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719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包括横向固定部;所述横向固定部包括微型钢板和活动螺钉;所述微型钢板包括夹持端和连接端,所述夹持端包括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活动螺钉包括头部和钉部,所述头部与钉部铰接,所述微型钢板的连接端穿过头部并与头部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稳定性好,上夹板和下夹板能够对翻开的椎板进行夹持,从而使切开的椎板不会发生再关门的情况;横向固定部的长度和角度可根据具体的开门尺寸进行调节,能够适用于不同患者;活动螺钉的头部和钉部铰接能够便于横向固定部的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当患者患有颈椎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症时,常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这是一种首先切开一侧椎板双侧皮质及另一侧椎板的外侧皮质,接着以半切开侧为轴,翻开椎板实现椎管扩大和神经减压。最后需要将翻开的椎板进行固定。现有的椎板固定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使用丝线或丝线加锚钉将椎板固定在门轴侧,以保持开门状态。其二是在开门的一侧,将微型钢板一端固定在侧块,另一端固定在翻开的椎板上,从而实现固定并保持椎板的翻开状态。上述两种固定方式的缺点在于:1、使用丝线或加锚钉的固定方法,一方面丝线容易断,导致有再关门风险。另一方面,无法保证重建椎管后壁的稳定性,导致术后颈痛发生率高。2、微型钢板的尺寸较为固定,由于不同患者椎板翻开的角度和距离不同,导致微型钢板安装困难。3、当患者存在颈椎节段间不稳时,不宜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节的、稳定性好的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包括横向固定部;所述横向固定部包括微型钢板和活动螺钉;所述微型钢板包括夹持端和连接端,所述夹持端包括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活动螺钉包括头部和钉部,所述头部与钉部铰接,所述微型钢板的连接端穿过头部并与头部可拆卸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连接稳定性好,上夹板和下夹板能够对翻开的椎板进行夹持,从而使切开的椎板不会发生再关门的情况;横向固定部的长度和角度可根据具体的开门尺寸进行调节,能够适用于不同患者;活动螺钉的头部和钉部铰接能够便于横向固定部的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横向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活动螺钉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纵向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翻开示意图;标号说明:1-微型钢板;11-夹持端;111-上夹板;112-下夹板;12-连接端;2-活动螺钉;21-头部;211-通道;212-螺栓;213-铰接孔;22-钉部;3-本体;4-连接件;41-钩部;42-固定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本技术的连接稳定性好,横向固定部的长度和角度可调节。请参考附图1至5,本技术的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包括横向固定部;所述横向固定部包括微型钢板1和活动螺钉2;所述微型钢板1包括夹持端11和连接端12,所述夹持端11包括上夹板111和下夹板112;所述活动螺钉2包括头部21和钉部22,所述头部21与钉部22铰接,所述微型钢板1的连接端12穿过头部21并与头部21可拆卸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在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过程中,先切开一侧椎板的双侧皮质及另一侧椎板的外侧皮质,接着以半切开侧为轴,翻开椎板,将微型钢板1的夹持端11夹持于翻开的椎板上并固定;再在侧块上钻孔并将活动螺钉2的钉部22螺接于孔内,将微型钢板1的连接端12穿过活动螺钉2的头部21,连接端12穿过头部21的距离可根据具体的开门距离进行调整,从而改变横向固定部的整体长度使之适应不同的患者,由于活动螺钉2的头部21和钉部22是铰接在一起,因此头部21可根据开门角度进行调整,便于连接端12的安装。由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连接稳定性好,上夹板和下夹板能够对翻开的椎板进行夹持,从而使切开的椎板不会发生再关门的情况;横向固定部的长度和角度可根据具体的开门尺寸进行调节,能够适用于不同患者;活动螺钉的头部和钉部铰接能够便于横向固定部的安装。进一步的,还包括纵向固定部,所述纵向固定部用于固定相邻的两个横向固定部的纵向位置,所述纵向固定部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横向固定部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对于患有节段不稳的患者以及发病与颈椎不稳定有关的后纵韧带骨化病例由于单侧横向固定的稳定性不够,一些学者不建议使用微型钢板,而建议完全切除椎板再加用纵向节段间固定能力强的侧块螺钉固定。但这样的做法又使神经及硬膜失去椎板保护,后期有发生疤痕再压迫的风险,而且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及颈痛的发生率也增加。因此,通过在活动度较大的节段之间的安装纵向固定部,能够在保证横向稳定性稳定性的同时实现纵向侧块间固定,能够适用于颈椎节段不稳的患者。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固定部包括本体3和位于本体3两端的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与微型钢板1的连接端12可拆卸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本体两端的连接件两端分别与相邻的微型钢板的连接端连接,可对相邻的侧块进行纵向固定而不会对锥板造成影响。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4包括钩部41和固定螺钉42,所述钩部41固定连接于本体3两端,所述钩部41用于钩住微型钢板1的连接端12,所述本体3两端开设有倾斜的第一螺孔,所述固定螺钉42螺接于第一螺孔内且固定螺钉42的端部穿过第一螺孔并延伸至钩部41,所述固定螺钉42用于将连接端12固定于钩部41内。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钩部将连接端钩住的操作较为便捷,有利于对纵向固定部进行预固定,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的,所述本体3呈杆状。进一步的,所述活动螺钉2的头部21呈圆柱状,所述活动螺钉2的头部顶端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活动螺钉2的头部21上21开设有用于使连接端12沿径向贯穿头部的通道211,所述通道211位于第二螺孔下方且与第二螺孔连通,所述第二螺孔内螺接有螺栓212。由上述描述可知,当连接端穿过通道后,将螺栓螺接于第二螺孔内,螺栓底端就能够将连接端压紧,从而实现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头部21内开设有铰接孔213,所述铰接孔位于通道211下方并与通道211连通,所述钉部22的顶端铰接于铰接孔213内。由上述描述可知,由于钉部的顶端铰接于铰接孔内,因此当螺栓将连接端压紧的同时,连接端也会对下方的钉部顶端施力,从而使顶部和头部实现相对固定。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板111上开设有第三螺孔。由上述描述可知,螺钉穿过通孔将上夹板进一步固定于椎板上,提高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微型钢板1的连接端12呈柱状。实施例一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包括横向固定部;所述横向固定部包括微型钢板1和活动螺钉2;所述微型钢板1包括夹持端11和连接端12,所述微型钢板1的连接端12呈柱状,所述夹持端11包括上夹板111和下夹板112,所述上夹板111上开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固定部;/n所述横向固定部包括微型钢板和活动螺钉;/n所述微型钢板包括夹持端和连接端,所述夹持端包括上夹板和下夹板;/n所述活动螺钉包括头部和钉部,所述头部与钉部铰接,所述微型钢板的连接端穿过头部并与头部可拆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固定部;
所述横向固定部包括微型钢板和活动螺钉;
所述微型钢板包括夹持端和连接端,所述夹持端包括上夹板和下夹板;
所述活动螺钉包括头部和钉部,所述头部与钉部铰接,所述微型钢板的连接端穿过头部并与头部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固定部,所述纵向固定部用于固定相邻的两个横向固定部的纵向位置,所述纵向固定部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横向固定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固定部包括本体和位于本体两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微型钢板的连接端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椎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钩部和固定螺钉,所述钩部固定连接于本体两端,所述钩部用于钩住微型钢板的连接端,所述本体两端开设有倾斜的第一螺孔,所述固定螺钉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齐勇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建省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州市职业病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