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361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设置在空调外壳内,用于对电控盒进行散热,包括中隔板和板式散热器,所述的中隔板将所述空调外壳内的空间分隔出低压腔和常温腔,所述板式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常温腔内,所述板式散热器穿过所述空调外壳与所述电控盒连接,所述板式散热器与空调外壳内设置的蒸发器组件连通,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冷媒冷却散热结构。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利用冷媒冷却结构隔离发热源电控盒与低温的低压腔,能够避免在电控盒的散热器和钣金壁上产生凝露,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空调机组安装在室外,经常处在高温、雨雪等环境中,如果需要对电控盒进行密封,密封后电控盒还需要冷媒散热器对其进行散热,现有高静压风管式空调的驱动模块散热方式通常采用翅片式散热器散热,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外壳1内部形成低压腔10,风机部件11设置在低压腔10内,蒸发器组件15通过蒸发器固定板14与左侧壁13连接,左侧壁13的外侧固定有电控盒2,电控盒2与左侧壁13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翅片散热器22,翅片散热器22穿过电控盒2上的侧板21,侧板21两侧分别设置有外侧海绵25和内侧海绵26,翅片散热器22的翅片端放置于风机部件11所在的低压腔10,利用低压腔10的低温及吸风环境对翅片散热器22进行降温散热。但是由于低压腔10的低压吸风环境,电控盒2上的侧板21及翅片散热器22上极易产生凝露水,若密封处理不当凝露水容易流入电控盒2内部造成电气安全隐患,同时由于运行时发热的电控盒2与低温的低压腔10钣金接触也易产生凝露水造成相同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需要专利技术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能够隔离发热源电控盒与空调内部低温的低压腔,避免冷热交接产生凝露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电控盒运行时与空调内部低温腔冷热交替产生冷凝水,造成电气安全隐患。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设置在空调外壳内,包括中隔板和板式散热器,所述的中隔板将所述空调外壳内的空间分隔出低压腔和常温腔,所述板式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常温腔内,所述板式散热器穿过所述空调外壳与所述电控盒连接,所述板式散热器与空调外壳内设置的蒸发器组件连通。该设置利用冷媒冷却结构隔离发热源电控盒与低温的低压腔,能够避免冷热交接在电控盒的散热器和钣金壁上产生凝露。进一步的,所述中隔板一端与所述空调外壳的前部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组件的侧壁固定连接。该设置中隔板同时能对蒸发器组件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中隔板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所述第二壁连接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三壁,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空调外壳的左部侧壁距离为L1,所述第三壁与所述空调外壳的左部侧壁距离为L2,L1>0,L2>0,且L2>L1。该设置能够使中隔板与空调外壳保持一定距离,保证所述第一壁与空调外壳的左部侧壁之间能够安装板式散热器,所述第三壁与空调外壳的左部侧壁之间能够安装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中隔板上设置有隔板海绵,所述隔板海绵包覆在所述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上,所述隔板海绵设置在所述低压腔内。该设置能够吸附低压腔内在中隔板上产生凝露,避免凝露流入常温腔内。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散热器包括内散热器、外散热器和冷却管,所述内散热器和所述外散热器固定连接,所述内散热器与所述电控盒固定连接,所述内散热器和所述外散热器之间穿设有冷却管。该设置相对于翅片散热器来说,散热孔少,能够大大减少凝露沿散热器流入电控盒的情况。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集气管组件,所述冷却管与所述集气管组件连通。该设置集气管组件中的冷媒虽经过了蒸发器组件的换热作用,温度高于液管组件,但是仍低于电控盒的温度,故采用集气管组件连接冷却管,避免温度过低产生凝露,并且降温散热效果显著。进一步的,所述内散热器上设置有第一管道,所述外散热器上设置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共同形成所述冷却管穿过的孔道。该设置冷却管同时与内散热器和外散热器接触,能够增大散热器的散热面积。进一步的,所述内散热器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空调外壳的左部侧壁与所述电控盒连接。该设置能够使板式散热器从常温腔内延伸到常温腔外,便于板式散热器与电控盒连接,同时也能增大板式散热器的散热面积。进一步的,所述中隔板的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为钣金折弯形成。