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0211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包括多组间隔叠放并焊接固定的换热板片和隔板,换热板片的入口角孔与出口角孔之间设有多组由多个纵向筋板形成的主流道区,每两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通过横向加强筋连接,位于两端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分别通过入口导流筋板和出口导流筋板形成的入口导流槽和出口导流槽与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连通;隔板上位于其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之间间隔设有多个接续流道,每个接续流道的纵向起始位置在上一个主流道区尾部,结束位置在下一个主流道区头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板片的板对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形成复杂多样性的工作介质流动通道形式,而且不会出现板片变形导致不利于后续焊接连接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
技术介绍
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换热板片是构成换热器的一类基本部件。由于换热板片需要在换热器运行时提供工作流体介质所需的流动通道,并且在焊接压力加载过程中保持不失效。在减小重量尺寸的同时,提高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是设计、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目标,采用钎焊或扩散焊工艺将多个换热板片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式换热器,可获得比常规可拆板式换热器更高的承压能力。目前的换热板片制造的主要方案有二:一是采用化学侵蚀去除板片表面材料产生工作介质流动通道,其问题在于化学侵蚀制造过程会产物污染环境的液体废物,并且难以继承机加工等传统加工方法的优势来产生具有复杂多样性的工作介质流动通道形式;二是采用板片成形工艺产生工作介质流动通道,其问题在于薄板成形工艺过程造成的板片变形不利于后续焊接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间隔叠放并焊接固定的换热板片和隔板,所述换热板片和隔板的两端对应位置均设有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所述换热板片的入口角孔与出口角孔之间设有多组由多个纵向筋板形成的主流道区,每两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通过横向加强筋连接,位于两端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分别通过入口导流筋板和出口导流筋板形成的入口导流槽和出口导流槽与所述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连通;所述隔板上位于其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之间间隔设有多个接续流道,每个接续流道的纵向起始位置在上一个主流道区尾部,结束位置在下一个主流道区头部。作为优选,所述主流道区的流道深度小于或等于换热板片厚度。作为优选,所述横向加强筋的厚度等于换热板片的厚度。作为优选,所述接续流道的深度小于隔板的板片厚度。作为优选,所述接续流道的纵向长度大于横向加强筋的纵向长度。作为优选,所述换热板片的厚度范围为0.1-30mm。作为优选,所述隔板的厚度范围为0.1-30mm。作为优选,所述横向加强筋的纵向长度为0.5-30mm。作为优选,所述纵向筋板的形状为直筋板、波纹形筋板、变截面筋板中的一种。作为优选,所述接续流道的纵向截面为矩形、半椭圆形、U形、翼型中的一种。本技术的换热板片在工作时,工作介质从换热板片的入口角孔流入,经过由入口导流筋板分隔成的入口导流槽,分配进入主流道区内由纵向筋板分隔成的流道,在流道的末尾段则进入隔板的辅流道区,通过接续流道绕流通过换热板片的横向加强筋形成的间断区,再进入换热板片的下一个主流道区,最后经由出口导流筋板分隔成的出口导流槽,汇集到出口角孔,工作介质完成换热板片对内部的流动传热过程。本技术的换热板片的板对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形成复杂多样性的工作介质流动通道形式,而且不会出现板片变形导致不利于后续焊接连接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换热板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隔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片换热板片和一片隔板组成的板对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换热板片板对结构中主流道与接续流道内的连续流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包括多组间隔叠放并通过钎焊或扩散焊焊接固定的换热板片1和隔板2,所述换热板片1和隔板2的两端对应位置均设有入口角孔(11,21)和出口角孔(17,23),所述换热板片1的入口角孔11与出口角孔17之间设有多组由多个纵向筋板14形成的主流道区,每两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14通过横向加强筋16连接,位于两端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14分别通过入口导流筋板12和出口导流筋板18形成的入口导流槽13和出口导流槽19与所述入口角孔11和出口角孔17连通;所述隔板2上位于其入口角孔21和出口角孔23之间间隔设有多个接续流道22,每个接续流道22的纵向起始位置在上一个主流道区尾部,结束位置在下一个主流道区头部。