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101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应用于各种用途的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具体而言,其为除了左右两端区域的中间部因外部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中间部在轴线方向上分成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多个区域而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
技术介绍
作为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以往就已周知不需要结点的鞋绳等。这样的现有的丝带由因施加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节子部和彼此连结节子部的连结部所构成。下述专利文献1~3所示的现有的丝带如下,在轴线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配置的多个节子部发生弹性变形,节子部插入于形成在该丝带被安装的对象物上的绳穿通孔,使用者适当地调整节子部的位置,由此维持压接状态。图11是将现有的具有节子部的丝带应用于鞋绳的立体图。当作为鞋绳而加以使用时,穿通形成于鞋的绳孔而被安装。虽然在对绳并不施加张力的自然状态下节子部的直径大于绳孔,但是通过较强地拉伸绳来使节子部发生弹性变形而贯通绳孔,在贯通后,如果解除张力则节子部复原到自然状态而处于扣挂于绳孔的状态,因此不会因绳而发生拴紧程度的松弛。当穿鞋或脱鞋时,因节子部的弹性变形而鞋整体也发生放大变化,因此不需要每次都要打结或解开绳。并且,与通常的鞋绳同样,连结部几乎不发生弹性变形的。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349300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507992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第53925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现有的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如上所述地将在丝带的全长的跨度上配置的多个节子部插入绳穿通孔,通过调整其位置来维持压接状态,因此初始安装比较麻烦,同时如果在安装后想要改变压接状态,则需要将全部节子部从新再次插入于绳穿通孔,比较烦杂。另外,由于节子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几乎相同,因此无法根据安装场所来改变张力。而且,如图11所示,当应用于鞋绳时,鞋上会出现较多的节子部,因此也存在具有不太美观的印象的用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解决在轴线方向上配置有多个节子部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其不是由拉伸弹性模量相同的节子部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而是使丝带中间部发生各种弹性变形的新的丝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专利技术是一种除了左右两端区域的中间部因外部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特征为,所述中间部在轴线方向上分成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多个区域而构成,在轴线方向全长的跨度上,其截面呈大致相同的圆形形状。另外,本申请专利技术是一种上述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在所述中间部,在轴线方向上编织由非伸缩性原材料构成的多个线和多个线状橡胶原材料的过程中,通过高速提起并较松地编织而形成拉伸弹性模量较小的区域,通过低速提起并较密地编织而形成拉伸弹性模量较大的区域。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申请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丝带,由于在中间部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具有不同拉伸弹性模量的多个区域,因此在安装于鞋绳或衣裳时,能够对需要的部位施加需要的张力,另外由于并不具有如现有技术那样的节子部,因此安装时或调整张力时,不需要烦杂的穿通作业,而且呈与通常的丝带相同的外观,能够做成看上去简洁的丝带。附图说明图1是模式化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的图。图2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应用于鞋绳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应用于帽子的状态的图。图4是模式化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的图。图5是模式化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的图。图6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应用于腰绳的状态的图。图7是模式化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丝带的图。图8是表示将变形例所涉及的丝带应用于鞋绳的状态的图。图9是模式化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的图。图10是模式化表示制造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丝带的装置的图。图11是表示将现有的具有节子部的绳应用于鞋的使用例的图。符号说明1-丝带;2-节子部;3-连结部;4-芯材;5-尼龙线;6-橡胶线;7-鞋;8-鞋绳穿通孔;9-帽子;10-帽子开口端部;11-帽子绳穿通孔;12-工具。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并且,本专利技术丝毫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并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形态实施。图1是模式化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的图。丝带1的左右两端区域成为几乎不发生弹性变形的较硬的区域X,在该区域X中分别形成有2个节子部2。该节子部2是发挥对丝带1被安装的鞋或衣裳等的插入孔的限动部作用的构件,可发生弹性变形。该节子部2可参照日本国专利第3493002号公报所记载的节子部。另外,根据丝带1的使用方法,还可以做成不发生弹性变形的较硬的节子部2。之所以将端部的区域X做成不发生弹性变形的较硬的结构,是因为为了容易穿通绳通道或绳孔。另外,节子部2的数量并不局限于2个,而是既可以是1个,而且还可以是3个以上的适当的数量。丝带1的除了左右两端的区域X的中间部分由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区域A与区域B的组合所构成,区域B配置在被左右2个区域A所夹住的中央。区域A是拉伸弹性模量小于区域B的区域,即区域A是因来自丝带的左右轴长方向的外力而在轴长方向上比区域B更容易拉伸的区域。区域A与区域B的直径大致等径,在肉眼观察的外观上无法区分区域A与区域B。并且,拉伸弹性模量是在弹性极限内材料承受的拉伸应力除以材料上产生的应变的值,表示其值越大(越高)则对一定负载的变形越小。由上述结构构成的丝带1,例如通过图10所模式化表示的丝带制造装置制造。丝带1中,将编织5根尼龙原材料的细线而构成的芯材4作为核心,对其周边通过从16个线轴(bobbin)释放且由6根构成的尼龙线5及从各线轴之间释放的16根橡胶线6进行编织。并且,释放上述尼龙线5的线轴的数量及橡胶线6的数量只不过是一个实施方式的例子,可根据对应各用途的丝带1的大小、长度、所需的弹性力等而做成适当的数量。各线轴配置在以芯材4为中心的圆周上,虽然因在右旋方向与左旋方向上旋转的各线轴的圆周运动而形成丝带1,但是此时通过适当地调整芯材4的提起速度、编织时间而形成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区域。并且,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各线轴的旋转速度做成一定,但是还可以调整各线轴的旋转速度。虽然芯材4是实质上在长度方向上并不发生拉伸的原材料,但是通过调整芯材4的提起速度来在长度方向上产生余量,由此通过围住芯材4周围的橡胶线6的作用,能够做出具有各种拉伸弹性模量的区域。表1是表示区域A与区域B的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情形的拉伸实验结果。在将丝带1的一端固定于夹具且对另一端加上1kg的配重而处于自然下垂的状态下,表示区域A从自然状态的长度即5cm拉伸至7.2cm,区域B从自然状态的长度即5cm拉伸至6.5cm的情形。表1区域基准长度(cm)拉伸时长度(cm)伸长率(%)X550B56.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为除了左右两端区域的中间部因外部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特征为,/n所述中间部在轴线方向上分成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多个区域而构成,/n在轴线方向全长的跨度上,所述中间部的截面呈大致相同的圆形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31 JP 2018-1048651.一种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为除了左右两端区域的中间部因外部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特征为,
所述中间部在轴线方向上分成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多个区域而构成,
在轴线方向全长的跨度上,所述中间部的截面呈大致相同的圆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特征为,所述中间部沿着轴线方向交替配置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2种区域而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特征为,所述中间部沿着轴线方向以高拉伸弹性模量、中拉伸弹性模量、低拉伸弹性模量、中拉伸弹性模量、高拉伸弹性模量、中拉伸弹性模量、低拉伸弹性模量……的顺序反复配置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3种区域而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特征为,所述中间部从一端部向另一端部沿着轴线方向依次配置拉伸弹性模量逐渐降低的多个区域而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梶原隆司土田高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龙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