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及其修复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7528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及其修复方法。装置中含有产电微生物的厌氧污泥与有机质混合后产生电子,通过电极材料和电子传递通路传递电子修复铬污染土壤中的C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及其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壤重金属修复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及其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铬广泛应用于电镀、金属加工、制革、染料、钢铁和化工等行业,由于生产过程的渗漏、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以及含铬废渣的渗滤等,导致大量铬进入场地周边土壤和地下水,Cr6+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物。而污染铬主要是以Cr6+和Cr3+2种价态形式存在,Cr6+的毒性是Cr3+的500倍。Cr3+易被土壤胶体和矿物质通过吸附、配位、络合、沉淀等作用固定于土壤中,其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较低;而Cr6+的活性较高,一般不会被土壤强烈地吸附,因而在土壤中较易迁移,容易对环境造成影响。随着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下人们所关注的一个话题,节约成本和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了社会焦点问题;因此,利用生物方法来解决环境污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出路。所以,土壤中重金属Cr6+的去除已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的一个重要课题。铬污染场地的治理途径主要有2种:一是将铬从被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中清除,或者降低其浓度至土壤背景值以下,如客土法、植物修复法等。二是改变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利用化学还原法、生物还原法等,将Cr6+还原为Cr3+,以降低其在土壤-植物以及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性、生物毒性及生物有效性;在实际运用中,此途径因不破坏土壤结构、成本低且操作简便,适用于重金属污染较大面积土壤的修复。但是,不恰当的修复技术并未将Cr6+从土壤中彻底去除,且存在修复之后受外界环境干扰Cr3+容易再次被氧化为Cr6+,随后释放到环境中导致二次污染的风险。土壤原电池修复技术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Cr6+,而且具有二次污染风险小的优点,是目前Cr6+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例如,公开号为CN109622598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原电池原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能够去除土壤中的Cr6+;但是,该方法中添加了铁、锰等其它外源物质,具有成本高、不环保等缺点。因此,提供一种节能环保、成本低、操作简便、效率高、能够快速有效解决铬污染严重问题的方法,对于铬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及其修复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装置在修复铬污染土壤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所述装置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包括阳极室、阴极室、电子传递通路和盐桥;所述阳极室的侧面上部设置有进料口、侧面下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阳极室的顶部设置有密封盖,电极1通过所述密封盖插入所述阳极室内部;所述孔的直径与所述电极1的直径相同;所述阴极室由上部开口的储土罐、淋洗回收系统和电极2组成,所述淋洗回收系统设置于所述储土罐的内部,所述储土罐的侧面下部设置有过滤阀门,所述淋洗回收系统的内部设置有间隔式筛网,所述电极2插入所述淋洗回收系统内部;所述盐桥的一端插入阳极室、另一端插入阴极室的中的储土罐,所述电子传递通路的一端与电极1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电极2的上端连接形成传递电子的通路。优选地,所述间隔式筛网从距离所述淋洗回收系统底部1/5处开始向上设置。优选地,所述进料口设置于所述阳极室的侧面上部边缘处,所述出料口设置于所述阳极室的侧面下部边缘处。优选地,所述电极1和所述电极2的规格相同。更优选地,所述电极1和所述电极2均为碳刷。优选地,所述电子传递通路为钛导线。采用所述钛导线传递电子,使得电子参与Cr6+的还原。所述装置在修复铬污染土壤中的应用,也应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装置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有机质预处理后与含有产电微生物的厌氧污泥混合,装入阳极室中,将污染土壤装入储土罐中,并加入淋洗液至储土罐中进行淋洗,随后流入淋洗回收系统中,通过盐桥和电子间的转移形成闭合回路,进行修复污染土壤;S2.