如图1所示,所述换热板片1包括入口区、有效区、出口区,换热板片1的厚度范围为0.1-30mm,入口区包括入口板缘区、入口角孔11、入口导流槽13、入口导流筋板12,入口板缘区用于构成工作介质的端面压力边界结构,入口导流筋板12分隔出入口导流槽13,将从入口角孔11流入的工作介质分配至换热板片1的有效区;有效区包括主流道区、间断区、横向边缘区;主流道区包括纵向筋板14和流道15,纵向筋板14的宽度一般为0.5mm至10mm,纵向筋板14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直筋板、波纹形筋板、变截面筋板,相邻的纵向筋板14分隔形成流道15,流道15的深度可小于或等于换热板片1的厚度并可沿着流动方向进行变化,流道15的横向截面形状可沿着流动方向进行变化;间断区为横向加强筋16,通过将细长形的各个纵向筋板14横向连接起来,起到横向加强作用,防止焊接垂向压力加载过程中细长纵向筋板14的横向偏移量超过允许值;横向加强筋16使相邻的纵向上相邻的两个主流道区被间断隔开,横向加强筋16的纵向长度为0.5mm至30mm,横向加强筋16包括但不限于连续的矩形等截面形式;横向边缘区用于构成工作介质的侧面压力边界结构;有效区是工作介质完成换热过程的主要区域;出口区包括出口板缘区、出口角孔17、出口导流槽19、出口导流筋板18,出口板缘区用于构成工作介质的端面压力边界结构,出口导流筋板18分隔形成出口导流槽19,将从换热板片1的有效区流出的工作介质汇集至出口角孔17。如图2所示,所述隔板2包括入口区、有效区、出口区,隔板2的板片的厚度为0.1mm至30mm。入口区包括入口板缘区、入口角孔21;有效区包括辅流道区、横向边缘区,辅流道区包括接续流道22,接续流道22的深度小于隔板2的板片最大厚度并可沿着流动方向进行变化,接续流道22的纵向截面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半椭圆形、U形、翼型等形状,接续流道22是不连续的,接续流道22的纵向长度大于前述的换热板片1的间断区的纵向长度;出口区包括出口板缘区、出口角孔23。如图3所示,所述的换热板片的板对结构包括一片换热板片1与一片隔板2,隔板2的接续流道22的纵向范围跨过换热板片1的间断区范围,隔板2的接续流道22的纵向起始位置在换热板片1上一个主流道区结束位置之前、纵向结束位置在换热板片1下一个主流道区起始位置之后。这样使得换热板片1的流道15与隔板2的接续流道22在板片的有效区范围内共同形成连续的流道,使得工作介质得以在板对结构中完成如图4所示的连续流动过程。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即凡是依据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间隔叠放并焊接固定的换热板片和隔板,所述换热板片和隔板的两端对应位置均设有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所述换热板片的入口角孔与出口角孔之间设有多组由多个纵向筋板形成的主流道区,每两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通过横向加强筋连接,位于两端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分别通过入口导流筋板和出口导流筋板形成的入口导流槽和出口导流槽与所述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连通;所述隔板上位于其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之间间隔设有多个接续流道,每个接续流道的纵向起始位置在上一个主流道区尾部,结束位置在下一个主流道区头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间隔叠放并焊接固定的换热板片和隔板,所述换热板片和隔板的两端对应位置均设有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所述换热板片的入口角孔与出口角孔之间设有多组由多个纵向筋板形成的主流道区,每两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通过横向加强筋连接,位于两端的主流道区的纵向筋板分别通过入口导流筋板和出口导流筋板形成的入口导流槽和出口导流槽与所述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连通;所述隔板上位于其入口角孔和出口角孔之间间隔设有多个接续流道,每个接续流道的纵向起始位置在上一个主流道区尾部,结束位置在下一个主流道区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区的流道深度小于或等于换热板片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加强筋的厚度等于换热板片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板片板对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洲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益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