该设置工艺简单,便于生产制造。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该结构应用在高静压风管内机型中,利用冷媒冷却结构隔离发热源电控盒与低温的低压腔,能够避免冷热交接在电控盒的散热器和钣金壁上产生凝露;(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利用蒸发器液管的低温冷媒对风机驱动模块进行降温散热,能够避免散热器上产生凝露;(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采用板式散热器,相对于翅片散热器来说,散热孔少,能够大大减少凝露沿散热器流入电控盒的情况。一种空调器,包括以上所述的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所述的空调器具有的有益效果同上所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所述的冷媒冷却散热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所述的A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冷媒冷却散热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3所述的B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中隔板安装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中隔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板式散热器与蒸发器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板式散热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板式散热器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空调外壳,10-低压腔,11-风机组件,12-回风侧,13-左侧壁,14-蒸发器固定板,15-蒸发器组件,151-液管组件,152-集气管组件,1521-集气出管,1522-集气总管,1523-集气支管,153-蒸发器侧板,16-底盘横梁,17-前面板,18-常温腔,19-右侧壁,2-电控盒,21-侧板,22-翅片散热器,23-驱动模块板,24-密封胶圈,25-外侧海绵,26-内侧海绵,3-中隔板,31-隔板海绵,32-第一侧壁,321-第一连接孔,33-第一壁,34-第二壁,341-过线孔,35-第三壁,351-定位孔,36-第二侧壁,361-第二连接孔,4-板式散热器,41-外散热器,411-第一管道,42-内散热器,421-第二管道,422-第一贴合面,44-连接部,441-第二贴合面,43-冷却管,431-进管口,432-出管口,433-配合管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本技术中涉及到的“前”、“后”、“左”、“右”以空调器实际安装后的方位为准,并且已经标注在附图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用于对电控盒2内的驱动模块板23进行散热,设置在空调外壳1内,包括中隔板3和板式散热器4,所述的中隔板3将所述空调外壳1内的空间分隔出低压腔10和常温腔18,所述板式散热器4设置在所述常温腔18内,所述板式散热器4穿过所述空调外壳1与所述电控盒2连接,所述板式散热器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设置在空调外壳(1)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隔板(3)和板式散热器(4),所述的中隔板(3)将所述空调外壳(1)内的空间分隔出低压腔(10)和常温腔(18),所述板式散热器(4)设置在所述常温腔(18)内,所述板式散热器(4)穿过所述空调外壳(1)与电控盒(2)连接,所述板式散热器(4)与所述空调外壳(1)内设置的蒸发器组件(1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结构,设置在空调外壳(1)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隔板(3)和板式散热器(4),所述的中隔板(3)将所述空调外壳(1)内的空间分隔出低压腔(10)和常温腔(18),所述板式散热器(4)设置在所述常温腔(18)内,所述板式散热器(4)穿过所述空调外壳(1)与电控盒(2)连接,所述板式散热器(4)与所述空调外壳(1)内设置的蒸发器组件(1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3)一端与所述空调外壳(1)的前部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组件(15)的侧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3)包括第一壁(33)、第二壁(34)和第三壁(35),所述第二壁(34)连接所述第一壁(33)和所述第三壁(35),所述第一壁(33)与所述空调外壳(1)的左部侧壁距离为L1,所述第三壁(35)与所述空调外壳(1)的左部侧壁距离为L2,L1>0,L2>0,且L2>L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冷却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3)上设置有隔板海绵(31),所述隔板海绵(31)包覆在所述第一壁(33)、第二壁(34)和第三壁(35)上,所述隔板海绵(31)设置在所述低压腔(10)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锦源王传恒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