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032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及其制作方法,该薄膜的第一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P型油墨层形成的第一内芯,第二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N型油墨层形成的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夹设于第一内芯和第二内芯之间,第三低温银浆层覆盖于第一、二内芯及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上形成整体内芯,上、下导热绝缘硅胶布包覆于整体内芯上下两侧,第二、三隔热绝缘油墨层覆于整体内芯左右两侧,其制作方法为先在下导热绝缘硅胶布上顺序通过印刷加热固化的方式形成第一、二、三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一、二低温银浆层、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最后在第三低温银浆层上表面贴上导热绝缘硅胶布,本发明专利技术制作的薄膜散热温度可低至0~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热界面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及性能的不断提高,其中电子元器件的发热量随之不断提高,如何有效的将产生的大量热量快速传导至产品外部,同时轻量化,已成为电子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解决电子产品的散热问题,可安装散热材料对热源进行散热。传统散热材料有导热垫片、导热硅脂、导热凝胶、双组分导热填缝材料、环氧导热胶、丙烯酸导热胶等材料,均是从热源把热量导入环境中进行散热,散热温度最低也不可能低于环境温度,因此导热效率不高,且导热材料占据消费电子的空间较大,与小型化消费电子产品趋势不相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及其制作方法,采用该方法制作的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能够实现导热效率高且微型化的多重功能,可应用于轻量化新能源汽车、硬盘、光学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包括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上导热绝缘硅胶布、下导热绝缘硅胶布、第一低温银浆层、第二低温银浆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用于连接正极的第一低温银浆层上表面固定叠设有P型油墨层,用于连接负极的第二低温银浆层表面固定叠设有N型油墨层,所述第一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P型油墨层形成第一内芯,第二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N型油墨层形成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上下两侧对齐的固定夹设于第一内芯和第二内芯之间,第三低温银浆层固定叠设于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和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内芯、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共同形成整体内芯,所述上导热绝缘硅胶布和下导热绝缘硅胶布分别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整体内芯下两侧表面,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分别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整体内芯的左、右两侧表面,该薄膜总体厚度0.03-1mm,其散热原理主要依据半导体材料的珀耳帖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上、下导热绝缘硅胶布起到导热、绝缘的作用;第一、二、三隔热绝缘油墨层起到隔热、绝缘作用;第一、二、三低温银浆层起到导电、导热作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上端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上导热绝缘硅胶布两侧表面,所述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下端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下导热绝缘硅胶布两侧表面,且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导热绝缘硅胶布表面对齐衔接。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制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在下导热绝缘硅胶布上印刷隔热绝缘油墨并加热固化,形成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步骤二:在下导热绝缘硅胶布上印刷低温银浆并加热固化,形成位于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之间的第一低温银浆层以及位于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之间的第二低温银浆层;步骤三:在第一低温银浆层表面印刷P型油墨,在第二低温银浆层表面印刷N型油墨,加热固化形成P型油墨层和N型油墨层;步骤四: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和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上表面印刷低温银浆并加热固化,形成第三低温银浆层;步骤五:在第三低温银浆层上表面贴上导热绝缘硅胶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P型油墨包括下述按质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碲化铋掺锑5%~90%、银粉6.9%~90%、环氧树脂1%~30%、固化剂0.1%~30%、溶剂1%~30%和添加剂1%~10%;N型油墨包括下述按质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碲化铋掺硒5%~90%、银粉6.9%~90%、环氧树脂1%~30%、固化剂0.1%~30%、溶剂1%~30%和添加剂1%~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碲化铋掺锑和碲化铋掺硒纯度为99.99以上,颗粒度D50为0.5-30u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银粉为片状银粉,颗粒度D50为0.1-40u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氧树脂选自脂肪族环氧树脂、双酚A环氧树脂、双酚F环氧树脂和含核壳结构环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更为优先的是含核壳结构环氧树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化剂选自2-乙基4-甲基咪唑、咪唑、4-甲基咪唑、1,2-二甲基咪唑、1-氰乙基-2-乙基-4-甲基咪唑、双氰胺和2甲基咪唑固化剂中的一种,更为优先的是双氰胺固化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溶剂选自丙酮、MIBK、2-(2-乙氧基乙氧基)乙基醋酸酯和γ-丁内酯中的一种,更为优选的是γ-丁内酯、2-(2-乙氧基乙氧基)乙基醋酸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添加剂选自乙酸、丙酸、乙酰胺、丙酰胺、3-(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二氨基官能团硅烷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主要依据半导体材料的珀耳帖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导热绝缘硅胶布,起到导热、绝缘的作用;隔热绝缘油墨,起到隔热、绝缘作用;低温银浆,起到导电、导热作用。