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液混合的冲压工艺分布式压边力产生装置及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4341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液混合的冲压工艺分布式压边力产生装置及控制方法,该系统由永磁环、压边圈、电液混合增力装置、支承盘、下凸模组成;压边圈均匀分成多块压边块,通过传动装置与电磁铁相连;电液混合增力装置能够放大电磁铁通电后与永磁环之间产生的斥力,提升电磁力‑压边力的转化能力,并降低电磁铁工作时的加载电流,减少产生压边力的能量消耗;电液混合增力装置内部设置具有自锁特征的楔形传动机构,通过机构自锁的方式锁死板料,提供更加稳定的压边力,进而提高冲压件的成形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液混合的冲压工艺分布式压边力产生装置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压工艺的压边力产生装置及控制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电液混合的冲压工艺分布式压边力产生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在各大成形工艺中,冲压成形能够完成板料的分离或者变形,包括落料、拉伸、弯曲、冲孔、翻边整形等基本工序,具有节能省材、生产高效率、表面粗糙度低、能加工复杂成形件、成形件一致性高等特点。压边力的存在能够提升冲压成形件的成形质量,提供稳定的、可控的压边力,能够改善冲压过程中板料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而影响其成形极限、破裂、起皱及回弹状态。目前大多数压边力都是传统的液压缸回路提供的,在冲压过程中压边力的波动较大,不能提供稳定的压边力。当前电磁式分布压边方式提供的压边力大小有限,甚至不能够满足一些特殊材料冲压时的压边力需求;同时未考虑到改变压边力对装备能耗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电液混合的冲压工艺分布式压边力产生装置及控制方法,以期能通过电磁与机液传动来控制压边力的加载,分散冲压过程的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液混合的冲压工艺分布式的压边力产生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由上凹模(1)、支承盘(8)和下凸模(10)所组成的冲压模具、以及永磁环(2)、电磁铁(3)、压边圈(4)、液压增力装置(5)、楔形增力装置(7);/n所述下凸模(10)通过氮气弹簧(9)支撑起所述支承盘(8),所述上凹模(1)同心布置于所述支承盘(8)的正上方;且所述支承盘(8)和所述上凹模(1)的直径相等;/n所述上凹模(1)的下表面同心嵌入所述永磁环(2),且所述永磁环(2)的下表面与所述上凹模(1)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上;/n所述永磁环(2)的正下方为多个均匀分布的电磁线圈(3),所述电磁线圈(3)位于所述支承盘(8)的最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液混合的冲压工艺分布式的压边力产生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由上凹模(1)、支承盘(8)和下凸模(10)所组成的冲压模具、以及永磁环(2)、电磁铁(3)、压边圈(4)、液压增力装置(5)、楔形增力装置(7);
所述下凸模(10)通过氮气弹簧(9)支撑起所述支承盘(8),所述上凹模(1)同心布置于所述支承盘(8)的正上方;且所述支承盘(8)和所述上凹模(1)的直径相等;
所述上凹模(1)的下表面同心嵌入所述永磁环(2),且所述永磁环(2)的下表面与所述上凹模(1)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永磁环(2)的正下方为多个均匀分布的电磁线圈(3),所述电磁线圈(3)位于所述支承盘(8)的最外环;
所述支承盘(8)延沿周向顺时针均匀分为m个区域,第i个区域中有k个电磁线圈,任意第j个电磁线圈表示为Eij,其中i∈{1,2,…,m},j∈{1,2,…,k};所述电磁线圈(3)正下方对应布置有所述液压增力缸(5);
所述液压增力缸(5)分为半径为r的缸体A(5-1)与半径为R的缸体B(5-2),且R>r;
所述缸体A(5-1)与对应的电磁线圈固连,且所述缸体B(5-2)的活塞杆与相应的楔形增力装置(7)固连;所述缸体B(5-2)比所述缸体A(5-1)更靠近所述支承盘(8)的圆心,所述缸体A(5-1)与所述缸体B(5-2)通过油管连接;
第i个区域中有k个液压増力缸,任意第j个液压增力缸表示为Dij;第i个区域中,有k个楔形增力装置,任意第j个楔形增力装置表示为Cij;
第i个区域中,第1个液压增力缸Di1与第1个电磁线圈Ei1固连;第1个楔形增力装置Ci1与第1个液压增力缸Di1相连;
第i个区域中,第2n个液压增力缸Di(2n)与第k-n+1个电磁线圈Ei(k-n+1)固连;第2n个楔形增力装置Ci(2n)与第2n个液压增力缸Di(2n)相连;
第i个区域中,第2n+1个液压增力缸Di(2n+1)与第n+1个电磁线圈Ei(n+1)固连;第2n+1个楔形增力装置Ci(2n+1)与第2n+1个液压增力缸Di(2n+1)相连;1≤n≤k/2,且n属于整数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边力产生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楔形增力装置(7)分为滑块X(7-1)与滑块Y(7-2);令所述滑块X(7-1)的楔角为α,滑块Y(7-2)的楔角为β,且α与β互余;令所述滑块X(7-1)与所述滑块Y(7-2)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μ≥tan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鸿吕清宇李磊甘雷金瑞朱利斌刘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