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夜视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0550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夜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夜视仪。包括设置在头盔顶部的收纳腔,收纳腔内设置有可伸出和收缩的夜视仪,所述收纳腔的端部设置有发条弹簧,发条弹簧的外侧与收纳腔的顶部固定连接,发条弹簧的中部被第一支撑轴穿过,且与第一支撑轴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轴两端与收纳腔的侧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轴上还套设有连接带和棘轮,棘轮的下方设置有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上下活动的棘爪,棘爪与棘轮啮合;连接带与夜视仪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头盔的顶部设置收纳腔,在平时将夜视仪收纳进收纳腔中,使用时,用手握住夜视仪外壳顶部的凸块往下拉出收纳腔即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夜视仪的快速收纳和打开,方便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夜视仪
本技术涉及夜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夜视仪。
技术介绍
夜视仪是人们在夜间进行活动的重要设备,在军用和民用方面均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夜视仪只设置有一个镜筒,工作时人们只能观察到一边的情况,当需要观察区域更广的情况时则该夜视仪满足不了工作需求,且传统的夜视仪未设置头盔,工作时需要人工用手拿着夜视仪观察,当工作时需要手工做其他任务时,则人们无法使用该夜视仪,且传统的夜视仪未设置护镜套,使用时间长了以后物镜面易被刮花,导致无法继续使用,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公开号为CN205920271U,公开日为20170201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小型双目双筒头盔数码夜视仪,包括第一镜杆、红外线器、头盔、第二镜杆和光电阴极,所述第一镜杆与第二镜杆的左侧安装有物镜,所述红外线器安装在第一镜杆与第二镜杆的上方,且红外线器的左侧外壁上安装有红外线发射管,所述头盔与红外线器之间通过固定块连接,且头盔的左侧外壁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与滑块滑动连接,所述滑块固定在固定块的右侧,所述第二镜杆与护镜套之间通过绸带连接,且护镜套设置在第二镜杆的下方,所述红外线器的外壁上安装有开关,所述头盔的外壁上覆盖有防撞材料,所述光电阴极设置在第二镜杆的内部。该技术方案中的夜视仪在使用的时候安装在头盔上,不使用的时候需要取下来另外携带,增加了携带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夜视仪,能够将夜视仪直接设置在头盔上,需要使用夜视仪时能够快速打开,不使用时,能够快速收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夜视仪,包括设置在头盔顶部的收纳腔,收纳腔内设置有可伸出和收缩的夜视仪,所述收纳腔的端部设置有发条弹簧,发条弹簧的外侧与收纳腔的顶部固定连接,发条弹簧的中部被第一支撑轴穿过,且与第一支撑轴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轴两端与收纳腔的侧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轴上还套设有连接带和棘轮,棘轮的下方设置有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上下活动的棘爪,棘爪与棘轮啮合;连接带与夜视仪相连。所述夜视仪包括夜视仪外壳,夜视仪外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块,收纳腔的顶壁上设置有凸块滑槽,凸块设置在凸块滑槽内,且凸块的高度高于收纳腔的顶壁。所述棘爪的固定端通过轴承与第三支撑轴相连,第三支撑轴固定在支撑板上,支撑板固定设置在头盔的顶部;支撑板上还设置有第二支撑轴,第二支撑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三齿轮,第三齿轮和支撑板互相平行且分别设置于棘爪的两侧,第三齿轮的侧壁设置有椭圆形的凹槽,棘爪的下方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设置于第三齿轮侧壁的椭圆形凹槽内;连接杆与棘爪互相垂直,且第三支撑轴与连接杆分别设置于棘爪的两端。所述第三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立柱,立柱上设置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立柱的底部通过轴承与头盔的顶部可转动连接,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第一齿轮的与齿条啮合,齿条设置在推杆的端部,推杆穿过收纳腔的侧壁且与收纳腔的侧壁滑动连接,齿条与收纳腔的侧壁之间的推杆上设置有限位块;推杆位于收纳腔内的端部设置有齿条,位于收纳腔外的端部设置有按钮,按钮与收纳腔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均为斜齿轮。夜视仪外壳的两侧设置有夜视仪滑块,收纳腔的侧壁上设置有夜视仪滑槽,夜视仪滑块设置于夜视仪滑槽内。所述收纳腔为圆弧形,且与头盔顶部的弧度相同,夜视仪滑槽与夜视仪滑块均为圆弧形,且与收纳腔的弧度相同。所述夜视仪外壳内设置有红外线发射管和两个镜筒,镜筒内依次设置有物镜、光电阴极、微通道板和显示屏。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头盔的顶部设置收纳腔,在平时将夜视仪收纳进收纳腔中,使用时,用手握住夜视仪外壳顶部的凸块往下拉出收纳腔即可。本技术可实现夜视仪的快速收纳和打开,方便实用。当需要使用夜视仪时,用手握住夜视仪外壳顶部的凸块往下拉,在拉动的过程中,夜视仪外壳带动连接带延伸,连接带在延伸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轴转动,第一支撑轴带动发条弹簧蓄力,同时在第一支撑轴转动的过程中,棘轮转动,当夜视仪运动至合适位置时,停止拉动,棘爪卡住棘轮,从而将第一支撑轴固定,夜视仪停止运动。