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和卧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73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式压缩机的顶盖,顶盖在顶盖的内侧限定有顶盖排气腔并且包括导流结构,导流结构在顶盖排气腔中限定出排气通道,排气通道用于排出从卧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排出的工作流体,卧式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时,工作流体进入顶盖排气腔中并且借助于排气通道流出顶盖排气腔,其中,导流结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顶盖排气腔的底部,使得工作流体流经顶盖排气腔的底部再排出顶盖排气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和卧式压缩机
本技术涉及卧式压缩机领域,特别地,涉及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及其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本部分的内容仅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可能并不构成现有技术。压缩机一般包括壳体、容纳在壳体中的压缩机构、驱动压缩机构的包括马达和由马达驱动的旋转轴的驱动机构等。在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通常需要给压缩机的相关活动部件(例如压缩机构)提供润滑油,以使压缩机稳定地运行。对于旋转轴沿竖向方式布置的立式压缩机而言,通常在压缩机壳体的底壁设置有油池,并且在旋转轴的底端设置有泵油机构,用以经由设置在旋转轴中的供油通道向压缩机构及相关活动部件泵送润滑油。然而,对于卧式压缩机而言,由于旋转轴大致水平地布置,不能像立式压缩机那样方便地利用压缩机底部自然地形成的油池,因此通常考虑设置另外的供油机构,以便向卧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及相关活动部件供送润滑油。在卧式压缩机的供油机构和油路润滑设计中,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需要更多的空腔来作为油池以存放油,油位不稳定带来的供油问题,压缩机回油设计不良带来的缺油问题等。对于以上问题,相关技术的一种解决方案是采用油雾润滑,在该解决方案中,压缩机内部的摩擦副都通过油雾润滑,采用该解决方案的卧式压缩机如图1a和图1b所示。图1a是相关的卧式压缩机的左视图,而图1b是沿图1a中的A-A线截取的卧式压缩机的剖视图。如图1b所示,卧式压缩机1’的外壳包括壳体2’和顶盖3’,压缩机构和驱动机构等容纳在壳体2’中,在壳体2’和顶盖3’之间设置有消音隔板4’。顶盖3’包括顶盖排气腔31’(具体地,由顶盖3’与消音隔板4’限定了高压排气腔31’),当卧式压缩机1’处于运行状态时,经由压缩机构压缩之后,制冷剂(制冷剂携带有用于对卧式压缩机1’进行润滑的润滑油)通过消音隔板4’中的消音隔板孔41’进入顶盖排气腔31’中,然后由于顶盖排气腔31’中的高压而通过排气口32’排出顶盖3’,制冷剂的排出路径如图1b中的箭头所示。图2a和图2b主要示出了另一种相关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3”。图2a是顶盖3”的左视图,而图2b是沿图2a中的B-B线截取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3”及其周围部件的剖视图。在该卧式压缩机中,没有设置消音隔板,顶盖3”直接与壳体(具体地,定涡旋端板)附接。该顶盖3”具有顶盖排气腔31”(具体地,由顶盖3”与定涡旋端板限定了高压排气腔31”)和排气口32”,从卧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进入顶盖排气腔31”中的制冷剂沿着箭头所示的路径通过排气口32”排出顶盖3”。如图1b所示的卧式压缩机1的顶盖3’的导流结构和如图2b所示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3”的导流结构的问题在于,在制冷剂排出卧式压缩机的顶盖的过程中,制冷剂中的润滑油由于重力而沉降在顶盖排气腔的底部,而且由于制冷剂在顶盖排气腔中部处进入顶盖排气腔并且排气口位于顶盖排气腔的上部,因此制冷剂的排出路径不经过顶盖排气腔的底部,导致顶盖排气腔的底部存在积油现象。因此,存在对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及其导流结构做出改进的需要,使得制冷剂的排出路径通过顶盖排气腔的底部,从而减少或消除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的积油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部分中提供本技术的总概要,而不是本技术完全范围或本技术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面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例如,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使包含制冷剂的排气气流通过顶盖排气腔的底部来减少或消除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的积油现象。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的顶盖,顶盖在顶盖的内侧限定有顶盖排气腔并且包括导流结构,导流结构在顶盖排气腔中限定出排气通道,排气通道用于排出从卧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排出的工作流体,卧式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时,工作流体进入顶盖排气腔中并且借助于排气通道流出顶盖排气腔,其中,导流结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顶盖排气腔的底部,使得工作流体流经顶盖排气腔的底部再排出顶盖排气腔。在上述卧式压缩机的顶盖中,导流结构包括位于顶盖排气腔中的隔板和设置在隔板下方且位于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的排气孔,隔板将顶盖排气腔分隔为左排气腔和右排气腔,并且排气孔将左排气腔与右排气腔相连通,由此进入顶盖排气腔中的工作流体首先进入右排气腔、然后通过排气孔进入左排气腔、最后再排出顶盖排气腔。