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级压缩机系统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及空调机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60078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双级压缩机系统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及空调机组,应用于双级压缩机系统,其中,该系统包括:冷媒散热管路,冷媒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其中,第一支路一端与双级压缩机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的入口连接,用于将双级压缩机排出的冷媒通入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第二支路一端与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闪蒸器连接,第二支路通过控制器的散热模块,用于对散热模块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媒散热技术会导致控制器模块产生凝露的问题,避免产生凝露,同时提高了控制器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双级压缩机系统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及空调机组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双级压缩机系统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及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进一步变暖,环境温度正不断升高,夏天出现高温炎热天气的时间越来越持久,这种恶劣的高温环境对变频空调的整机运行可靠性极为不利。同时,涉及到的出口地区,如中东地区,环境温度较高,为了保证控制器模块的元器件减少发热,在高温环境下变频空调通常通过降低制冷运行频率的方式降低电控模块的温度。但是运行频率降低时,制冷量也会降低很多。为了在这种高温条件下提高制冷量,目前可采用双级压缩技术,同时,控制器元器件散热,通过采用冷媒散热技术,来降低室外机控制器模块元器件的温度,使得制冷时可以高频运行,从而获得更高的制冷量,提高室外机电控的运行可靠性,但是由于双级压缩的特殊性,存在两个电子膨胀阀元器件,同时还涉及制冷制热模式转换,传统的冷媒散热技术会导致控制器产生凝露。针对相关技术中冷媒散热技术会导致控制器模块产生凝露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双级压缩机系统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及空调机组,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媒散热技术会导致控制器模块产生凝露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控制器散热系统,应用于双级压缩机系统,包括:冷媒散热管路,冷媒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其中,第一支路一端与双级压缩机9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的入口连接,用于将双级压缩机9排出的冷媒通入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第二支路一端与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闪蒸器2连接,第二支路通过控制器的散热模块16,用于对散热模块16进行散热。进一步地,换热器为冷凝器14底部的U形管;其中,U形管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进一步地,系统还包括:节流元件17,位于散热模块16和闪蒸器2之间,用于控制冷媒散热管路的通断。进一步地,系统还包括:风冷模块,与散热模块16连接,用于通过风流对散热模块16进行散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如上述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在本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应用于双级压缩机系统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包括:冷媒散热管路,冷媒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其中,第一支路一端与双级压缩机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的入口连接,用于将双级压缩机排出的冷媒通入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第二支路一端与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闪蒸器连接,第二支路通过控制器的散热模块,用于对散热模块进行散热。通过上述方式,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媒散热技术会导致控制器模块产生凝露的问题,避免产生凝露,同时在采用冷媒散热时保证足够的制冷量,并且在制冷制热模式转换时控制器散热模块温度变化较小,提高了控制器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器散热系统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器散热系统的另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节流阀1;2、闪蒸器;3、节流阀2;4、过滤器;5、蒸发器;6、风机;7、截止阀;8、过滤器;9、压缩机;10、汽液分离器;11、四通阀;12、补气二通阀;13、风机;14、冷凝器;15、过滤器;16、散热模块;17、节流阀3;18、风场流向;19、风冷模块;20、驱动模块;21、紧固螺钉;22、散热块1;23、散热块2;24、吸气口;25、排气冷媒;26、排气冷媒支流;27、冷媒主流路;28、冷凝器。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实施例1在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1中提供了一种控制器散热系统,应用于双级压缩机系统,具体地,图1示出该系统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冷媒散热管路,冷媒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其中,第一支路一端与双级压缩机9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的入口连接,用于将双级压缩机9排出的冷媒通入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第二支路一端与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闪蒸器2连接,第二支路通过控制器的散热模块16,用于对散热模块16进行散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应用于双级压缩机系统的控制器散热系统,包括:冷媒散热管路,冷媒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其中,第一支路一端与双级压缩机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的入口连接,用于将双级压缩机排出的冷媒通入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第二支路一端与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闪蒸器连接,第二支路通过控制器的散热模块,用于对散热模块进行散热。通过上述方式,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媒散热技术会导致控制器模块产生凝露的问题,避免产生凝露,同时在采用冷媒散热时保证足够的制冷量,并且在制冷制热模式转换时控制器散热模块温度变化较小,提高了控制器可靠性。由于传统的冷媒散热方式会导致冷媒流量减少,为了避免该问题,本技术中换热器采用冷凝器14底部的U形管;其中,U形管的数量根据散热需求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采用冷凝器底部的U形管可以减少对主冷媒流路的影响,在采用冷媒散热时还可以保证足够的制冷量,可以在高温工况下保证整机可靠性运行,同时保证整机在高温下持续输出较高制冷量。优选地,本系统还包括:节流元件17,位于散热模块16和闪蒸器2之间,用于控制冷媒散热管路的通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媒散热管路的入口位于压缩机排气口,四通阀元器件之前,冷媒散热管路采用细铜管,通过细铜管导出一部分高温高压冷媒,单独进入冷凝器中,使用冷凝器最底部一个U分路,(U管数可增加,避免对整机能力影响较大,U管数不可过多),可以达到较大冷凝效果,同时制热模式下便于化霜。冷媒通过冷凝后,达到饱和状态,进入控制器散热模块,再进入节流元件,节流元件可以是电子膨胀阀,节流后温度降低,压力下降,回到闪蒸器,闪蒸后重新进入整体循环。在本技术中,除了使用冷媒散热,还保留了风冷模块,图2示出该系统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风冷模块19包括以下内容,18为外机机组导流风向,通过外机风机转动,加大风冷流速,保证风冷模块翅片换热器散热量,23由铝块组成,与翅片换热器紧密贴合,组成同一模块,保证换热效率,22同样为铝块组成,与23铝块进行组合,中间预留铜管管径空间,铜管由铝块包裹,由21紧固螺钉固定;其中20为驱动模块,嵌入铝块当中保证驱动芯片散热顺利;24为冷媒通过散热模块后,回到闪蒸罐。风冷模块与散热模块连接,用于通过风流对散热模块进行散热。此外,图2中还示出了冷媒散热管路的第二支路,即从冷凝器底部流出的冷媒进入散热器中进行散热。风冷模块对于机组的冷媒流路没有任何影响,也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器散热系统,应用于双级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冷媒散热管路,所述冷媒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n其中,所述第一支路一端与双级压缩机(9)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的入口连接,用于将所述双级压缩机(9)排出的冷媒通入所述换热器中,进行换热;/n所述第二支路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闪蒸器(2)连接,所述第二支路通过控制器的散热模块(16),用于对所述散热模块(16)进行散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器散热系统,应用于双级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散热管路,所述冷媒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其中,所述第一支路一端与双级压缩机(9)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的入口连接,用于将所述双级压缩机(9)排出的冷媒通入所述换热器中,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支路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闪蒸器(2)连接,所述第二支路通过控制器的散热模块(16),用于对所述散热模块(16)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冷凝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为爽李志强梁郁龙李健成闫志斌温静陈梓杰李家旭郑锴潘卫琼张永炜杨秋石黄聪牛业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