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2208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包括喷嘴头,其一端设置中空柱形的套接部,另一端设置出料口,所述套接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数个定位槽;喷嘴内套,设置在套接部外,其上设置与定位槽匹配贯穿的定位孔,其外表面设置凸出的第一止挡部和挡圈;喷嘴外套,设置在喷嘴内套外,其内圈设置凸出的限位部和第二止挡部,限位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形成容纳腔;喷嘴接头,与喷嘴内套内圈连接,使喷嘴接头和喷嘴头连通;定位球,位于定位孔内,其底部露出定位孔与定位槽匹配,其顶部可进入容纳腔内;弹性部件,设置于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可快速更换打印喷嘴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
本技术涉及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属于3D打印

技术介绍
3D打印(3DP)属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常用材料主要有工程塑料、光敏树脂、橡胶类材料、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等,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材料作为打印材料,这些材料都需要从打印头喷嘴中挤出,同时打印喷嘴根据实际开口孔径大小,还分有不同的规格。采用3D打印制作零件时,不同规格的打印喷嘴限制了3D打印出料的粗细,这决定着被加工零件表面粗糙程度。某些特殊零件在3D打印制造过程中,会有更换打印喷头获取不同粗细材料的需求。传统的3D打印机都只安装一个喷嘴,而且还是通过螺纹联接固定到3D打印头上的,因此在更换喷嘴时,需要拿扳手将喷嘴沿螺纹拧入拧出,比较费时和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本技术可快速更换打印喷嘴头。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包括喷嘴头,其一端设置中空柱形的套接部,另一端设置出料口,所述套接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数个定位槽;喷嘴内套,设置在套接部外,其上设置与定位槽匹配贯穿的定位孔,其外表面设置凸出的第一止挡部和挡圈,所述第一止挡部位于定位孔远离出料口一侧,所述挡圈位于靠近出料口的一端;喷嘴外套,设置在喷嘴内套外,其内圈设置凸出的限位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限位部位于靠近出料口一端,第二止挡部位于定位孔上方,限位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形成容纳腔;喷嘴接头,与喷嘴内套内圈连接,使喷嘴接头和喷嘴头连通;定位球,位于定位孔内,其底部露出定位孔与定位槽匹配,其顶部可进入容纳腔内;弹性部件,设置于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本技术中,在更换喷嘴头时,只需用手将喷嘴外套向喷嘴接头一侧推动,使容纳腔位于定位球上方,向外拔喷嘴头,喷嘴头会把定位球向上顶使部分定位球位于容纳腔内,从而将喷嘴头轻松拔出;将需要更换的喷嘴头插入喷嘴内套,使定位槽与定位球相对,定位球将落入定位槽内,松开喷嘴外套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喷嘴外套回弹,第二止挡部封住定位孔,重新形成稳定整体。进一步的,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的凸出高度一致。在上述方案中,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的凸出高度一致,使安装好后的容纳弹性部件的空间更稳定。进一步的,所述套接部包括靠近出料口一端的第一套接部、远离出料口一端的第二套接部、连接第一套接部和第二套接部的缓冲部,所述第二套接部直径小于第一套接部直径,所述缓冲部的直径逐渐递减。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的直径从第一套接部的直径递减到第二套接部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位于第一套接部上。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方便喷嘴头的安装,装入时第二套接部与定位球不接触,定位球在缓冲部很方便的被顶起,方便第一套接部的装入。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内套的内圈设置密封槽,密封槽内设置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槽的位置与缓冲部、第二套接部的连接处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在上述方案中,设置密封圈能增加密封性;密封槽的位置与缓冲部、第二套接部的连接处相对应,缓冲部能够挤压密封圈从而增加密封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均匀分布于与套接部同轴的圆上。在上述方案中,能够降低定位槽和定位球的对接难度。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头出料口一端为中空锥形结构,出料口位于锥形端部。在上述方案中,锥形结构使打印材料更容易流出出料口。进一步的,所述喷头内套的外表面设置挡圈安装槽,挡圈设置于安装槽内。进一步的,所述挡圈为弹性挡圈。在上述方案中,设置安装槽方便拆卸。