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566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包括便于插入口腔的定位机构和与定位机构配合进行给药的给药机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给药装置,不需要切开大鼠的气管能通过口腔将药水沿着气管输送到大鼠的气道组织内;不仅减轻对大鼠的伤害及较少大鼠死亡率,而且操作方便,能方便地观察到插入是否成功,注射药液也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
本技术涉及实验室大鼠给药
,尤其涉及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
技术介绍
当代生命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是不可或缺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大多需要借助动物实验加以阐明或证实。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结果准确、真实可靠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动物伦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证实验动物享有应有的福利,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动物痛苦,为其提供舒适、无痛的的实验环境,尊重其为人类生医学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体现动物实验中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之一。气管滴注是气管内给药或染毒的主要实验方法,目前实验动物气管给药大多数是有创的,并且无法避免食道误入。另外,为保证给药的准确性,实验者往往还采用气管切开,将大鼠颈部皮肤和肌肉切开使气管暴露,药物经由气管暴露的的切口滴注,或用尖锐进样器刺破气管以实现气管滴注给药的目的。此种方法具有开放性伤口,容易损伤实验动物,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动物感染率增加,有可能造成动物死亡,也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且不利于长时间反复气管给药;此外,气管切开术方法复杂,需要较大的人力和时间,无法适用于大批量动物实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采用该给药装置不用切开大鼠的气管,直接将药水经由呼吸道给药;它能减少气道损伤,降低大鼠死亡率。方便操作,提高实验效率。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包括便于插入口腔的定位机构和与定位机构配合进行给药的给药机构;<br>所述的给药机构包括一根从底部向顶部延伸的软管,所述的软管的顶部设有两根以上底部分别与所述的软管顶部相连通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的给药机构还包括一根活动设置于第一支管和软管中的钢针,所述的钢针从第一支管顶部向下延伸且通过软管直到软管下部,所述的钢针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支管与软管的长度之和,所述的钢针的顶部设有便于将所述钢针拉出或者推进所述的第一支管和软管中的拉环,所述的第一支管的内径为1-2毫米;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一个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变大的锥形的定位筒,定位筒的上端设有便于软管下端插入的上开口,所述的定位筒的侧壁上设有一个贯通侧壁内外表面的便于软管的底部穿出的通孔。本技术的原理及使用说明如下:使用时,先将大鼠麻醉,然后将大鼠垂直悬挂于玻璃板上,使大鼠口腔在实验者视野以下;一位实验人员将大鼠头部固定后将大鼠舌头牵出暴露于口腔外部,另一位实验者将定位器由口腔缓慢插入直至气管会厌处,当观察到大鼠气管呼吸所产生的白色气泡且上下浮动时,表示大鼠气管暴露部位正确,此时将给药机构的软管底部从定位筒的上端开口插入定位筒,从定位筒侧壁的通孔穿出,然后缓慢插入大鼠气管内部,再拔出钢针;然后在毛细管的外端沾水,如果毛细管的水滴向外移动,则表明该装置插入气管是否成功;该装置插入气管成功后,使用微量注射器的针头通过软管和第一支管再经由呼吸道注射入大鼠体内。药物滴注完毕后,将定位器移出。采用本技术的给药装置,不仅不会对大鼠造成伤害,而且操作方便,能方便地观察到插入是否成功,注射药液也方便。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将定位筒套设于大鼠口腔内:所述的定位筒上部旁侧设有一个便于手持的手柄。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找到大鼠的呼吸道,而不需要额外的手电筒等装置,使操作更加方便:所述的定位筒采用透明材质,所述的定位筒内壁上设有LED冷光源及为其提供电的电源装置,且所述LED冷光源位于通孔的下方。进一步地,为了与大部分的大鼠的口腔适配:所述的定位筒的上端开口的内径为1~1.2cm;最下端外径为0.2~0.4cm;所述的定位筒的底部到顶部的距离为5~5.5cm。进一步地,为了与大部分的大鼠的口腔适配:所述的定位筒的上端开口的直径为1~1.2cm;下端直径为0.2~0.4cm;所述的定位筒的底部到顶部的距离为5~5.5cm。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操作,操作的时候不会接触操作者的手:所述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外套设有便于手持的外套体。进一步地,为了与大鼠的口腔适配:所述的软管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为7-10cm。