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393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包括面板、A板和前模仁,所述后模包括底板、顶针板、B板和后模仁,所述后模上设置有浇口套,塑胶成品的正面朝向前模仁,背面朝向后模仁,所述浇口套的浇口朝向塑胶成品的背面,还包括一第一斜顶,所述第一斜顶顶部滑动连接在顶针板上,所述第一斜顶具有位于浇口正下方的第一端,以使浇注时在塑胶成品背面形成一挡胶胶位。本装置结构简单,保证了产品表面无痕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在注塑一些盖板、桶盖等用于设备表面壳体或翻盖之类产品时,要求产品的表面不能有进胶口和喷射痕;为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求产品成型后不经过任何表面处理就需要直接出货,因此对产品的注塑成型工艺要求较高,以使产品表面不可有任何缺陷,根据上述要求,需要开发一款新型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产品表面不产生缺陷的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包括面板、A板和前模仁,所述后模包括底板、顶针板、B板和后模仁,所述后模上设置有浇口套,塑胶成品的正面朝向前模仁,背面朝向后模仁,所述浇口套的浇口朝向塑胶成品的背面,还包括一第一斜顶,所述第一斜顶顶部滑动连接在顶针板上,所述第一斜顶具有位于浇口正下方的第一端,以使浇注时在塑胶成品背面形成一挡胶胶位。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与B板之间设置有调整顶针板移动行程的方铁。进一步的,所述B板上设置有用于推动顶针板移动的油缸。进一步的,所述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还设置有多个用于构成塑胶成品上构件的第二斜顶。进一步的,所述顶针板上固定有用于滑动连接斜顶顶部的斜顶座。进一步的,所述B板上固定有多个分别让第一斜顶或第二斜顶穿过的斜顶导向块,所述斜顶导向块上设置有让斜顶穿过的斜孔,所述斜孔的内侧壁与斜顶外周侧壁相贴合。进一步的,所述浇口套的浇口位于塑胶成品背面中心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第一斜顶和浇口套的配合,使得产品表面不会产生进胶口和喷射痕。2、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为图4中B-B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塑胶成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塑胶成品与第一斜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斜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后模,11-底板,12-方铁,13-顶针板,14-B板,15-后模仁,16-斜顶座,17-斜顶导向块,2-前模,21-A板,22-面板,23-前模仁,3-浇口套,4-第一斜顶,41-第一端,5-第二斜顶,6-油缸,7-塑胶成品,71-挡胶胶位。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作详细说明。如图1-8所示,一种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2、后模1、浇口套3、第一斜顶4和多个第二斜顶5。前模2包括面板22、A板21和前模仁23,后模1包括底板11、方铁12、顶针板13、B板14和后模仁15。方铁12用于隔开B板14与底板11,以构成一空间,顶针板13在该空间可以移动。浇口套3设置在后模1上,塑胶成品7的正面朝向前模仁23,背面朝向后模仁15,浇口套3的浇口朝向塑胶成品7的背面。第一斜顶4顶部滑动连接在顶针板13上,第一斜顶4具有位于浇口正下方的第一端41,以使浇注时在塑胶成品背面形成一挡胶胶位71。通过第一端41在塑胶成品背面构成凸起的挡胶胶位71,从而使得塑胶成品背面不再有进胶口和喷射痕。本实施例中,B板14上设置有用于推动顶针板移动的油缸6。油缸6的活塞杆固定在顶针板上,油缸6固定在B板上。从而移动第一斜顶4和第二斜顶5,使得斜顶底部离开塑胶成品上的突出构件后,再移动后模,进行脱模作业。本实施例中,第二斜顶5用于构成塑胶成品上的突出或曲面构件。顶针板13上固定有用于滑动连接斜顶顶部的斜顶座16,斜顶坐上设置有滑槽或者燕尾槽,第一斜顶4顶部在对应斜顶座上的滑槽上移动,第二斜顶5在对应斜顶座上的燕尾槽上移动(该类第二斜顶顶部设置有与燕尾槽相匹配的构件),部分第二斜顶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该类第二斜顶顶部通过一销轴在燕尾槽上移动。本实施例中,B板14上固定有多个分别让第一斜顶4或第二斜顶5穿过的斜顶导向块17,斜顶导向块上设置有让斜顶穿过的斜孔,斜孔的内侧壁与斜顶外周侧壁相贴合。本实施例中,浇口套3的浇口位于塑胶成品背面中心处。确保注胶向周侧流动均匀性,减少产品变形。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包括面板、A板和前模仁,所述后模包括底板、顶针板、B板和后模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上设置有浇口套,塑胶成品的正面朝向前模仁,背面朝向后模仁,所述浇口套的浇口朝向塑胶成品的背面,还包括一第一斜顶,所述第一斜顶顶部滑动连接在顶针板上,所述第一斜顶具有位于浇口正下方的第一端,以使浇注时在塑胶成品背面形成一挡胶胶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包括面板、A板和前模仁,所述后模包括底板、顶针板、B板和后模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上设置有浇口套,塑胶成品的正面朝向前模仁,背面朝向后模仁,所述浇口套的浇口朝向塑胶成品的背面,还包括一第一斜顶,所述第一斜顶顶部滑动连接在顶针板上,所述第一斜顶具有位于浇口正下方的第一端,以使浇注时在塑胶成品背面形成一挡胶胶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B板之间设置有调整顶针板移动行程的方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改善塑胶成品喷射痕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B板上设置有用于推动顶针板移动的油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发堂冯新荣陈穗榕张轩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鸿友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