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包括针脚和连接杆,所述针脚的端壁开设有脚槽,且脚槽的内端安置有转条,所述转条的侧端安装有棉绳,所述连接杆安置于针脚的侧端,且连接杆的端部固定有握柄,所述握柄的侧壁安置有端卡扣,且握柄的中部侧壁固定有连杆条,所述连杆条的底端外侧安装有封盖,通过脚槽的设计,则可以在针脚的端部内形成一个中空空间,此空间内可方便存放转条,而且转条与脚槽之间的相互嵌合活动,可方便其进行相对活动旋转,使得棉绳得以随之进同步延伸,以进行棉绳的缠绕,绑缚,如将棉绳与手进行缠绕,进而来对针进行悬吊,此时可方便针头与火之间进行烧烤,进行高温消毒操作,防止手持本体而出现烫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
本技术涉及中医器械
,具体为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
技术介绍
中医器械是中医所应用的工具,主要包括诊断仪器、治疗仪器和中医器具,配置时需遵循工作需求原则和使用时遵守规定,针灸针最早的雏形是针石,针砭治病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像一个人手持尖锐器具,治疗病人腹病疾病,在医治时,一般多会使用到中医针灸针,以进行针灸操作。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384487U所公开的一种中医针灸专用针灸针,其虽实现了不要对针灸针的电池进行拆卸,同时针灸针内部预留了电子设备的安装空间,但并未解决现有的中医专用针灸针在使用过程中消毒方式较为古老,未进行自身结构的改进,让消毒结构自动衔接于针头本体上,存在着使用时消毒操控较为繁琐,需要携带配套的消毒物品如医用酒精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中医专用针灸针在使用过程中消毒方式较为古老,未进行自身结构的改进,让消毒结构自动衔接于针头本体上,存在着使用时消毒操控较为繁琐,需要携带配套的消毒物品如医用酒精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包括针脚和连接杆,所述针脚的端壁开设有脚槽,且脚槽的内端安置有转条,所述转条的侧端安装有棉绳,所述连接杆安置于针脚的侧端,且连接杆的端部固定有握柄,所述握柄的侧壁安置有端卡扣,且握柄的中部侧壁固定有连杆条,所述连杆条的底端外侧安装有封盖,且封盖的侧壁端开设有端卡槽,所述封盖的中部开设有中心连孔,且封盖的底端外侧安置有端脚座,所述端脚座的中部开设有棉口,且棉口的顶端安置有海绵,所述端脚座的端面壁开设有端脚座口。优选的,所述脚槽关于针脚的中心对称分布,且脚槽与转条之间为嵌合活动,而且棉绳与转条之间相互配合缠绕。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与握柄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握柄与端卡扣之间为焊接,而且端卡扣关于握柄的中心对称。优选的,所述连杆条与中心连孔之间为活动连接,且封盖的水平中轴线与连杆条的水平中轴线相重合,而且封盖的中部内端为中空状。优选的,所述封盖通过端卡槽与端卡扣构成卡合结构,且封盖通过端脚座口与端脚座构成卡合结构,而且封盖和端脚座均为矩形状。优选的,所述棉口与海绵之间为粘接连接,且棉口的底端穿设有穿孔,而且穿孔呈矩形状等距分布于端脚座的侧壁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脚槽的设计,则可以在针脚的端部内形成一个中空空间,此空间内可方便存放转条,而且转条与脚槽之间的相互嵌合活动,可方便其进行相对活动旋转,使得棉绳得以随之进同步延伸,以进行棉绳的缠绕,绑缚,如将棉绳与手进行缠绕,进而来对针进行悬吊,此时可方便针头与火之间进行烧烤,进行高温消毒操作,防止手持本体而出现烫伤,也有效的避免了未随身携带镊子等夹持工具时而出现操控不便的情况,而且可经过棉绳来与晾晒物品或消毒器皿的顶端进行缠绕,从而将枕体悬挂于其端部进行使用,提高其使用时的便捷性,让其自身的可操控性能更加的丰富,同时结构设计简易。2、通过握柄的设计,可方便中医医护人员来手动握持针体,而且可经过端卡扣与端卡槽之间相互卡合,可让其很好的进行定位,即让封盖在外滑活动时,可很好的与握柄之间进行卡合组接,提高其结构体之间的配合效果,也便于来对其进行打开操控。