进一步地,为了不刺伤大鼠的口腔,减少大鼠的创伤可能:所述的软管底部呈光滑的半球状。进一步地,为了不刺伤大鼠的口腔,减少大鼠的创伤可能:所述的定位筒的底部呈光滑的半球状。进一步地,所述的通孔(1-2)的内径为3-5mm。较之前的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的给药装置,不需要切开大鼠的气管能通过口腔将药水沿着气管输送到大鼠的气道组织内;不仅减轻对大鼠的伤害及较少大鼠死亡率,而且操作方便,能方便地观察到插入是否成功,注射药液也方便。使用时,安全且容易操作,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大鼠的创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给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定位机构与给药机构合并使用的状态图。图5是使用状态参考图。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包括便于插入口腔的定位机构1和与定位机构1配合进行给药的给药机构2;所述的给药机构2包括一根从底部向顶部延伸的软管2-1,所述的软管2-1的顶部设有两根以上底部分别与所述的软管2-1顶部相连通的第一支管2-2和第二支管2-3;所述的给药机构2还包括一根活动设置于第一支管2-2和软管2-1中的钢针2-4,所述的钢针2-4从第一支管2-2顶部向下延伸且通过软管2-1直到软管下部,所述的钢针2-4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支管2-2与软管2-1的长度之和,所述的钢针2-4的顶部设有便于将所述钢针2-4拉出或者推进所述的第一支管2-2和软管2-1中的拉环2-4-1,所述的第一支管2-2的内径为1-2毫米;所述的定位机构1包括一个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变大的锥形的定位筒1-1,定位筒1-1的上端设有便于软管2-1下端插入的上开口,所述的定位筒1-1的侧壁上设有一个贯通侧壁内外表面的便于软管2-1的底部穿出的通孔1-2。本技术的原理及使用说明如下:使用时,先将大鼠麻醉,然后将大鼠垂直悬挂于玻璃板上使大鼠口腔在实验者视野以下;一位实验人员将大鼠头部固定后将大鼠舌头牵出暴露于口腔外部,另一位实验者将定位器由口腔缓慢插入直至气管会厌处,当观察到大鼠气管呼吸所产生的白色气泡且上下浮动时,表示大鼠气管暴露部位正确,此时将给药机构2的软管2-1底部从定位筒1-1的上端开口插入定位筒1-1,从定位筒1-1侧壁的通孔1-2穿出,然后缓慢插入大鼠气管内部,再拔出钢针2-4;然后在毛细管的外端沾水,手按住第一支管孔2-2,如果观察到毛细管的水滴向外移动,则表明该装置插入气管是否成功;该装置插入气管成功后,使用微量注射器的针头通过第一支管2-2再经由呼吸道注射入大鼠气道内。药物滴注完毕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便于插入口腔的定位机构(1)和与定位机构(1)配合进行给药的给药机构(2);/n所述的给药机构(2)包括一根从底部向顶部延伸的软管(2-1),所述的软管(2-1)的顶部设有两根以上底部分别与所述的软管(2-1)顶部相连通的第一支管(2-2)和第二支管(2-3);所述的给药机构(2)还包括一根活动设置于第一支管(2-2)和软管(2-1)中的钢针(2-4),所述的钢针(2-4)从第一支管(2-2)顶部向下延伸且通过软管(2-1)直到软管下部,所述的钢针(2-4)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支管(2-2)与软管(2-1)的长度之和,所述的钢针(2-4)的顶部设有便于将所述钢针(2-4)拉出或者推进所述的第一支管(2-2)和软管(2-1)中的拉环(2-4-1),所述的第一支管(2-2)的内径为1-2毫米;/n所述的定位机构(1)包括一个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变大的锥形的定位筒(1-1),定位筒(1-1)的上端设有便于软管(2-1)下端插入的上开口,所述的定位筒(1-1)的侧壁上设有一个贯通侧壁内外表面的便于软管(2-1)的底部穿出的通孔(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便于插入口腔的定位机构(1)和与定位机构(1)配合进行给药的给药机构(2);
所述的给药机构(2)包括一根从底部向顶部延伸的软管(2-1),所述的软管(2-1)的顶部设有两根以上底部分别与所述的软管(2-1)顶部相连通的第一支管(2-2)和第二支管(2-3);所述的给药机构(2)还包括一根活动设置于第一支管(2-2)和软管(2-1)中的钢针(2-4),所述的钢针(2-4)从第一支管(2-2)顶部向下延伸且通过软管(2-1)直到软管下部,所述的钢针(2-4)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支管(2-2)与软管(2-1)的长度之和,所述的钢针(2-4)的顶部设有便于将所述钢针(2-4)拉出或者推进所述的第一支管(2-2)和软管(2-1)中的拉环(2-4-1),所述的第一支管(2-2)的内径为1-2毫米;
所述的定位机构(1)包括一个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变大的锥形的定位筒(1-1),定位筒(1-1)的上端设有便于软管(2-1)下端插入的上开口,所述的定位筒(1-1)的侧壁上设有一个贯通侧壁内外表面的便于软管(2-1)的底部穿出的通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鼠无创呼吸道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筒(1-1)上部旁侧设有一个便于手持的手柄(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静瑜黄培炜许金森程佑民周春权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省青草药开发服务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