将步骤S1得到的有机质和厌氧污泥的混合物从阳极室取出、将修复后的污染土壤从储土罐取出,混合,种植耐铬植物萃取污染土壤中剩余铬,即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利用所述装置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工作原理为: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产电效应构建的原电池,预处理后的有机质与含有产电微生物的厌氧污泥混合后,共同参与产电活跃菌厌氧代谢产生电子,形成阴极室和阳极室的电场梯度,产生电势差。电子通过碳刷和钛导线由低电势的阳极室流向高电势的阴极室,土壤溶液中的Cr6+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转化为低价态化合物,同时添加有机酸淋洗液能够促使微生物吸附转化土壤中部分Cr6+;盐桥中充满饱和KCl溶液,连接阳极室和阴极室,以维持阴阳离子的平衡;待Cr6+溶液(多次淋洗)修复完成后,将阳极室的微生物-有机质与阴极室土壤混合,通过盐桥中的K+诱导部分微生物加强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和其他途径产生有机酸,活化土壤中剩余的Cr3+;同时,种植耐铬植物,在无机盐、有机质的作用下萃取土壤铬(Cr3+、Cr6+),最终经过多次植物栽培后,完成土壤Cr6+修复。优选地,步骤S1所述有机质与厌氧污泥的混合质量比为1:5~7。更优选地,步骤S1所述有机质与厌氧污泥的混合质量比为1:6。优选地,步骤S1所述有机质为秸秆和菜梗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秸秆为玉米秸秆、水稻秸秆或小麦秸秆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具体优选地,所述有机质为质量比为4:1:1~3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菜梗的混合物。更优选地,所述有机质为质量比为4:1:2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菜梗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秸秆的含水率为60%~70%。更优选地,所述秸秆的含水率为65%。优选地,所述秸秆的细度为2~5mm。更优选地,所述秸秆的细度为3mm。具体优选地,步骤S1所述厌氧污泥和有机质装入阳极室中的高度为45~55cm。更优选地,步骤S1所述厌氧污泥和有机质装入阳极室中的高度为50cm。优选地,步骤S1所述淋洗液为体积比为0.5~2:1的有机酸和水的混合物。更优选地,步骤S1所述淋洗液为体积比为1:1的有机酸和水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有机酸为酒石酸、富马酸或琥珀酸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步骤S1所述淋洗液的浓度为0.2~1.2mol/L。更优选地,步骤S1所述淋洗液的浓度为0.6mol/L。优选地,所述盐桥为琼脂盐桥。优选地,步骤S1所述有机质预处理的方法为:用稀硫酸溶液浸泡有机质(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用去离子水冲洗(去除有机质外表所吸附的稀硫酸溶液)后,加入Ca(O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阳极室(1)、阴极室(2)、电子传递通路(3)和盐桥(4);所述阳极室(1)的侧面上部设置有进料口(11)、侧面下部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阳极室(1)的顶部设置有带有孔的密封盖(13),电极1(14)通过所述密封盖(13)插入所述阳极室(1)内部;所述孔的直径与所述电极1(14)的直径相同;/n所述阴极室(2)由上部开口的储土罐(21)、淋洗回收系统(22)和电极2(23)组成,所述淋洗回收系统(22)设置于所述储土罐(21)的内部,所述储土罐(21)的侧面下部设置有过滤阀门(24),所述淋洗回收系统(22)的内部设置有间隔式筛网(25),所述电极2(23)插入所述淋洗回收系统(22)内部;/n所述盐桥(4)的一端插入阳极室(1)、另一端插入阴极室(2)中的储土罐(21),所述电子传递通路(3)的一端与电极1(14)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电极2(23)的上端连接形成传递电子的通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微生物-有机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原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阳极室(1)、阴极室(2)、电子传递通路(3)和盐桥(4);所述阳极室(1)的侧面上部设置有进料口(11)、侧面下部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阳极室(1)的顶部设置有带有孔的密封盖(13),电极1(14)通过所述密封盖(13)插入所述阳极室(1)内部;所述孔的直径与所述电极1(14)的直径相同;
所述阴极室(2)由上部开口的储土罐(21)、淋洗回收系统(22)和电极2(23)组成,所述淋洗回收系统(22)设置于所述储土罐(21)的内部,所述储土罐(21)的侧面下部设置有过滤阀门(24),所述淋洗回收系统(22)的内部设置有间隔式筛网(25),所述电极2(23)插入所述淋洗回收系统(22)内部;
所述盐桥(4)的一端插入阳极室(1)、另一端插入阴极室(2)中的储土罐(21),所述电子传递通路(3)的一端与电极1(14)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电极2(23)的上端连接形成传递电子的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11)设置于所述阳极室(1)的侧面上部边缘处,所述出料口(12)设置于所述阳极室(1)的侧面下部边缘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14)和所述电极2(23)的规格相同。


4.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装置在修复铬污染土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锋唐观辉严登明朱丛韵张铖彪田萍蔡泽祥江惠民周焕展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