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内套外表面远离出料口一端设置凸出的定位部,定位部的外径大于第一止挡部的外径,所述定位部和喷头外套之间的距离,与定位孔中心和容纳腔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的外径与喷嘴外套的外径一致。在上述方案中,设置定位部能够对推动喷嘴外套的位置进行定位,推到定位部时,容纳腔刚好位于定位孔上方,不会出现推动距离不准确的情况。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的底部呈锥形,定位孔底部开口的直径小于定位器的直径。在上述方案中,定位球不会掉出定位孔,同时定位球向上顶更容易。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的两侧面呈“八”字型。在上述方案中,容纳腔与定位球形状更一致,能够更好的与定位球匹配。进一步的,所述喷嘴接头与喷嘴内套通过螺纹连接。在上述方案中,使用螺纹连接方便快捷。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外套外表面靠近出料口一端设置滚花。在上述方案中,设置滚花增加摩擦力,方便用手推动喷嘴外套,同时方便喷嘴内套和喷嘴外套的结合体旋入喷嘴接头。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球为定位钢球。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进一步的,所述喷嘴接头设置凸出部。在上述方案中,将喷嘴内套与喷嘴接头对接时,使用凸出部进行限位,对接时不会过量。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更换喷嘴头简单方便,不需使用工具即可更换。附图说明图1是3D打印快接喷嘴结构剖视图;图2是喷嘴头结构剖视图;图3是喷嘴内套结构剖视图;图4是喷嘴外套结构剖视图。图中标记:1-喷嘴头、2-喷嘴内套、3-喷嘴外套、4-喷嘴接头、5-定位球、6-弹性部件、7-密封圈、8-挡圈、11-套接部、11a-第一套接部、11b-第二套接部、11c-缓冲部、12-出料口、13-定位槽、21-定位孔、22-第一止挡部、23-安装槽、24-定位部、25-密封槽、31-限位部、32-第二止挡部、33-容纳腔、41-凸出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包括喷嘴头1,其一端设置中空柱形的套接部11,另一端设置出料口12,所述套接部11的外表面上设置数个定位槽13;喷嘴内套2,设置在套接部11外,其上设置与定位槽13匹配贯穿的定位孔21,其外表面设置凸出的第一止挡部22和挡圈8,所述第一止挡部22位于定位孔21远离出料口12一侧,所述挡圈8位于靠近出料口12的一端;喷嘴外套3,设置在喷嘴内套2外,其内圈设置凸出的限位部31和第二止挡部32,所述限位部31位于靠近出料口12一端,第二止挡部32位于定位孔21上方,限位部31和第二止挡部32之间形成容纳腔33;喷嘴接头4,与喷嘴内套2内圈连接,使喷嘴接头4和喷嘴头1连通;定位球5,位于定位孔21内,其底部露出定位孔21与定位槽13匹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头(1),其一端设置中空柱形的套接部(11),另一端设置出料口(12),所述套接部(11)的外表面上设置数个定位槽(13);/n喷嘴内套(2),设置在套接部(11)外,其上设置与定位槽(13)匹配贯穿的定位孔(21),其外表面设置凸出的第一止挡部(22)和挡圈(8),所述第一止挡部(22)位于定位孔(21)远离出料口(12)一侧,所述挡圈(8)位于靠近出料口(12)的一端;/n喷嘴外套(3),设置在喷嘴内套(2)外,其内圈设置凸出的限位部(31)和第二止挡部(32),所述限位部(31)位于靠近出料口(12)一端,第二止挡部(32)位于定位孔(21)上方,限位部(31)和第二止挡部(32)之间形成容纳腔(33);/n喷嘴接头(4),与喷嘴内套(2)内圈连接,使喷嘴接头(4)和喷嘴头(1)连通;/n定位球(5),位于定位孔(21)内,其底部露出定位孔(21)与定位槽(13)匹配,其顶部可进入容纳腔(33)内;/n弹性部件(6),设置于第一止挡部(22)和第二止挡部(3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快接喷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头(1),其一端设置中空柱形的套接部(11),另一端设置出料口(12),所述套接部(11)的外表面上设置数个定位槽(13);
喷嘴内套(2),设置在套接部(11)外,其上设置与定位槽(13)匹配贯穿的定位孔(21),其外表面设置凸出的第一止挡部(22)和挡圈(8),所述第一止挡部(22)位于定位孔(21)远离出料口(12)一侧,所述挡圈(8)位于靠近出料口(12)的一端;
喷嘴外套(3),设置在喷嘴内套(2)外,其内圈设置凸出的限位部(31)和第二止挡部(32),所述限位部(31)位于靠近出料口(12)一端,第二止挡部(32)位于定位孔(21)上方,限位部(31)和第二止挡部(32)之间形成容纳腔(33);
喷嘴接头(4),与喷嘴内套(2)内圈连接,使喷嘴接头(4)和喷嘴头(1)连通;
定位球(5),位于定位孔(21)内,其底部露出定位孔(21)与定位槽(13)匹配,其顶部可进入容纳腔(33)内;
弹性部件(6),设置于第一止挡部(22)和第二止挡部(32)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快接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部(11)包括靠近出料口(12)一端的第一套接部(11a)、远离出料口(12)一端的第二套接部(11b)、连接第一套接部(11a)和第二套接部(11b)的缓冲部(11c),所述第二套接部(11b)直径小于第一套接部(11a)直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强武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