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3087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33
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润滑结构,属于潜水全贯流电泵技术领域。它包括壳体、吸水室和导叶体,所述壳体的中部设有轴承室,轴承室内设有静轴,静轴的两端均延伸至轴承室的外侧,静轴中部的两侧活动连接有若干个轴承,轴承用于使电泵的叶轮旋转,所述导叶体和吸水室分别固定放置在壳体的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新增吸水室圆筋和导叶体圆筋,利用静轴两端开设的注油轴向孔、注油轴径向孔、出油轴径向孔和出油轴向孔,将注油管和出油管与轴承座内部轴承室相连通,整体形成一个油润滑流通管路,解决了口径大于1.6m,功率大于710kW,转速低于300r/min的全贯流泵因为其轴承座上无法直接铸造注油孔进而无法实现油润滑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润滑结构
本技术属于潜水全贯流电泵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湿式全贯流泵工作时定转子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电机周围的水进行散热的,轴承产生的热量主要依靠轴承介质进行散热,全贯流泵轴承一般采用脂润滑,密封性能好,润滑维持时间长,轴承维护简单,但针对口径大于1.6m,功率大于710kW,转速低于300r/min的全贯流泵,脂润滑摩擦力大,降温性能差,需使用油润滑,但湿式全贯流泵的水泵叶轮置于电机转子内腔,叶轮与转子铁芯焊为一个整体,轴承座充当为叶轮轮毂,致使无法在轴承座上直接铸造注油孔,无法采用油润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油润滑结构主要针对口径大于1.6m功率大于710kW且转速低于300r/min的全贯流泵轴承油润滑困难而进行设计的轴承油润滑结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壳体、吸水室和导叶体,所述壳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内部形成轴承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壳体、吸水室(19)和导叶体(20),所述壳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内部形成轴承室(21),轴承室(21)内设有静轴(22),静轴(22)的两端均延伸至轴承室(21)的外侧,静轴(22)中部的两侧活动连接有若干个轴承,轴承用于使电泵的叶轮旋转,所述导叶体(20)和吸水室(19)分别固定放置在壳体的左右两侧;/n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室(19)的上部设有吸水室圆筋(3),吸水室圆筋(3)的内部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吸水室通孔(4),吸水室通孔(4)内设有出油管(1),出油管(1)的上端延伸出吸水室圆筋(3)的外部,出油管(1)的下端延伸至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壳体、吸水室(19)和导叶体(20),所述壳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内部形成轴承室(21),轴承室(21)内设有静轴(22),静轴(22)的两端均延伸至轴承室(21)的外侧,静轴(22)中部的两侧活动连接有若干个轴承,轴承用于使电泵的叶轮旋转,所述导叶体(20)和吸水室(19)分别固定放置在壳体的左右两侧;
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室(19)的上部设有吸水室圆筋(3),吸水室圆筋(3)的内部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吸水室通孔(4),吸水室通孔(4)内设有出油管(1),出油管(1)的上端延伸出吸水室圆筋(3)的外部,出油管(1)的下端延伸至壳体右侧的内部并通过连接管与静轴(22)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静轴(22)右侧的内部开设有出油轴向孔(6)和出油轴径向孔(5),所述轴承室(21)、出油轴径向孔(5)、出油轴向孔(6)与出油管(1)依次相连通;
所述导叶体(20)的上部设有导叶体圆筋(12),导叶体圆筋(12)的内部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导叶体通孔(13),导叶体通孔(13)内设有注油管(10),所述注油管(10)的上端延伸出导叶体圆筋(12)的外部,注油管(10)的下端延伸至壳体的内部并通过连接管与静轴(22)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静轴(22)左侧的内部开设有注油轴向孔(17)和注油轴径向孔(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华李福英张小琼蔡皖锋罗研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凯泉电机电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