3、通过端卡扣和端卡槽之间的卡合,可将封盖与握柄之前相互卡合定位,此时可将封盖与端脚座分离,而经过中心连孔可让封盖与连杆条之间相互活动,从而来让封盖与端脚座之间相互贴合,此时可经过端脚座口来对二者进行卡合定位,并让封盖来对海绵进行遮护,方便对海绵进行很好的存储保护,而且可经过棉口来安置海绵,并且可经过海绵来沾染医用酒精,在使用时,可经过压动海绵,让医用酒精落入棉口内,并沿着穿孔漏出,而后布满针体的针头端部,进而来便捷的完成针体的消毒操作,使得中医医护人员可以很快速且便捷的来对使用的针体进行预处理,以便于医护人员在复杂条件下,如户外没有教好的配套消毒设备和器具,室内没有较多的取拿器具的时间时,进行快捷的消毒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封盖和端脚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针脚;2、脚槽;3、转条;4、棉绳;5、连接杆;6、握柄;7、端卡扣;8、连杆条;9、封盖;10、端卡槽;11、中心连孔;12、端脚座;13、棉口;14、海绵;15、端脚座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包括针脚1、脚槽2、转条3、棉绳4、连接杆5、握柄6、端卡扣7、连杆条8、封盖9、端卡槽10、中心连孔11、端脚座12、棉口13、海绵14、端脚座口15,针脚1的端壁开设有脚槽2,且脚槽2的内端安置有转条3,转条3的侧端安装有棉绳4,连接杆5安置于针脚1的侧端,且连接杆5的端部固定有握柄6,握柄6的侧壁安置有端卡扣7,且握柄6的中部侧壁固定有连杆条8,连杆条8的底端外侧安装有封盖9,且封盖9的侧壁端开设有端卡槽10,封盖9的中部开设有中心连孔11,且封盖9的底端外侧安置有端脚座12,端脚座12的中部开设有棉口13,且棉口13的顶端安置有海绵14,端脚座12的端面壁开设有端脚座口15。请参考图1,脚槽2关于针脚1的中心对称分布,且脚槽2与转条3之间为嵌合活动,而且棉绳4与转条3之间相互配合缠绕,通过脚槽2的设计,则可以在针脚1的端部内形成一个中空空间,此空间内可方便存放转条3,而且转条3与脚槽2之间的相互嵌合活动,可方便其进行相对活动旋转,使得棉绳4得以随之进同步延伸,以进行棉绳4的缠绕,绑缚,如将棉绳4与手进行缠绕,进而来对针进行悬吊,此时可方便针头与火之间进行烧烤,进行高温消毒操作,防止手持本体而出现烫伤,也有效的避免了未随身携带镊子等夹持工具时而出现操控不便的情况,而且可经过棉绳4来与晾晒物品或消毒器皿的顶端进行缠绕,从而将枕体悬挂于其端部进行使用,提高其使用时的便捷性,让其自身的可操控性能更加的丰富,同时结构设计简易;请参考图1,连接杆5与握柄6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握柄6与端卡扣7之间为焊接,而且端卡扣7关于握柄6的中心对称,连杆条8与中心连孔11之间为活动连接,且封盖9的水平中轴线与连杆条8的水平中轴线相重合,而且封盖9的中部内端为中空状,通过握柄6的设计,可方便中医医护人员来手动握持针体,而且可经过端卡扣7与端卡槽10之间相互卡合,可让其很好的进行定位,即让封盖9在外滑活动时,可很好的与握柄6之间进行卡合组接,提高其结构体之间的配合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包括针脚(1)和连接杆(5),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脚(1)的端壁开设有脚槽(2),且脚槽(2)的内端安置有转条(3),所述转条(3)的侧端安装有棉绳(4),所述连接杆(5)安置于针脚(1)的侧端,且连接杆(5)的端部固定有握柄(6),所述握柄(6)的侧壁安置有端卡扣(7),且握柄(6)的中部侧壁固定有连杆条(8),所述连杆条(8)的底端外侧安装有封盖(9),且封盖(9)的侧壁端开设有端卡槽(10),所述封盖(9)的中部开设有中心连孔(11),且封盖(9)的底端外侧安置有端脚座(12),所述端脚座(12)的中部开设有棉口(13),且棉口(13)的顶端安置有海绵(14),所述端脚座(12)的端面壁开设有端脚座口(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包括针脚(1)和连接杆(5),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脚(1)的端壁开设有脚槽(2),且脚槽(2)的内端安置有转条(3),所述转条(3)的侧端安装有棉绳(4),所述连接杆(5)安置于针脚(1)的侧端,且连接杆(5)的端部固定有握柄(6),所述握柄(6)的侧壁安置有端卡扣(7),且握柄(6)的中部侧壁固定有连杆条(8),所述连杆条(8)的底端外侧安装有封盖(9),且封盖(9)的侧壁端开设有端卡槽(10),所述封盖(9)的中部开设有中心连孔(11),且封盖(9)的底端外侧安置有端脚座(12),所述端脚座(12)的中部开设有棉口(13),且棉口(13)的顶端安置有海绵(14),所述端脚座(12)的端面壁开设有端脚座口(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专用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槽(2)关于针脚(1)的中心对称分布,且脚槽(2)与转条(3)之间为嵌合活动,而且棉绳(4)与转条(3)之间相互配合缠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成宇,王玉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紫微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