本专利技术获得的薄膜材料导热效率高,散热温度可低至0-10℃,且由于是薄膜结构,可应用轻量化新能源汽车、硬盘、光学通信、消费电子等发热量高的部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结构原理示意图。下导热绝缘硅胶布---1上导热绝缘硅胶布---2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3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4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5第一低温银浆层---6第二低温银浆层---7第三低温银浆层---8P型油墨层---9N型油墨层---10吸热端---1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包括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上导热绝缘硅胶布、下导热绝缘硅胶布、第一低温银浆层、第二低温银浆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用于连接正极的第一低温银浆层上表面固定叠设有P型油墨层,用于连接负极的第二低温银浆层表面固定叠设有N型油墨层,所述第一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P型油墨层形成第一内芯,第二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N型油墨层形成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上下两侧对齐的固定夹设于第一内芯和第二内芯之间,第三低温银浆层固定叠设于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和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内芯、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共同形成整体内芯,所述上导热绝缘硅胶布和下导热绝缘硅胶布分别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上导热绝缘硅胶布、下导热绝缘硅胶布、第一低温银浆层、第二低温银浆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用于连接正极的第一低温银浆层上表面固定叠设有P型油墨层,用于连接负极的第二低温银浆层表面固定叠设有N型油墨层,所述第一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P型油墨层形成第一内芯,第二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N型油墨层形成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上下两侧对齐的固定夹设于第一内芯和第二内芯之间,第三低温银浆层固定叠设于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和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内芯、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共同形成整体内芯,所述上导热绝缘硅胶布和下导热绝缘硅胶布分别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整体内芯下两侧表面,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分别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整体内芯的左、右两侧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上导热绝缘硅胶布、下导热绝缘硅胶布、第一低温银浆层、第二低温银浆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用于连接正极的第一低温银浆层上表面固定叠设有P型油墨层,用于连接负极的第二低温银浆层表面固定叠设有N型油墨层,所述第一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P型油墨层形成第一内芯,第二低温银浆层及其上的N型油墨层形成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上下两侧对齐的固定夹设于第一内芯和第二内芯之间,第三低温银浆层固定叠设于P型油墨层、N型油墨层和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内芯、第二内芯、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低温银浆层共同形成整体内芯,所述上导热绝缘硅胶布和下导热绝缘硅胶布分别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整体内芯下两侧表面,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分别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整体内芯的左、右两侧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上端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上导热绝缘硅胶布两侧表面,所述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下端完全覆盖的固定叠设于下导热绝缘硅胶布两侧表面,且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导热绝缘硅胶布表面对齐衔接。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散热结构的薄膜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下导热绝缘硅胶布上印刷隔热绝缘油墨并加热固化,形成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
步骤二:在下导热绝缘硅胶布上印刷低温银浆并加热固化,形成位于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二隔热绝缘油墨层之间的第一低温银浆层以及位于第一隔热绝缘油墨层和第三隔热绝缘油墨层之间的第二低温银浆层;
步骤三:在第一低温银浆层表面印刷P型油墨,在第二低温银浆层表面印刷N型油墨,加热固化形成P型油墨层和N型油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喜训赵洪军李广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博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