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外伤、糖尿病足、肿瘤切除、色素痣切除等等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或者切口因张力过大缝合困难等情况,通常临床治疗的方式会选取保守换药、皮瓣转移修复、植皮、扩张器植入、术中即时皮肤牵张或者术后持续皮肤牵张的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多会形成较大的瘢痕、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需多次手术、手术时间过长、术后迁延愈合等问题,对患者和医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和挑战。创面应用皮瓣或植皮修复,会对患者供区造成二次创伤,供区很有可能因切取组织过大直接缝合困难,而需要第二个供区进行修补。同时修复区域瘢痕明显,且皮瓣和植皮有不成活和坏死的风险,手术成功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扩展器扩张治疗方式,患者需3-7天进行扩张区注水,且需二次或多次手术进行接力扩张或修复。因此,皮肤牵张技术应运而生。然而目前存在的皮肤牵张器大多为外架形式,均经皮肤表面进行操作,术后遗留皮肤表面瘢痕或畸形,影响美观,且操作时有损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包括外壳(7),外壳(7)内部中间垂直于外壳底部设有一排电机转轴(2),每个电机转轴(2)的一端均与电机(10)连接,电机转轴(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蜗杆(3),每个蜗杆(3)均与外壳(7)底部之间设有支撑部,外壳(7)内部设有与蜗杆(3)配合使用的蜗轮(4),蜗轮(4)交叉分布于被电机转轴(2)均分的外壳(7)内部的两侧,蜗轮(4)中轴位置设有连接轴(5),连接轴(5)固定并连接相邻蜗轮,连接轴(5)的方向与电机转轴(2)垂直,每个蜗轮(4)所处位置的外壳底部和侧面均设有一组倒刺线出入口(6),使倒刺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包括外壳(7),外壳(7)内部中间垂直于外壳底部设有一排电机转轴(2),每个电机转轴(2)的一端均与电机(10)连接,电机转轴(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蜗杆(3),每个蜗杆(3)均与外壳(7)底部之间设有支撑部,外壳(7)内部设有与蜗杆(3)配合使用的蜗轮(4),蜗轮(4)交叉分布于被电机转轴(2)均分的外壳(7)内部的两侧,蜗轮(4)中轴位置设有连接轴(5),连接轴(5)固定并连接相邻蜗轮,连接轴(5)的方向与电机转轴(2)垂直,每个蜗轮(4)所处位置的外壳底部和侧面均设有一组倒刺线出入口(6),使倒刺线(8)在蜗轮(4)的带动下正向或逆向穿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7)底部面为与皮肤接触面,外壳(7)底部外套有防护套(9),防护套(9)为弹性材质,防护套(9)外部底面边角为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9)的材质包括硅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轴(2)、蜗杆(3)和蜗轮(4)的个数相同,且均为2-4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设于外壳侧面的倒刺线出入口与蜗轮(4)底端水平面平行,通孔为直孔;设于外壳底部的倒刺线出入口位于蜗轮(4)与蜗杆(3)相切处垂直正下方,通孔为与水平面30~60度斜孔;倒刺线出入口(6)孔径略大于倒刺线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5)与外壳(7)底部之间设有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晖,梁海东,孙舸,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