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利汉专利>正文

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2842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包括钢混底板、第一加固结构、第二加固结构、营养层结构和护坡植被结构,钢混底板的上端左侧配合设有护坡基土,护坡基土为夯实的护坡基土,该高强度生态护坡,保证与坡面更好地融合,以更强有力的加固结构护坡,保证护坡整体结构的高强度稳定性,满足了护坡需求,为上层生态植被提供营养保障,保证水分彼此间的正常流动,并对营养层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保证整体的稳定性,提供生态护坡,可防止生态植被水淹情况的发生,依靠生态植被更强的抓土能力保证土层的牢固性,雨水或多余的水分可以及时排出至外部,避免水分过多出现松土滑落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
本技术涉及护坡结构
,具体为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
技术介绍
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在桥址所在河段,河岸的凹岸逐年迎受水流冲刷,会使河岸不断地坍塌,为保护桥梁和路堤安全,须在凹岸修筑防护建筑物,此外,因设桥引起河水流向变化,冲刷河岸而危及农田和村镇时,也须在河岸修建防护建筑物,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护坡应运而生,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但传统的生态护坡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够保证与坡面更好地融合,不能以更强有力的加固结构护坡,从而无法保证护坡整体结构的高强度稳定性,不能够满足护坡需求,没有为上层生态植被提供营养保障,营养层间水分无法保证正常流动,没有对营养层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无法保证整体的稳定性,不能防止生态植被水淹情况的发生,植被抓土能力不好,雨水或多余的水分不可以及时排出至外部,无法避免水分过多出现松土滑落情况的发生,因此能够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的实现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以更强有力的加固结构护坡,保证护坡整体结构的高强度稳定性,为上层生态植被提供营养保障,并对营养层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保证整体的稳定性,提供生态护坡,依靠生态植被更强的抓土能力保证土层的牢固性,雨水或多余的水分可以及时排出至外部,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包括钢混底板、第一加固结构、第二加固结构、营养层结构和护坡植被结构;钢混底板:所述钢混底板的上端左侧配合设有护坡基土,护坡基土为夯实的护坡基土;第一加固结构:所述第一加固结构配合设置于护坡基土的右侧;第二加固结构:所述第二加固结构配合设置于第一加固结构的右侧;营养层结构:所述营养层结构配合设置第二加固结构的右侧;护坡植被结构:所述护坡植被结构配合设置营养层结构的右侧;其中:还包括导水流槽和排水通道,所述导水流槽纵向设置于钢混底板的上端右侧,排水通道均匀设置于钢混底板的右板体内,且均与导水流槽相通,保证与坡面更好地融合,以更强有力的加固结构护坡,保证护坡整体结构的高强度稳定性,满足了护坡需求,为上层生态植被提供营养保障,保证水分彼此间的正常流动,并对营养层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保证整体的稳定性,提供生态护坡,可防止生态植被水淹情况的发生,依靠生态植被更强的抓土能力保证土层的牢固性,雨水或多余的水分可以及时排出至外部,避免水分过多出现松土滑落情况的发生。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固结构包括固定柱、底层钢筋框架、钢筋柱、上层钢筋框架和加固混凝土,所述固定柱均匀穿插于护坡基土的内部,固定柱的顶端均与底层钢筋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底层钢筋框架的左侧与护坡基土的右侧面结构,钢筋柱均匀配合设置于底层钢筋框架的右侧,钢筋柱的顶端均与上层钢筋框架的左壁配合固定连接,底层钢筋框架、钢筋柱和上层钢筋框架构成整体的间隙处填充有加固混凝土,实现第二层护坡结构的加固,保证结构的高强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固结构包括钢筋框、纵向钢筋、横向钢筋、斜撑筋和碎石,所述钢筋框配合设置于上层钢筋框架的右壁,纵向钢筋配合设置于钢筋框的内部,横向钢筋均匀配合设置于钢筋框的内部,且均与纵向钢筋垂直交叉设置,斜撑筋配合设置于钢筋框、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构成整体的框架内,碎石填充于钢筋框、纵向钢筋、横向钢筋和斜撑筋构成整体框架的间隙处,实现第三层护坡结构的加固,保证结构的高强度。