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端子电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11140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37
带端子电线(WT1)是具备电线(2)和端子(1)的带端子电线(WT1),电线(2)具有芯线(2B)和将所述芯线(2B)的周围覆盖的绝缘包覆部(2C),端子(1)具有压接于绝缘包覆部(2C)的包覆压接部(50)。电线(2)从端子(1)向后方引出,在包覆压接部(50)的内周面(20A)与绝缘包覆部(2C)的外周面(2A)之间配置有止水构件(60),止水构件(60)抑制液体向芯线(2B)的侵入。在包覆压接部(50)设置有倾斜延伸部(70),通过倾斜延伸部(70)而减少止水构件(60)由于压接而向外方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端子电线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带端子电线,详细地讲,涉及端子中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对端子已实施防水结构的带端子电线,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的带端子电线。在该压接端子中,电线连接部具备在底部的两端延伸的第1筒片部及第2筒片部,利用第1筒片部将电线的端部卷入,进一步利用第2筒片部将电线的端部和第1筒片部卷入,并压接于电线的端部。另外,在底部、第1筒片部以及第2筒片部的各内壁面预先贴附有止水构件,该止水构件在压接完成后在电线连接部的内壁面与电线之间形成止水区域。由此,可实现防止水向电线连接部与顶端的芯线之间侵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19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该技术中,有可能止水构件被第1筒片部和第2筒片部压接时的紧固力从端子连接部的末端挤出,从而水侵入到端子连接部的内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的带端子电线具备:电线,具有芯线和将所述芯线的周围覆盖的绝缘包覆部;和端子,具有压接于所述绝缘包覆部的包覆压接部,所述电线从所述端子向后方引出,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绝缘包覆部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止水构件,所述止水构件抑制液体向所述芯线的侵入,在所述包覆压接部设置有倾斜延伸部,通过所述倾斜延伸部而减少所述止水构件由于所述压接而向后方流出。在包覆压接部压接于绝缘包覆部的带端子电线中,在将包覆压接部压接于绝缘包覆部时,有可能止水构件从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与绝缘包覆部的外周面之间向后方挤出。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倾斜延伸部减少该止水构件向外方的流出,所以能够针对后方使包覆压接部止水。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结构。所述包覆压接部具有:底部,载置有绝缘包覆部;第一筒片,从所述底部的一侧端延伸;以及第二筒片,从所述底部的另一侧端比所述第一筒片更长地延伸,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通过所述第二筒片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一筒片卷入而遍及全周闭合。因此,例如与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没有遍及全周闭合的情况相比,在将包覆压接部压接于绝缘包覆部时,止水构件容易从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与绝缘包覆部的外周面之间向后方挤出,但是能够利用倾斜延伸部减少该止水构件向外方的流出。即,在如该结构那样,通过第二筒片将绝缘包覆部的外周面和第一筒片卷入从而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遍及全周闭合的情况下,适用倾斜延伸部的结构非常有效。所述包覆压接部具备顶棚部,通过所述第一筒片和所述第二筒片重叠而在隔着所述电线与所述底部对置的位置形成所述顶棚部,所述倾斜延伸部设置于所述底部的后方。在将包覆压接部压接于绝缘包覆部时,在包覆压接部的顶棚部侧且第一筒片与第二筒片之间及第二筒片与电线之间形成间隙,但是底部侧难以形成间隙,止水构件容易从包覆压接部向后方挤出。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止水构件留在设置于包覆压接部的底部的后方的倾斜延伸部,所以能够在包覆压接部的后表面侧将底部侧的止水效果提高。另外,为了将包覆压接部压接于绝缘包覆部,一般使用由上模和下模构成的模具,但是只要在压接时倾斜延伸部以从下模的后端突出的方式载置即可,所以容易相对于模具定位,在压接中也难以错位。所述倾斜延伸部向越朝向后方越扩径的方向倾斜。即,通过在包覆压接部的后端部设置向将包覆压接部扩径的方向倾斜并且向后方延伸的倾斜延伸部,从而在绝缘包覆部与倾斜延伸部之间形成空间,能够使止水构件容易留在该空间。