当夜视仪使用结束需要收入收纳腔时,用手按压按钮,按钮推动推杆运动,推杆在运动过程中,端部的齿条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立柱转动,立柱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转动的同时,带动连接杆向下运动,连接杆带动棘爪围绕第三支撑轴向下旋转,从而使棘爪与棘轮脱离,当棘轮失去棘爪的限制后,第一支撑轴在发条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反向旋转,将连接带缠绕在第一支撑轴上,连接带再带动夜视仪往收纳腔运动,实现夜视仪的自动收纳。当夜视仪完全收入收纳腔后,停止按压按钮,按钮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外运动,推杆上的齿条带动第一齿轮反向转动,继而带动第二齿轮反向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反向转动,第三齿轮带动连接杆向上运动,连接杆带动棘爪围绕第三支撑轴向上旋转,重新棘爪与棘轮的啮合。由于采用了棘爪与棘轮的限位方式,在将夜视仪向外拉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夜视仪的高度,当将夜视仪拉动到合适高度后,停止拉动,由于棘爪的限制,棘轮不会在发条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反向转动,继而可以灵活控制夜视仪拉动的长度,以使夜视仪与眼睛的高度更加对应。当夜视仪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显示屏与眼睛的高度不对应时,也可进行微调。当显示屏相对于眼睛较高时,可再次用手拉动凸块,以降低显示屏的高度;当显示屏相对于眼睛较低时,可用手轻轻按压按钮,让第一支撑轴在发条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反向旋转,将提高显示屏的高度。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使用时结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正面视图;图5是图2中A-A剖视图;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图7是夜视仪外壳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C-C剖视图。图中标记:1、头盔;2、收纳腔;3、第一支撑轴;4、发条弹簧;5、连接带;6、夜视仪滑槽;7、夜视仪滑块;8、凸块;9、夜视仪外壳;201、按钮;202、复位弹簧;203、限位块;204、推杆;205、立柱;206、第一齿轮;207、第三齿轮;208、第二支撑轴;209、支撑板;210、第三支撑轴;211、棘爪;212、连接杆;213、棘轮;214、第二齿轮;901、物镜;902、红外线发射管;903、光电阴极;904、微通道板;905、镜筒;906、显示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的说明。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夜视仪,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头盔(1)顶部的收纳腔(2),收纳腔(2)内设置有可伸出和收缩的夜视仪,所述收纳腔(2)的端部设置有发条弹簧(4),发条弹簧(4)的外侧与收纳腔(2)的顶部固定连接,发条弹簧(4)的中部被第一支撑轴(3)穿过,且与第一支撑轴(3)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轴(3)两端与收纳腔(2)的侧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轴(3)上还套设有连接带(5)和棘轮(213),棘轮(213)的下方设置有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上下活动的棘爪(211),棘爪(211)与棘轮(213)啮合;连接带(5)与夜视仪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夜视仪,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头盔(1)顶部的收纳腔(2),收纳腔(2)内设置有可伸出和收缩的夜视仪,所述收纳腔(2)的端部设置有发条弹簧(4),发条弹簧(4)的外侧与收纳腔(2)的顶部固定连接,发条弹簧(4)的中部被第一支撑轴(3)穿过,且与第一支撑轴(3)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轴(3)两端与收纳腔(2)的侧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轴(3)上还套设有连接带(5)和棘轮(213),棘轮(213)的下方设置有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上下活动的棘爪(211),棘爪(211)与棘轮(213)啮合;连接带(5)与夜视仪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夜视仪包括夜视仪外壳(9),夜视仪外壳(9)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块(8),收纳腔(2)的顶壁上设置有凸块滑槽,凸块(8)设置在凸块滑槽内,且凸块(8)的高度高于收纳腔(2)的顶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211)的固定端通过轴承与第三支撑轴(210)相连,第三支撑轴(210)固定在支撑板(209)上,支撑板(209)固定设置在头盔(1)的顶部;支撑板(209)上还设置有第二支撑轴(208),第二支撑轴(208)的端部设置有第三齿轮(207),第三齿轮(207)和支撑板(209)互相平行且分别设置于棘爪(211)的两侧,第三齿轮(207)的侧壁设置有椭圆形的凹槽,棘爪(211)的下方设置有连接杆(212),连接杆(212)的端部设置于第三齿轮(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莉萍郭勇廖无瑕邓慧张万通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工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