进一步的,所述营养层结构包括钢筋水泥龙骨框、透水孔和营养土,所述钢筋水泥龙骨框配合设置于钢筋框、纵向钢筋、横向钢筋和斜撑筋构成整体框架的右侧,透水孔均匀设置于钢筋水泥龙骨框的壁体上,营养土均匀填充于对应的钢筋水泥龙骨框内部,为上层生态植被提供营养保障,保证水分彼此间的正常流动,并对营养层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避免滑坡情况的发生,保证整体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护坡植被结构包括水泥龙骨框、水泥导流槽、流水孔和植被,所述水泥龙骨框配合设置于钢筋水泥龙骨框的右侧,水泥导流槽配合设置于水泥龙骨框的内部,流水孔均匀设置于水泥导流槽的壁体上,且均与水泥龙骨框的内部相通,植被设置于对应的水泥龙骨框和水泥导流槽组成的种植隔栏内,且均与营养土配合设置,提供生态护坡,可防止生态植被水淹情况的发生,雨水或多余的水分可以及时排出至外部,避免水分过多出现松土滑落情况的发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高强度生态护坡,具有以下好处:1、先清理坡面表面浮土,削坡,保证相邻坡面格构之间高低变化不太大,大致平整,将坡面底底部前端的平面清理整平,之后通过架设钢筋龙骨,浇筑混凝土后形成平整的钢混底板,在钢混底板的上端左侧堆积护坡基土并夯实,让护坡基土的左侧与坡面充分融合连接,从而起到第一层加固护坡的作用,将均匀分布的固定柱穿插于护坡基土的内部,并将固定柱与底层钢筋框架的左侧壁适宜位置焊接,将上层钢筋框架通过均匀分布的钢筋柱与底层钢筋框架右侧壁焊接,保证底层钢筋框架、钢筋柱和上层钢筋框架构成整体的间隙处填充加固混凝土充分凝固,固定柱、底层钢筋框架、钢筋柱、上层钢筋框架和加固混凝土构成的整体起到第二层加固护坡的作用,钢筋框、纵向钢筋、横向钢筋、斜撑筋彼此配合焊接,构成的框架焊接于上层钢筋框架的右壁上,在钢筋框、纵向钢筋、横向钢筋和斜撑筋构成整体框架的间隙处填充碎石,钢筋框、纵向钢筋、横向钢筋、斜撑筋和碎石构成的整体起到第三层加固护坡的作用,从而保证与坡面更好地融合,更强有力的加固护坡,保证护坡整体结构的高强度稳定性,满足了护坡需求。2、在钢筋框、纵向钢筋、横向钢筋、斜撑筋和碎石构成整体的右壁面上铺设钢筋水泥龙骨框,营养土填充于对应的钢筋水泥龙骨框内部,透水孔保证每个框格内营养土水分彼此流通,钢筋水泥龙骨框保证内部营养土的限位固定,为上层生态植被提供营养保障,保证水分彼此间的正常流动,并对营养层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避免滑坡情况的发生,保证整体的稳定性。3、将水泥龙骨框配合铺设在钢筋水泥龙骨框的右侧,水泥导流槽配合设置于水泥龙骨框的内部,植被设置于对应的水泥龙骨框和水泥导流槽组成的种植隔栏内,且均与营养土配合设置,此时植被可以正常吸收营养土中养分,水泥龙骨框和水泥导流槽起到限位固定植被的作用,雨水冲刷及植被上多余水分可以通过流水孔流出水泥导流槽中排出,防止水淹情况的发生,植被既保证护坡结构的良好生态,也通过更强的抓土能力保证土层的牢固性,排出的水分可以及时通过导水流槽和排水通道排出至外部,避免雨水填充过大松土滑落情况的发生,提供生态护坡,可防止生态植被水淹情况的发生,依靠生态植被更强的抓土能力保证土层的牢固性,雨水或多余的水分可以及时排出至外部,避免水分过多出现松土滑落情况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内部剖视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混底板(1)、第一加固结构(3)、第二加固结构(4)、营养层结构(5)和护坡植被结构(6);/n钢混底板(1):所述钢混底板(1)的上端左侧配合设有护坡基土(2),护坡基土(2)为夯实的护坡基土;/n第一加固结构(3):所述第一加固结构(3)配合设置于护坡基土(2)的右侧;/n第二加固结构(4):所述第二加固结构(4)配合设置于第一加固结构(3)的右侧;/n营养层结构(5):所述营养层结构(5)配合设置第二加固结构(4)的右侧;/n护坡植被结构(6):所述护坡植被结构(6)配合设置营养层结构(5)的右侧;/n其中:还包括导水流槽(7)和排水通道(8),所述导水流槽(7)纵向设置于钢混底板(1)的上端右侧,排水通道(8)均匀设置于钢混底板(1)的右板体内,且均与导水流槽(7)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混底板(1)、第一加固结构(3)、第二加固结构(4)、营养层结构(5)和护坡植被结构(6);
钢混底板(1):所述钢混底板(1)的上端左侧配合设有护坡基土(2),护坡基土(2)为夯实的护坡基土;
第一加固结构(3):所述第一加固结构(3)配合设置于护坡基土(2)的右侧;
第二加固结构(4):所述第二加固结构(4)配合设置于第一加固结构(3)的右侧;
营养层结构(5):所述营养层结构(5)配合设置第二加固结构(4)的右侧;
护坡植被结构(6):所述护坡植被结构(6)配合设置营养层结构(5)的右侧;
其中:还包括导水流槽(7)和排水通道(8),所述导水流槽(7)纵向设置于钢混底板(1)的上端右侧,排水通道(8)均匀设置于钢混底板(1)的右板体内,且均与导水流槽(7)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结构(3)包括固定柱(31)、底层钢筋框架(32)、钢筋柱(33)、上层钢筋框架(34)和加固混凝土(35),所述固定柱(31)均匀穿插于护坡基土(2)的内部,固定柱(31)的顶端均与底层钢筋框架(32)的左侧固定连接,底层钢筋框架(32)的左侧与护坡基土(2)的右侧面结构,钢筋柱(33)均匀配合设置于底层钢筋框架(32)的右侧,钢筋柱(33)的顶端均与上层钢筋框架(34)的左壁配合固定连接,底层钢筋框架(32)、钢筋柱(33)和上层钢筋框架(34)构成整体的间隙处填充有加固混凝土(3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利汉
申请(专利权)人:谢利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