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导风板以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065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器导风板,其包括导风板本体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的若干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若干导风筋,所述导风筋沿出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根端以及末端,所述根端和末端的底部均与所述导风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导风筋与所述出风方向形成一锐角,且所述末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小于所述根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所述导风结构能够将空调器的出风有效地向导风板本体端部导流,拓宽了吹出风的风道宽度,避免由于风道集中导致导风板端部处于弱风侧,导风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结露且结露水滴随风吹出掉落,影响使用的问题;结构简单,不需要外部组件辅助导风,用户体验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器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为实现空调器出风的导向及风向的调节,现有空调器会在其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扫风叶片和导风板,其中扫风叶片负责空调出风在左右方向上的分布,导风板负责空调出风在上下方向上的分布。请参照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所述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所述空调器导风板一端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导风板的导风筋3的导向与吹出风的方向平行,此设置使得吹出风的风道宽度较窄且较为集中,导致导风板左右两侧末端处于弱风侧,导风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结露水W且结露水滴随风吹出掉落,影响使用的问题。另外,现有技术中还有通过调整导风板制御角度,即结合空调器的左右导风组件以加强导风板左右两侧末端的导风,以解决导风板左右两侧末端易出现结露的问题,但是,此操作容易使用户误以为是左右导风组件的误动作,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导风板,其具有导风效果好,不易产生结露的优点。一种空调器导风板,其包括导风板本体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的若干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若干导风筋,所述导风筋沿出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根端以及末端,所述根端和末端的底部均与所述导风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导风筋与所述出风方向形成一锐角,且所述末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小于所述根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其通过导风板本体端部的导风结构,将空调器的出风有效地向导风板本体端部导流,拓宽了吹出风的风道宽度,避免由于风道集中导致导风板左右两侧的端部处于弱风侧,导风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结露且结露水滴随风吹出掉落,影响使用的问题;结构简单,不需要外部组件辅助导风,用户体验好。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筋与出风方向所形成的角度为30-60°,导风效果良好。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筋的高度自所述根端到所述末端逐渐减小,有助于减轻所述空调器导风板的自重。进一步地,所述根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至少为20mm,有效确保左右导风效果。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上固定设置有若干辅助导风叶片,所述辅助导风叶片平行于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设置。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导风筋根端顶部以及辅助导风叶片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辅助导风叶片成一体化设计,对辅助导风叶片起到了双重加强支撑作用,,提高整体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沿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本体上设置有若干沿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筋。所述第一、第二凸筋的作用为凸筋的存在增大了结露水与导风板接触面积,而因水滴粘力的存在,使得结露水因增大的接触面积而不容易掉落。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器导风板,通过导风板本体端部的导风结构,能够有效将空调器的出风有效地向导风板本体端部导流,拓宽了吹出风的风道宽度,避免由于风道集中导致导风板左右两侧末端处于弱风侧,导风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结露水且结露水滴随风吹出掉落,同时结合导风板本体以及固定板上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的设置,有效避免结露水随风吹出影响使用的问题;所述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简单且整体强度高,生产加工工艺简单,经济成本较低,不需要外部组件辅助导风,用户体验好。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出风格、贯流风扇组件以及以上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所述空调器具有导风性能良好,不易产生结露水的优点。进一步地,所述贯流风扇组件包括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位于所述空调器的一侧;所述贯流风扇组件包括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位于所述空调器的一侧;导风结构的导风筋的数目至少为2;靠近所述贯流风机一侧的导风结构还包括有辅助导风筋,其平行于所述导风筋设置,且位于所述导风结构靠近所述导流风机一侧。由于空调贯流风扇组件的设置,空调器导风板靠近贯流风机的一侧为相对弱风侧,其结露风险相对于远离贯流风机一侧较高,辅助导风筋的设置有助于确保导风效果,降低结露风险。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所述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所述空调器导风板一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导风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述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述吹出格以及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述导风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请参照图3和图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导风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导风板1,其包括导风板本体10以及固定设置于导风板本体10端部的若干导风结构20;导风结构20包括若干导风筋22,导风筋22沿出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根端222以及末端224,根端222和末端224的底部均与导风板本体10固定连接;导风筋22与所述出风方向形成一锐角,且末端224与导风板本体10端部边缘的距离L2小于根端222与导风板本体10端部边缘的距离L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导风板通过导风板本体端部的导风结构,将空调器的出风有效地向导风板本体端部导流,拓宽了吹出风的风道宽度,避免由于风道集中导致导风板左右两侧末端处于弱风侧,导风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结露且结露水滴随风吹出掉落,影响使用的问题;结构简单,不需要外部组件辅助导风,用户体验好。实施例2请参照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述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导风板1,其包括导风板本体10、固定设置于导风板本体10端部的若干导风结构20、固定设置于导风板本体10上的若干辅助导风叶片30以及固定板40。导风结构20包括若干导风筋22,导风筋22沿出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根端222以及末端224,根端222和末端224的底部均与导风板本体10固定连接;导风筋22与所述出风方向形成一锐角,且末端224与导风板本体10端部边缘的距离L2小于底部与导风板本体10端部边缘的距离L1;导风筋22能够把空调器吹出风风道两侧的一小部分冷风导向两侧末端224,减小导风板本体10表面温差,在不影响风量、送风距离以及送风方向的前提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器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板本体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的若干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若干导风筋,所述导风筋沿出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根端以及末端,所述根端和末端的底部均与所述导风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导风筋与所述出风方向形成一锐角,且所述末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小于所述根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板本体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的若干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若干导风筋,所述导风筋沿出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根端以及末端,所述根端和末端的底部均与所述导风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导风筋与所述出风方向形成一锐角,且所述末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小于所述根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筋与出风方向所形成的角度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筋的高度自所述根端到所述末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根端与所述导风板本体端部边缘的距离至少为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本体上固定设置有若干辅助导风叶片,所述辅助导风叶片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金泽张永欣邓雁波庄华虎邓妃恒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