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565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具有呈夹子状的限位架,夹子状限位架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于中部交点处交叉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尾端作为手柄端,第一支架的首端安装支撑臂,用于对椎骨推进复位;第二支架的首端设有钩手臂,用于勾住寰椎上的钉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复位操作简单,提供了额外的复位力量,且可以准确的控制复位距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后路复位力量不足、复位操作困难及复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可用于除寰枢椎脱位外其它椎骨脱位的复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
技术介绍
在寰枢椎、颈椎、腰椎等,由于脱位或滑脱需要进行复位时,通常会采用到后路椎弓螺钉固定棒复位系统,然而,以上这种通过钉棒固定进行椎体复位,主要依靠钉棒的提拉作用实现复位,由于钉棒系统的提拉复位力量有限,往往需要增加固定棒的预弯弧度以增加复位力量,但需要反复的换棒操作以实现满意的复位,但此方法很难精准控制复位距离。此外,即便反复弯棒和换棒,提高了的复位力量可能仍不足以克服复位阻力,造成复位不佳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若能在钉棒固定系统固有的复位力量之外,提供额外的复位力量,将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等的复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可提供额外的复位力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后路复位力量不足、复位操作困难及复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具有呈夹子状限位架,夹子状限位架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于中部交点处交叉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尾端作为手柄端,第一支架的首端安装支撑臂,用于对椎骨推进复位;第二支架的首端安装钩手臂;支撑臂包括固定管、活动杆及起推进复位作用的支撑杆,固定管安装在第一支架的首端,活动杆贯穿固定管,并与支撑杆活动连接;钩手臂设有固定在第二支架首端的钩手。优选的,第一支架的首端相对于第一支架具有一定角度α的弯折,对应地,第二支架的首端相对于第二支架具有一定角度β的弯折;第一支架首端的弯折方向与第二支架首端的弯折方向相同;α或β的取值范围为45°-180°;α=β。优选的,支撑杆包括起推进复位作用的支撑部及用于连接活动杆的连接杆,支撑部与连接杆首端连接,活动杆与连接杆末端连接;固定管套设在活动杆和连接杆上,用于限制活动杆与连接杆的活动方向;活动杆通过连接杆带动支撑部前推,实现椎骨后路复位。优选的,连接杆末端设有凹腔;活动杆包括用于拧入固定管的第一螺杆,第一螺杆首端设有与凹腔相适配且用于卡入凹腔的卡入端,通过卡入端与凹腔的配合,将第一螺杆首端与连接杆末端活动连接;第一螺杆末端设有用于旋转活动杆的螺帽;通过螺帽带动第一螺杆旋转,使活动杆在固定管内作旋进或旋出的移动,从而通过连接杆带动支撑部作前推动作。优选的,支撑部设有用于避开螺钉头部的弧形凹槽,弧形凹槽的槽壁上开设至少两个弧形开口,弧形开口卡设在钉棒上,使支撑部可以卡住钉棒,在钉棒上进行支撑或者推进。优选地,钩手具有用于勾住钉棒的钩子,钩手末端与第二支架的首端固定连接。优选的,固定管上还设有用于观测活动杆移动距离的可视区域和刻度。优选的,连接杆与固定管之间设有限位结构,防止连接杆在固定管内发生转动;限位结构为:连接杆一侧设有至少一个螺纹通孔,螺丝通过可视区域拧入螺纹通孔后,通过可视区域对螺丝的卡位限制连接杆在固定管内转动。优选的,第一支架手柄端与第二支架手柄端之间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第二螺杆和两个限位螺母,第二螺杆一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第二支架的手柄端上,对应地,第一支架的手柄端上设有通孔,第二螺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一个限位螺母、通孔和另一个限位螺母,通过两个限位螺母限定第一支架的手柄端在第二螺杆上的位置,从而对两个手柄端之间的距离起到限位效果。本技术具备以下优点,本技术进行复位时,根据脱位椎骨之间的距离,调节手柄端带动钩手臂和支撑臂适配脱位的寰椎与正常的枢椎之间的距离,拉动杆推送至脱位的寰椎后弓处后,通过钩手将寰椎处螺钉两侧的钉棒进行勾紧,支撑部推送至枢椎处,支撑部的弧形凹槽对应于枢椎处的螺杆头部,然后将弧形开口对应于钉棒伸出处进行卡位支撑,调节活动杆可以利用支撑部对枢椎进行前推产生复位力量,使寰枢椎产生相对运动,即向前推移枢椎,向后提拉寰椎实现复位,且因为固定管上设有刻度,可以准确的观测和控制复位距离;使用本技术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复位操作简单,可提供额外的复位力量,且可以准确的控制复位距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后路复位力量不足、复位操作困难及复位效果不佳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活动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固定管结构示意图;图5为支撑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处放大图;图7为钩手臂和支撑臂对脱位的椎骨进行复位时,固定和位移示意图。