在上述卧式压缩机的顶盖中,隔板与顶盖的外部壳体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上述卧式压缩机的顶盖中,导流结构包括插入顶盖排气腔中的内伸管,内伸管的入口位于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由此进入顶盖排气腔中的工作流体经由内伸管而最后再排出顶盖排气腔。在上述卧式压缩机的顶盖中,导流结构包括设置在顶盖排气腔中的引流罩,引流罩包括设置在引流罩的底部的引流罩孔,引流罩孔位于顶盖排气腔的底部,引流罩将顶盖排气腔分隔为内部排气腔和外部排气腔,并且引流罩孔将内部排气腔与外部排气腔相连通,由此进入顶盖排气腔中的工作流体首先进入内部排气腔、然后通过引流罩孔进入外部排气腔、最后再排出顶盖排气腔。在上述卧式压缩机的顶盖中,导流结构包括设置在顶盖处的排气口,排气口开口于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由此进入顶盖排气腔中的工作流体在流经顶盖排气腔的底部之后从排气口排出顶盖排气腔。在上述卧式压缩机的顶盖中,在排气口处设置有直排气管或者设置有向上弯曲的弯曲排气管。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该卧式压缩机包括上述顶盖。在上述卧式压缩机中,卧式压缩机包括消音隔板,顶盖附接至消音隔板以限定出顶盖排气腔;或者顶盖直接附接至压缩机构的定涡旋端板以限定出顶盖排气腔。在上述卧式压缩机中,卧式压缩机为采用油雾润滑的卧式涡旋压缩机。根据本技术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的排气通道的优点例如如下。本技术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具有导流结构,该导流结构能够使包含来自卧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的制冷剂的排出气流首先通过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然后排出顶盖,从而减少或消除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的积油现象。通过使用根据本技术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的排气通道,可以减少压缩机的润滑油循环中的死油,使润滑油更充分地参与循环,并且对于带液工况,能够减少制冷剂在压缩机内部的停留,从而减少润滑油被制冷剂稀释,提高润滑油的利用效率。附图说明以下附图示出了相关的卧式压缩机及其顶盖的导流结构和本技术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及其导流结构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附图中:图1a是相关的卧式压缩机的左视图;图1b是沿图1a中的A-A线截取的卧式压缩机的剖视图;图2a是另一种相关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的左视图;图2b是沿图2a中的B-B线截取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及其周围部件的剖视图;图3a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的左视图;图3b是沿图3a中的A-A线截取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卧式压缩机的消音隔板和顶盖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压缩机的顶盖,所述顶盖在所述顶盖的内侧限定有顶盖排气腔并且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在所述顶盖排气腔中限定出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排出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排出的工作流体,所述卧式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时,所述工作流体进入所述顶盖排气腔中并且借助于所述排气通道流出所述顶盖排气腔,/n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顶盖排气腔的底部,使得所述工作流体流经所述顶盖排气腔的底部再排出所述顶盖排气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压缩机的顶盖,所述顶盖在所述顶盖的内侧限定有顶盖排气腔并且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在所述顶盖排气腔中限定出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排出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排出的工作流体,所述卧式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时,所述工作流体进入所述顶盖排气腔中并且借助于所述排气通道流出所述顶盖排气腔,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顶盖排气腔的底部,使得所述工作流体流经所述顶盖排气腔的底部再排出所述顶盖排气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顶盖排气腔中的隔板和设置在所述隔板下方且位于所述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的排气孔,所述隔板将所述顶盖排气腔分隔为左排气腔和右排气腔,并且所述排气孔将所述左排气腔与所述右排气腔相连通,由此进入所述顶盖排气腔中的所述工作流体首先进入所述右排气腔、然后通过所述排气孔进入所述左排气腔、最后再排出所述顶盖排气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顶盖的外部壳体部分一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的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插入所述顶盖排气腔中的内伸管,所述内伸管的入口位于所述顶盖排气腔的底部,由此进入所述顶盖排气腔中的所述工作流体经由所述内伸管而最后再排出所述顶盖排气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压缩机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幼玲邵荣茂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