所述端子进一步具备后方延伸部,所述后方延伸部与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后端遍及全周地相连,将所述绝缘包覆部包围,所述倾斜延伸部构成所述后方延伸部。根据该结构,从包覆压接部向后方挤出的止水构件遍及全周收纳于后方延伸部与绝缘包覆部之间,所以能够将包覆压接部的后表面侧的止水效果提高。另外,包覆压接部被后方延伸部从后表面侧封闭水的侵入路径,所以能够在包覆压接部中不考虑对止水构件的影响地将绝缘包覆部紧固。进一步具备平行延伸部,所述平行延伸部与所述后方延伸部的后端遍及全周地相连,向后方延伸,将所述绝缘包覆部包围,所述平行延伸部的顶棚部及底部与所述绝缘包覆部平行地延伸。根据该结构,没能收纳于后方延伸部的止水构件留在平行延伸部,所以能够将包覆压接部的后表面侧的止水效果提高。另外,因为后方延伸部的底部与绝缘包覆部平行地延伸,所以止水构件难以从后方延伸部的后端下垂。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带端子电线,能够提高端子的止水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带端子电线中从斜前方观看压接前的电线及端子的图。图2是将构成电线连接部的母材示出的俯视图。图3是将电线连接部载置于下模的状态示出的侧视图。图4是将在电线连接部载置有电线的状态示出的俯视图。图5是将在电线连接部载置有电线的状态示出的后视图。图6是将压接后的带端子电线示出的侧视图。图7是将图6的A-A线的截面示意性示出的图。图8是将压接后的端子示出的后视图。图9是将实施方式2的压接后的带端子电线示出的侧视图。图10是将实施方式3的压接后的带端子电线示出的侧视图。图11是将实施方式4的压接后的带端子电线示出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通过图1至图8说明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是带端子电线WT1,带端子电线WT1具备与对方侧端子连接的阴型的端子1和与端子1连接的电线2。电线2是具有芯线2B和将芯线2B的周围覆盖的绝缘包覆部2C的包覆电线,在其末端露出芯线2B。如图1所示,端子1具备:端子连接部10,具备用于收纳对方侧端子零件的开口11;和电线连接部20,与电线2的末端连接。以下,上下方向以图1为基准,并且将电线2从电线连接部20引出的一侧(图3中的右侧)作为后方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线连接部20在电线2连接前的状态下在整体上向上方开口。电线连接部20具备:芯线压接部30;连结部40,与芯线压接部30的后端遍及整个宽度相连;包覆压接部50,与连结部40的后端遍及整个宽度相连;以及后方延伸部80,与包覆压接部50的后端遍及整个宽度相连,构成电线连接部20的后端部。电线连接部20的底部23遍及芯线压接部30、连结部40以及包覆压接部50而共用地设置,在芯线压接部30的上表面形成有锯齿形状的锯齿部31。在后方延伸部80的底部23形成有从包覆压接部50的底部23向下方倾斜并且向后方延伸的形状的倾斜延伸部70。换句话讲,在包覆压接部50的后端部设置有构成后方延伸部80的倾斜延伸部70。以下,将电线连接部20中、从底部23的一侧端向斜上方延伸的部分称作第一筒片21,将从底部23的另一侧端向斜上方延伸的部分称作第二筒片22。第二筒片22从底部23延伸的尺寸大于第一筒片21从底部23延伸的尺寸。详细地讲,如图2所示,电线连接部20由通过桥P2而与载体P3相连的板状的母材P1形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端子电线,具备:/n电线,具有芯线和将所述芯线的周围覆盖的绝缘包覆部;和/n端子,具有压接于所述绝缘包覆部的包覆压接部,/n所述绝缘包覆部从所述端子向后方引出,/n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绝缘包覆部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止水构件,所述止水构件抑制液体向所述芯线的侵入,/n在所述包覆压接部设置有倾斜延伸部,通过所述倾斜延伸部而减少所述止水构件由于所述压接而向后方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10 JP 2018-0912681.一种带端子电线,具备:
电线,具有芯线和将所述芯线的周围覆盖的绝缘包覆部;和
端子,具有压接于所述绝缘包覆部的包覆压接部,
所述绝缘包覆部从所述端子向后方引出,
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绝缘包覆部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止水构件,所述止水构件抑制液体向所述芯线的侵入,
在所述包覆压接部设置有倾斜延伸部,通过所述倾斜延伸部而减少所述止水构件由于所述压接而向后方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子电线,其中,所述包覆压接部具有:底部,载置有绝缘包覆部;第一筒片,从所述底部的一侧端延伸;以及第二筒片,从所述底部的另一侧端比所述第一筒片更长地延伸,
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内周面通过所述第二筒片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一筒片卷入而遍及全周闭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嶋田高信小野静之山下卓也宫本亮史钓井隼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