1支撑臂;11支撑杆;111连接杆;112支撑部;113弧形开口;114凹腔;115螺纹通孔;12活动杆;121卡入端;122第一螺杆;123螺帽;13固定管;131可视区域;132刻度;2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4钩手臂;41钩手;42钩子;5手柄端;6第二螺杆;7限位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7所述,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具有呈夹子状限位架,所述夹子状限位架具有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3于中部交点处交叉连接,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的尾端作为手柄端5,第一支架2的首端安装支撑臂,用于对椎骨推进复位;第二支架3的首端安装钩手臂4;支撑臂1包括固定管13、活动杆12及起推进复位作用的支撑杆11,所述固定管13安装在第一支架2的首端,所述活动杆12贯穿所述固定管13,并与支撑杆11活动连接;所述钩手臂4设有固定在第二支架3首端的钩手41,用于勾紧寰椎处螺钉两侧的钉棒。第一支架2手柄端5与第二支架3手柄端5之间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第二螺杆6和两个限位螺母7,第二螺杆6一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第二支架3的手柄端5上,对应地,第一支架2的手柄端5上设有通孔,第二螺杆6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一个限位螺母7、通孔和另一个限位螺母7,通过两个限位螺母7限定第一支架2的手柄端5在第二螺杆6上的位置,从而对两个手柄端5之间的距离起到限位效果;进一步的,手柄端5为使用过程中的手持部分,通过手柄端5调节支撑臂1与钩手臂4的间隔距离,然后再旋转两个限位螺母7至第一支架2手柄端5的两侧,对第一支架2的位置进行固定,确保在使用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呈夹子状限位架,所述夹子状限位架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于中部交点处交叉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尾端作为手柄端,第一支架的首端安装支撑臂,用于对椎骨推进复位;第二支架的首端安装钩手臂;所述支撑臂包括固定管、活动杆及直接作用于在椎骨上钉棒起推进复位作用的支撑杆,所述固定管安装在第一支架的首端,所述活动杆贯穿所述固定管,并与支撑杆活动连接;所述钩手臂设有固定在第二支架首端的钩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呈夹子状限位架,所述夹子状限位架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于中部交点处交叉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尾端作为手柄端,第一支架的首端安装支撑臂,用于对椎骨推进复位;第二支架的首端安装钩手臂;所述支撑臂包括固定管、活动杆及直接作用于在椎骨上钉棒起推进复位作用的支撑杆,所述固定管安装在第一支架的首端,所述活动杆贯穿所述固定管,并与支撑杆活动连接;所述钩手臂设有固定在第二支架首端的钩手。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首端相对于第一支架具有一定角度α的弯折,对应地,所述第二支架的首端相对于第二支架具有一定角度β的弯折;所述第一支架首端的弯折方向与第二支架首端的弯折方向相同;所述α或β的取值范围为45°-180°;所述α=β。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直接作用于椎骨上钉棒起推进复位作用的支撑部,及用于连接所述活动杆的连接杆,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连接杆首端连接,所述活动杆与所述连接杆末端连接;所述固定管套设在活动杆和连接杆上,用于限制活动杆与连接杆的活动方向;所述活动杆通过连接杆带动支撑部前推固定在椎骨上的钉棒,实现椎骨后路复位。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作用于钉棒带有活动支撑臂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末端设有凹腔;所述活动杆包括用于拧入所述固定管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首端设有与所述凹腔相适配且用于卡入凹腔的卡入端,通过卡入端与凹腔的配合,将第一螺杆首端与连接杆末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末端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向阳马浩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