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3513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热真空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包括:导热平台主体、导热面、进液管路、出液管路和若干工质流道;所述导热平台主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的中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的后上方设有出液管路,所述出液管路的右端为出液接口,所述导热平台主体的前下方设有进液管路,所述进液管路的左端为进液接口,所述导热平台主体的前后上下四个面均为导热面,若干工质流道在出液管路和进液管路之间并联设置。该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具有4个导热面,立体的工质流道可实现4个导热面的温度同步变化。在实施试验的时候,可在4个导热面上同时安装试验工件,实现所有试验部件同时进行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
本技术属于热真空试验
,涉及一种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
技术介绍
在需要传导式导热的热真空试验当中,试验部件一般安装在一个导热底板上,导热底板里面通有导热工质。通过导热工质的流动,将试验部件的热量带走,实现试验部件的降温,或者将热量传递给试验部件,实现试验部件的升温。而常规的导热底板一般只有一个导热面,在应对多个部件的试验的时候,就受到了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真空试验用导热平台,采用立体式结构,管路设计也为立体结构,使得导热平台具有多个工作面,可用于多个部件的同时试验,解决现有大多数平板式试验平台只有一个工作面,只能有限安装试验工件的问题。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包括:导热平台主体1、导热面2、进液管路8、出液管路4和若干工质流道5;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中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后上方设有出液管路4,所述出液管路4的右端为出液接口3,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前下方设有进液管路8,所述进液管路8的左端为进液接口7,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前后上下四个面均为导热面2,若干工质流道5在出液管路4和进液管路8之间并联设置。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每个工质流道5由四条管路组成,分别为上管路、下管路、前管路和后管路,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横向设置,所述前管路和后管路竖直设置,后管路的上端与出液管路4连通,后管路的下端与下管路的后端连通,下管路的前端与进液管路8连通,前管路的下端与进液管路8连通,前管路的上端与上管路的前端连通,上管路的后端与出液管路4连通。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下管路的后端和后管路的下端均设有流道加工口6,所述流道加工口6用于加工工质流道5,在加工完成后采用铜堵头堵死流道加工口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热面2上设有安装孔,用于安装试验部件。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热面2经抛光处理,便于与试验部件的紧密接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出液管路4的左端和进液管路8的右端用铜堵头堵死。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出液管路4、进液管路8和工质流道5采用深孔钻制作,所述出液管路4、进液管路8的内径比工质流道5的内径大至少一倍。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采用紫铜材料制成。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出液接口3和进液接口7均为螺纹接口。进液管路8、出液管路4、工质流道5的方向性设计可以保证导热平台导热面2的温度均匀性。导热工质在外部的换热单元达到一定的温度,通过专有的管路引入真空室内,管路与导热平台的进液接口连接,通过导热平台的立体流道,实现导热工质均匀的布满导热平台,并且均匀流动,实现多个工作面的热量交换,达到多个试验部件同时实现升温或降温的目的。工质由进液管路推进导热平台,然后沿工质流道自下而上流动,利用重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使得工质能够布满流道。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所述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适用于热真空试验,该平台具有四个导热面,可以同时安装多个试验部件,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由于通常的热真空试验设备的形状为圆形,将立体导热平台置于中间,也有利于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附图说明本技术有如下附图:图1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示意图。图2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工质流向图,箭头示意了工质的流向。附图标记:图中,1.导热平台主体,2.导热面,3.出液接口,4.出液管路,5.工质流道,6.流道加工口,7.进液接口,8.进液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包括:导热平台主体1、导热面2、进液管路8、出液管路4和若干工质流道5;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中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后上方设有出液管路4,所述出液管路4的右端为出液接口3,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前下方设有进液管路8,所述进液管路8的左端为进液接口7,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前后上下四个面均为导热面2,若干工质流道5在出液管路4和进液管路8之间并联设置。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每个工质流道5由四条管路组成,分别为上管路、下管路、前管路和后管路,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横向设置,所述前管路和后管路竖直设置,后管路的上端与出液管路4连通,后管路的下端与下管路的后端连通,下管路的前端与进液管路8连通,前管路的下端与进液管路8连通,前管路的上端与上管路的前端连通,上管路的后端与出液管路4连通。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下管路的后端和后管路的下端均设有流道加工口6,所述流道加工口6用于加工工质流道5,在加工完成后采用铜堵头堵死流道加工口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热面2上设有安装孔,用于安装试验部件。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热面2经抛光处理,便于与试验部件的紧密接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出液管路4的左端和进液管路8的右端用铜堵头堵死。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出液管路4、进液管路8和工质流道5采用深孔钻制作,所述出液管路4、进液管路8的内径比工质流道5的内径大至少一倍。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采用紫铜材料制成。制作过程:使用一整块紫铜料,将中心掏空,减少其热容,只留出管路和导热面所需的部分。在对角方向钻两个主管路,位于上部的管路作为出液管路4,位于下部的管路作为进液管路8。然后加工工质流道5,工质流道5由进出液管路的对向工作面加工工质流道5,打通至进出液管路,然后将流道加工口6堵死,每一组工质流道5由四条管路组成,并联多组,形成立体式的工质流道网络,从而可以实现工质的同步均匀流动,达到四个导热面2的同步升温或者降温。工质流向示意参见图2所示。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平台主体(1)、导热面(2)、进液管路(8)、出液管路(4)和若干工质流道(5);/n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中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后上方设有出液管路(4),所述出液管路(4)的右端为出液接口(3),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前下方设有进液管路(8),所述进液管路(8)的左端为进液接口(7),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前后上下四个面均为导热面(2),若干工质流道(5)在出液管路(4)和进液管路(8)之间并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平台主体(1)、导热面(2)、进液管路(8)、出液管路(4)和若干工质流道(5);
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中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后上方设有出液管路(4),所述出液管路(4)的右端为出液接口(3),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前下方设有进液管路(8),所述进液管路(8)的左端为进液接口(7),所述导热平台主体(1)的前后上下四个面均为导热面(2),若干工质流道(5)在出液管路(4)和进液管路(8)之间并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其特征在于,每个工质流道(5)由四条管路组成,分别为上管路、下管路、前管路和后管路,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横向设置,所述前管路和后管路竖直设置,后管路的上端与出液管路(4)连通,后管路的下端与下管路的后端连通,下管路的前端与进液管路(8)连通,前管路的下端与进液管路(8)连通,前管路的上端与上管路的前端连通,上管路的后端与出液管路(4)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真空试验用立体导热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伟李虎韩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利方达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