筒(2)和二次支撑单元(8);
第一支撑筒(1):所述第一支撑筒(1)的外弧面中部焊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为两个且对称倾斜设置;
第二支撑筒(2):所述第二支撑筒(2)与连接板(3)的左侧端头固定连接;
二次支撑单元(8):所述二次支撑单元(8)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内部;
其中:还包括第二护坡板(5)、第二支撑板(6)和通槽(11),所述第二护坡板(5)分别与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端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6)焊接于第二护坡板(5)的内侧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板(6)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端头外弧面均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6)固定连接,所述通槽(11)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支撑单元(8)包括支撑柱(81)、第一弹簧(82)和第一固定块(83),所述第一固定块(83)为两个且分别与第一支撑筒(1)和第二支撑筒(2)的内弧面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82)对称设置于第一固定块(83)的两侧端头,所述支撑柱(81)的一端与第一弹簧(82)的外侧端头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利汉
申请(专利权)人:谢利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